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经典研习

《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对中医学时间观的运用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时间观在现代医学中已日益得到重视,用药的时间与用药的剂量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读《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深感叶天士审证疗疾,尤为重视因时制宜,颇能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更能反映出因时制宜思想的精髓。中医辨证用药时注重时间、节气的联系和应用,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叶天士因时制宜思......

点击显示 收起

    时间观在现代医学中已日益得到重视,用药的时间与用药的剂量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读《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深感叶天士审证疗疾,尤为重视因时制宜,颇能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更能反映出“因时制宜”思想的精髓。中医辨证用药时注重时间、节气的联系和应用,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叶天士因时制宜思想散见于书中诸医案,现仅举其“卷一•中风案”l例,分析、讨论以印证之。
1病案分析    ,
    初诊: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工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上午服:金石斛,化橘红,白蒺藜,秦皮,草决明,冬桑叶,嫩钩藤,生白芍。
    分析:某老太太患病的当年是风木司天,时间在春夏。是年气候变化,由肝(风木或称厥阴)主管(司天),气候特点主风多变,尤其春天是然。正如《内经》日:“厥阴司天,其化以风”,“春属木多风”。老太太发病后,症见口唇麻木,肌肉四肢瘫痪等中风表现。显然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加之老太太“平昔怒劳陇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致发脑血管意外。关于治疗应遵“河间内火召风之论,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处方立意在于,春季多风邪,药用桑叶、钩藤辛散祛风,蒺藜、秦皮苦寒清热泻火,生白芍、石斛、橘红柔肝通络。全方苦降辛泄酸柔,把时间、病因、病机丝丝如扣的结合一起,“最合经旨”。
    二诊:又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诸症亦觉小愈。虽日治标,正合岁气节候而设。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熟地、肉苁蓉、生虎膝骨、淮牛膝、制首乌、川荜薜、川石斛、赤白茯苓、柏子霜。右药制末。另用小黑稽豆皮煎浓汁法丸,每早开水服。议晚上用健中运痰兼制亢阳,火动风生。从外台茯苓饮意。人参、熟半夏、茯苓、广皮肉、川连、枳实、明天麻、钩藤、白蒺藜、地栗粉。上末用竹沥、姜汁为丸,食远开水服三钱。……
    分析:经以上治疗“虽日治标”,取得了一定效果“诸症亦觉小愈”。取效的原因与立法处方结合了气候时间有关。“正合岁气节候而设。”要取得更进一步疗效,还需思考季节气候的因素。二诊时正是夏至来临,阳极阴生“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而治疗用药方面,既要继续“兼制亢阳,火动风生”,前方中的白蒺藜、钩藤、石斛继续在用,还加入了黄连、天麻以清火熄风;又要考虑到“长夏多湿”,“建中运痰”等,还用了半夏、赤白茯苓、革薜、稽豆、竹沥健脾祛湿化痰之品;更令人深思的是“思夏至一阴来复”,阳极生阴节气的来临,在处方用药上如何体现的问题。叶氏即时指出,“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此时处方应用熟地、苁蓉、何首乌、怀牛膝等以补下虚,以防暴寒骤加,阴阳不能接续。可见叶氏用药处方“因时制宜”的原则何等看重。其深义在于,如《颐身集》说:“夏季心旺肾衰。”《混俗颐生录•夏时消息第四》说:“夏至后,夜半一阴生,唯宜服热物,兼吃补肾汤药等。非唯性热之物,亦常宜温暖饭食。况夏一季心旺肾衰,最宜补息。”所以在夏暑之令,用药不宜过寒,饮食不宜贪凉恣冷,注意保护体内真阳,肾中真火,“预宜持护”。常言:“冬吃萝卜夏吃姜”,方中加温补肝肾之味,正是《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具体运用,也是因时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诊:又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虚,厥阴绕咽,少阴循喉,往常口燥、舌糜,是下虚阴火泛越。先治时病燥气化火,暂以清润上焦,其本病再议。白扁豆、玉竹、白沙参、麦冬、甜杏仁、象贝母、冬桑叶、竹叶、洗白糯米煎服。
    分析:病经春夏,肺胃津液耗伤,时到秋天,燥气来临,燥邪上受,出现肺燥咳嗽,用著名方剂养胃汤(扁豆、玉竹、沙参、麦冬、桑叶、糯米)去石斛,加贝母、杏仁、竹叶而成,先清养肺胃之阴,以润燥止咳,养胃进食,其本病再议。
