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黄汗的辨证施治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笔者采用清肝利胆、健脾除湿、调和营卫、化瘀止汗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2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例1.患者,女,19岁,2006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黄汗沾衣,经多方医治无效,且各项辅助检查均无异常。中医诊断:黄汗,证属营卫壅闭。...

点击显示 收起

  黄汗系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致身肿、发热、汗出沾衣如柏汁。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宜芪芍桂酒汤为之。临床中除药物反应或肝胆疾病原因外,单纯“黄汗”并不多见。笔者采用清肝利胆、健脾除湿、调和营卫、化瘀止汗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2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例1.患者,女,1 9岁,2006年11月1 9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黄汗沾衣,经多方医治无效,且各项辅助检查均无异常。现症:汗多色黄沾衣,口干喜饮,舌红,苔微黄腻,脉沉细。中医诊断:“黄汗”,证属营卫壅闭。一诊,参照《金匮要略》芪芍桂酒汤加浮小麦30g,麻黄根10g,煅牡蛎30g。5剂后患者病情平稳无变化。二诊,前方加白术1 5g,防风1 0g,重用生黄芪30g,继服5剂,不料效差,黄汗更多。三诊,经过上两诊后反复斟酌,详细辨证,患者内湿日久,郁而化热,营卫失和,且久病多瘀,而上二方仅限于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故效不佳。宜清肝利胆,健脾除湿,调和营卫,化瘀止汗。处方:茵陈25g,土茯苓20g,栀子10g,五味子10g,苦参5 g,山药30g,生黄芪30g,桂枝8g,白芍20g,生龙骨、牡蛎各25g,丹参30g,甘草6g。5剂后黄汗减,色也淡,效不更方,继服5剂,黄汗止,再服5剂巩固疗效。3个月后其姐看病时诉妹妹未复发。
  例2.患者,男,25岁。主因黄汗染衣3个月,加重10天,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患者3月前主因考试结束后淋雨回家,随之出现恶风怕冷,口干口苦,汗出色黄,当时按感冒治疗,其症状消失,唯黄汗沾衣不能治愈。曾先后查肝功、血常规及腹部B超等多项检查,均无异常,四处求医,服药无效。现症内衣有黄染,身目不黄,精神不振,嗳气叹声,纳呆心烦,小便略赤,舌微红,苔厚腻,黄白相间,脉沉弦。辨证为肝胆郁热,脾虚湿盛,营卫不和,首选《金匮要略》方,芪芍桂酒汤3剂,病情无明显变化。后以清肝利胆,健脾除湿,调和营卫,化瘀止汗。处方:茵陈30g,土茯苓20g,栀子10g,五味子 10g,苦参5g,山药30g,黄芪30g,桂枝8g,白芍20g,郁金10g,柴胡]0g,生龙骨、牡蛎各25g,丹参30g,鸡内金15g,甘草6g。5剂后,黄汗减少,精神好转,暖气消失,食欲增加,守前方加麻黄根10g,继服1周,自汗出而色不黄,舌不红,苔不腻,脉软。给予浮小麦30g,生黄芪50g,白术15g,防风10g,煅牡蛎30g,山药30g,甘草6g。再服5剂。以益气健脾、固表止汗而巩固疗效。1个月后随访,病情痊愈。
  体会
  《金匮要略》认为黄汗是由于“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强调单一的外因。但从上述两例病案可以看出,例1患者病前无洗浴史,例2患者有淋雨史,但均有郁闷紧张的情绪,所以肝失疏泄、湿瘀阻滞是内在因素。然而黄汗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营卫失和。因此,把内外结合、本虚标实、瘀阻肌表作为黄汗的病机更符合临床实际。黄汗的治疗,《金匮要略》出芪芍桂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两方均能调和营卫,通阳散邪,着重强调扶正固表,而忽视内在因素。故笔者以芪芍桂酒汤为主方,加茵陈、土茯苓、栀子、苦参以清肝利胆;重用山药、黄芪健脾利湿;丹参宣通化瘀;生龙骨、牡蛎、五味子收敛止汗;甘草调和诸药。遇兼证加适当药物即可,均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 2010-5-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