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基础

用五神藏理论认识亚健康状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陈宝贵行医四十余载,精于脾胃病和老年病的治疗,尤重五神藏理论在上病中的应用。近年来他把五神藏理论运用治疗疲劳症和亚健康,疗效卓著,现介绍如下。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分属五藏。所谓五神藏的理论,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藏。...

点击显示 收起

  陈宝贵行医四十余载,精于脾胃病和老年病的治疗,尤重“五神藏”理论在上病中的应用。近年来他把“五神藏”理论运用治疗疲劳症和亚健康,疗效卓著,现介绍如下。

  五神藏的涵义

  “五神藏”一词,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为:“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王冰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又《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对此,王冰注云:“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简单地说,五神藏就是藏有神魂魄意志的肝心脾肺肾。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分属五藏。五志分属于五藏,五藏总统魂魄神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记载有将五志分属于五藏及情志异常可伤及五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谓“五神藏”的理论,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藏。

  脑与五脏藏神之间的关系

  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中医学早就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等记载,心与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方面。

  脑与五藏关系密切,脑主神明的活动是通过五藏所产生的气、血、精、津液为基础的,故脑支配着五藏又受着五藏的约束,从而肯定了脑神与五藏神的主从关系。脑之元神统帅着五藏诸神,同时由于心居于五藏之首,是五藏这个核心系统中的核心,脑神和心神共同协调控制五神藏的活动。

  近代名医张锡纯溯源《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心脑共主神明,认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神明又有体用之分,“盖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人欲用其神明,则自脑达心,不用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各有侧重,脑重在记忆、想象;心重在研究、思虑,神明往来于心脑之路,脑为统帅,心气入脑,心脑神明贯通,出神明使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才能产生思维意识并支配其相应行为。作为张氏的再传弟子,陈宝贵指出,张氏善用上述理论治疗心脑系疾病,因心脑共为神明之府,又有血脉相通,故“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脑之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可累及于脑,这些认识与西医“脑心综合征”、“心脑综合征”等理论不谋而合。

  若心脑功能正常,则神明正常,则五藏为和,五志如常。但五志太过或情志不遂,伤及五藏,五神藏功用受损,可使心身失调而致病。《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可见神机失调可影响五藏,亦可通过治疗五藏使神机恢复正常,则诸证可愈。正如五神藏理论认为情志所伤,伤及五脏,五神藏功用受损,可使心身失调而致病。

  对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

  亚健康状态又叫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诱病状态,因自觉症状多种多样,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殊的时代性,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Berkman教授首先提出的。他发现这是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外的存在。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一旦人体内部环境阴阳失衡或内外阴阳之间失衡,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

  陈宝贵认为,临床亚健康人群庞大,以白领或政府中层工作人员居多,且发病与社会竞争、生存压力大有关,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情志不畅日久,郁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或忧思不解,隐曲不舒则内伤心脾。心藏神,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若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累心太过,心血暗耗,血不养神,肝木克土或忧思不解,则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乱心神。久病及肾,则心肝脾肾同病。心主神志,为五藏六腑之大主;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乃后天之本;肺主气,司呼吸;肾主骨生髓,主藏精。心伤,虚则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实则哭笑无常,狂妄躁动。肝伤,疏泄不得则胸胁胀闷,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或有脘腹不适,嗳气太息,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咽中哽塞等。脾伤不能健运则不欲饮食,四肢倦怠,心下痞满,大便溏泻。肺伤则气短多汗,肾伤则腰酸乏力等。所以神之机能失调可影响五藏,亦可通过治疗五藏使神机恢复正常,则诸证可愈。

作者: 亚健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