    四诊:暂服煎:北沙参、生扁豆、麦冬、百合、茯神、杏仁。
    五诊:痰火上实,清窍为蒙,于暮夜兼进清上方法:麦冬、天冬、薏米、柿霜、白沙参、扁豆、梨汁、甘蔗浆。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分析:在秋令燥气化火,引致肺燥咳嗽,虽经清润上焦之剂治疗,但仍存在“痰火上实”,故于夜幕兼进上药。
    六诊:又夏热秋燥,阳津阴液更伤,口齿咽喉受病,都属阴火上乘,气热失降使然,进手太阴清燥甘凉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调理大旨,以清上实下,则风熄液润,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阳初复再议。燕窝菜,甜梨,人参、熟地、天冬、麦冬、黄芪皮、炙甘草、五味、茯神。
    七诊:又左关尺脉,独得动数,多语则舌音不清,麻木偏著右肢,心中热炽。难以呜状。此阳明脉中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熟地、肉苁蓉、天冬、当归、生白芍、黄柏、淮牛膝、虎骨胶,蜜丸,服五钱。
    分析:时间在冬至后患者脉象症状见病案中,不在赘复。对病机叶氏分析认为“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肢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治则方药是“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主要是平补肝肾,强筋建骨,促进肢功能恢复。
    八诊:又太太诸恙向安,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相合,其势方张,内风挟阳动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独甚于四肢者,风淫末疾之谓也,经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夫痰壅无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矣。天冬、麦冬、沙参、明天麻、白蒺藜、甜梨汁、芦根汁、青蔗浆、柿霜。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午食远服五钱。
    分析:以上是经1年的调治过程,时间又到次年季春,“太太诸恙向安”,属基本治愈:本文为说明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与时间关系:仅摘取了本例l年内,共诊8次,经历春夏秋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主要节气:此后叶氏按病情表现,根据季节气候继续调治,前后共l8诊,历时3年,疗效满意。
2讨  论
    本例是《医案》中诸案记录最为完整者。历时3年,为说明本文的主题——时间医学,仅分析了1年的诊治过程,共8次门诊记录,可以看出老太太,素患高血压病并发脑血管意外,在治疗上急在治标,运用苦辛酸降法,在随诊辨证施治中,无不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化,如夏至、立秋、冬至,立冬时,紧密思考时间所在,在辨证、立法、处方、遣药时加入时令药,以提高疗效。经治一年取得了“诸恙向安”的明显效果。通过此案学习分析,可见叶氏对中医学的时间医学的重视和应用。中医学的时间观,“因时治宜”治疗原则,对提高中医中药疗效至关重要,我们应认真学习继承、弘扬。
苦辛酸降法:是叶天士氏创立用于治疗啮中风的有名方药。所用药仅八味:金石斛、桔红、白蒺藜、秦皮、草决明、桑叶、钩藤、生白芍,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尤其是全国名老中医何炎粲治疗脑中风重症、高血压病疗效十分显著。何氏用本方为基础,治疗肝阳亢升之高血压效验,3、4剂后收缩压下降30-40 mmHg,舒张压下降10—15 mmHg,停药后复发再用,疗效依然。用此方加味治疗中风重症亦有良效:若浊痰壮火蒙闭清窍,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石膏,至宝丹(化服)。加减:何氏嫌其秦皮苦寒而去之,加玄参、天冬滋肾水以涵木,沙参、麦冬养胃阴以荣木也。方书中治疗中风方药甚多,何氏何以独取此而奏实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钩藤、白芍、桑叶三者皆能降压,决明子除降压外,且有降脂之功。近用蒺藜制成之新药“心脑舒通”有良好的改善心脑缺血状况,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压与降血脂作用。这与叶氏实践经验不谋而合。根据何氏的经验,用此方治疗近l年后,患者不但血压控制理想,更令人称奇的是,经颅多普勒证实这名患者原有的脑动脉狭窄也消失了。该方药味少,药质轻、药陛清,具有以少胜多,轻可去实之妙,应予推而广之。
  《医案》在辨证、治疗、用药诸方面既注重五脏的内在联系,又灵活地将天、地、人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法随时(时令)立,方随时变,药随时加,服药适时等顺应四时的思想,体现了因时制宜的辨证观,不枉为中医学时间观的典范之一,至今仍不失为我们的临床指导。
作者: 杨宗善 王玉香 杨永芳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