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基础

辨证类(二)

来源:网络来源
摘要:表解里未和伤寒病的表证已经消失,在里还有水饮、痰涎、食滞、瘀血等没有消除。表证已经解除,而亏损的阴液还没有恢复。表虚里实表里虚实错杂的一种表现。有因患者平素卫气不足,感邪后邪热内结而致。...

点击显示 收起

表解里未和

伤寒病的表证已经消失,在里还有水饮、痰涎、食滞、瘀血等没有消除。表证已经解除,而亏损的阴液还没有恢复。

表虚里实

表里虚实错杂的一种表现。有因患者平素卫气不足,感邪后邪热内结而致;或因表证治疗失当而致。表现为既有恶风、汗出、身热等表虚证,又见腹痛、便秘等里实证。

表虚

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卫外的阳气不足,腠理不固而出现的症候。其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无力为特点。

表热里寒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表热

表证的一种类型。指感受风热后而出现发热、恶风、头疼、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微黄或舌尖红、脉浮数等症状。

表寒里热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本有内热而又感受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表现为既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或气喘、脉浮紧等表寒证,又有烦躁、口渴、尿黄、便结等里热证。

表寒

表证的一种类型。指感受风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颈强、骨节烦疼、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表实里虚

是邪实正虚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中气不足,感受寒邪后既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实证,又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脉沉等里虚证。

表实

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外邪侵入后,阳气集于肌表、邪正相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症候。其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痛、身痛、脉浮有力为特点。

血分证

是温热病病情发展到最深重的阶段,多是营分病的进一步发展。以伤阴、耗血、动血为特征。临床表现有高热、夜间热甚、躁扰不宁、斑疹显露、色多深紫、舌色深绛或紫晦、脉细数,甚则神志不清、谵语发狂,或抽搐昏迷、吐血、衄血、便血等。多见于急性热病极期及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伴有严重中毒症状或败血症。“血分”是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最深入一层,包括心、肝、肾等脏受病。临床上外科急性疮疡疾患,也常被称为“血分”的热毒,但意义不同。

虚证

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机体抗邪能力减低,生理机能减退的证候,其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不足,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嫩无苔,脉虚无力等。

虚热

由于阴阳气血的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并分别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的证候。

虚火

是指真阴亏损,引起的热性病症。伤阴症状明显,临床表现有低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灼热,口干、盗汗,唇舌嫩红或绛,脉虚数等。

虚寒

指正气既虚而有寒的证候。表现为不欲饮食,口淡,吐涎沫,气短,大便稀薄,或泻下未消化的食物,舌淡白,脉细微等。

虚实

虚和实,是指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也就是机体内正气与病邪之间斗争的表现。虚指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实指致病的邪气盛,邪正斗争剧烈。凡病者体质强,病理变化表现有余的是实;病者体质弱,病理变化表现为不足的是虚。虚实是相对的,可以互为转化,或相互错杂而出现,如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病变中,往往有病邪久留,损伤正气,由实转虚的;也有正气本虚,无力驱邪而致痰、食、水、血等瘀结而成虚实交错的。因而有虚实错杂和虚实真假的差异,病机不同,应详细辨别。

虚喘

虚喘多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临床表现有呼吸短促,动则喘甚。肺虚者,每兼津液亏损,而见口渴,面色潮红、烦热,自汗、咽喉不利、舌红干少苔或剥苔、脉细而弱,可见于晚期肺结核等。肾虚者,有偏于阴虚或阳虚之别,偏于阴虚者,证治与上述类同;偏于阳虚者,多见恶寒、肢冷和由下而上的水肿、舌质淡,脉沉弱,多见于各种心机能不全的病变。

虚中夹实

指虚弱的病中又夹有实证,但以虚为主。例如妇女“干血痨”病,一方面有消瘦、肌肤干枯粗糙、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等虚弱证;另一方面又夹有闭经、舌质紫暗而边缘有瘀点、脉沉弦等血瘀实证。

营分证

是温热病邪气内陷的深重阶段,大都由气分证传变,也有由卫分证逆传的。临床表现有高热、夜间热甚、心烦不寐,或见神智不清、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绛、苔黄糙或干灰、脉细数等。“营分”是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营是血中之气,营气内通于心,病邪传至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威胁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疾病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由营入血,表示病情深重。

腑证

指三阳经病变影响到所属的腑而言。如太阳病见有少腹胀,小便不利,是水蓄于膀胱(膀胱为太阳之俯);阳明病见有腹痛、大便秘结,是热结于胃、大肠(胃为阳明之腑);少阳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是热郁于胆(胆为少阳之腑)。都称为“腑证”。

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埋。它的综合表现,称为“脱证”。主要症状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由于病因病理和症状均以精气向外而泄为特点,故又称“外脱”。在严重的脑血管病变(中风等)时,又常以“内闭”和“外脱”为辨证分型的基础。但脱症包括的疾病很多,临床上一般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休克基本上可包括在此范围内;若因久病元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所引起的,则称“虚脱”,心、肺、肝、肾等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可包括在此范围内。

经证

经证和腑证是六经辨证中某一经证候的进一步分类。经脉都内联脏腑,当病邪侵扰经脉之气而末聚结于腑时的症状,称为“经证”;若结于腑的称为“腑证”。临床上经证,腑证一般指三阳经疾病而言。经证和腑证的划分,是后世(伤寒论)注家所立的名称。如太阳病的恶寒、头痛,发热;阳明病的身壮热、烦渴、自汗;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心胸烦闷等,称为“经证”。

经尽

伤寒病在某一经中,经过一定日期的治疗,病情逐渐痊癒,即使有些余邪,也可在本经阶段内消除,不传别一经。

 

 

作者: 2013-7-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