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自我保健

中医巧去火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在炎炎夏日里,有些人经常会口舌生疮、流鼻血、唇裂齿痛,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上火。中医认为,火乃人体正气之一,具有温煦脏腑、化生阳气的作用。火太多,则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的病证。所以在上火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火。...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炎炎夏日里,有些人经常会口舌生疮、流鼻血、唇裂齿痛,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上火”。中医认为,“火”乃人体正气之一,具有温煦脏腑、化生阳气的作用。人无“火”,则没有生气。“火”太多,则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的病证。所以在“上火”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火”。

  引起“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如外感、起居不慎、劳逸过度、饮食不节、久病伤阴、情志不畅,等等。中医学常以脏腑为纲,来划分确定不同的火热病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则诸症皆消,这时应即刻停药,否则会损伤人体正常阳气;若辨证论治不准,用药不当则会影响病情发展,甚至是“火上浇油”,使病者更加难受。由于人体是个有机整体,所以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经常会互相影响、传变,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也要注意。在这里举例说明中医的辨证论治。心火,多指心火亢盛。轻者常见心胸烦热,夜不能寐,面赤,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牙痛,脉数有力,舌尖红或舌质红。治宜清心火,常用药有牛黄、黄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生地黄、牡丹皮、连翘等。重者可见狂躁谵语,或身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甚则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脉沉弦滑,舌苔白腻。治宜开窍化痰,常用药物有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石菖蒲、远志、细辛、郁金、竹沥等。

  肝火,即肝火上炎,常见急躁易怒,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失眠或多恶梦,两胁胀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耳鸣如潮水声或蝉鸣声,耳内肿胀流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滋阴平肝潜阳,滋阴药可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沙苑子、鳖甲等;平肝药可用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白芍、地龙、蝉蜕、制南星、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等。

有脾胃之火的人,一般胃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欲冷饮,消谷善饥,牙痛,齿龈肿,口臭,胃泛酸,食道反流,或常有矢气,味酸臭,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泻胃火,常用药物有生石膏、知母、黄连、芦根、大青叶等。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