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国医大师颜正华诊疗消渴的辨证思路与医案举隅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颜正华教授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诊疗消渴之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1治验简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消渴病始载于《黄帝内经》。...

点击显示 收起

    颜正华教授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他尤擅长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诊治。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诊疗消渴之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
1治验简介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消渴病始载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消渴的病机为内热消烁,胃阴不足。《景岳全书》云:“消渴病,其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颜教授认为,消渴病变主要在肺胃肾。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布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劳欲过度,耗伤肾阴,均可诱发消渴。本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症见尿频,饮一溲一,腰膝酸软,面黑耳干,舌淡脉沉细。消渴兼证较多,可并发肺痨、痈疽、目疾、中风等病证。此外,临证时还可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辨明上、中、下三焦的病位,指导治疗。除中药外,调节情志,控制饮食亦很重要。
    颜教授临证诊疗消渴多从以下三型进行论治。①肺热津伤型: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常用玉泉丸加减:天花粉30 g、葛根30 g、生地黄l5 g、麦冬l5 g、黄芩10 g、五味子6g、山药20g、石斛20g,水煎服。②胃热炽盛型: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于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治以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常用玉女煎加减:麦冬、生地黄、玄参各l5 g,石膏、天花粉各30 g,黄连、栀子、知母各l0 g,牛膝l2 g,水煎服。③肾阴亏虚型: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益。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药20 g,山茱萸、生地黄各l5 g,牡丹皮l0 g、茯苓15 g、泽泻g g、枸杞子l2 g、五味子6 g、天花粉30 g。水煎服。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l5 g。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酌加丹参20~30 g。此外,颜教授也常根据病情选择消渴丸等中成药治疗¨。。
2医案举隅
    病例l:患者,男性,3g岁。初诊时间:2008年3月22日。主诉:糖尿病十年。现病史:现双下肢肿胀麻木,劳累后、午后更甚,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纳可,眠安,便稀,日二、三行,尿微黄。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三天前查空腹血糖9.52 mmol/L。辨证:气阴两虚。治法:补气养阴、健脾补肾。处方:生黄芪30 g、生晒人参9 g、炒白术l5 g、淮山药30 g、茯苓30 g、生熟地各12 g、山茱萸10 g、天花粉l2 g、五味子10g、炒薏仁(打碎)30 g、补骨脂l0 g、泽泻12 g,20剂,水煎服,l N/d。2008年4月l4日二诊,服上方20剂后,双下肢麻木肿胀明显减轻。现小便正常,大便可,日一、二行,纳可,眠安。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两天前查空腹血糖8.42 mmol/L。上方基础上加丹参20 g,去天花粉、生地黄,7剂,水煎服,1 N/d。患者服药后,双下肢麻木肿胀感消失,空腹血糖降至7.92 mmol/L。
    按: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内热,但本案患者因病情迁延日久而致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故治疗以气阴双补为基本方法,考虑本案患者病情迁延日久,损及脾肾,故在补气养阴法的基础上兼顾补肾健膊,方以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方中生黄芪、生晒人参、炒白术、淮山药、茯苓健脾补气;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滋阴补肾;天花粉生津止渴;五味子在本方中作用有二:一可助天花粉、山药生津敛汗,二可与补骨脂、炒薏仁、白术、茯苓等合用补肾健脾而止泻,患者的症状中“便稀”,深责之此消渴为“脾肾虚消渴”,故用五味子求其补肾止泻之意。炒薏仁与炒白术、淮山药、茯苓等健脾药合用可健脾止泻:补骨脂、泽泻与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等补肾滋阴药合用,仿六味地黄丸而起到补肾滋阴、渗湿止泻的功用。上药共奏气阴双补、补肾健脾之功。二诊时,患者在连服20剂后症状有所改善,故遵循原治疗思想,继续给予气阴双补、补肾健脾药。因患者已无明显的里热症,故去生地、天花粉,加丹参以养血活血。
    病例2:患者,女性,3g岁。初诊时间为2000年4月17日。主诉:糖尿病七年。现病史:现疲劳乏力,午后下肢浮肿,头沉,眼涩,口苦、干,喜饮,纳可,眠差,多梦,二便调。末次月经(LMP):4月10日,已完,周期为40 d,量少,有血块,但无痛经。根苔黄腻,脉弦细。空腹血糖l5.5 mmol/L。辨证:气阴两虚。治法:补气养阴。处方:生地黄l5 g、麦冬12 g、白菊花10 g、枸杞子l2 g、石决明(打碎、先煎)20 g、当归6 g、白芍l5 g、生黄芪30g、茯苓30 g、赤小豆30 g、生薏仁(打碎)30 g、丹参12 g、天花粉l5 g,7剂,水煎服,1剂/d。2000年4月24日二诊,患者服一k方7剂后,诸症减轻。但仍有疲劳乏力感,空腹血糖l3.2 mmol/L。原方不变,继服14剂。服药后诸症大为缓解,空腹血糖10.3 mmol/L。继以消渴丸调理。
    按:本案患者患病多年,而致阴伤及气、气阴两虚,气虚而无力推动津液的输布,造成津液的潴留,故午后下肢浮肿,颜教授在治疗时以气阴双补为主,又兼顾平肝潜阳、渗湿利水。方中生地黄、麦冬、枸杞子、当归、白芍为养阴血药,生黄芪、茯苓为健脾补气药,两组药l合用以达到气阴双补的目的。方中自菊花、石决明配枸杞子等养阴药使水能涵木,而肝阳自降;生薏仁、赤小豆配茯苓等补气健脾药而使脾运水去。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主次分明。患者服药后,“午后双下肢浮肿”的症状消失,血糖降低显著。
    病例3:患者,女性,55岁。初诊时间为2000年3月30日。主诉:糖尿病八年。现病史:近日觉全身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双下肢浮肿,眼睑浮肿,头晕乏力,口干喜饮,尿频,大便干燥。舌红跟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细数。现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血糖,空腹血糖l4 mmol/L。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在130/90 mm Hg(1 rnmHg=0.133 kPa)。慢性泌尿系感染病史三年。辨证:气阴不足、水湿停滞。治法:补气养阴、行水消胀。处方:生地黄l5 g、元参15 g、麦冬l2 g、丹参30 g、淮山药30 g、枸杞子l2 g、白菊花10 g、鱼腥草(后下)30g、土茯苓30 g、白茅根30g、秦艽l0 g、桑寄生30 g、坤草30 g、生黄芪30 g,7剂,水煎服,l剂/d。2000年4月10日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皆有所改善。仍有关节疼痛,劳累后加重,双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纳可,口干喜饮,尿频,大便成形,日一、二行,心悸怔忡,眠差多梦。舌红、根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细数。原方不变,继服l4剂。患者服药后诸症缓解,空腹血糖9.3mmol/L。继以消渴丸调理。
    按:本案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泌尿系感染等慢性病,从临床表现看,其刻下主病为糖尿病,故主症仍为消渴。颜教授在治疗此病例时以气阴双补为基本原则,同时兼顾祛风、利水、逐湿。方中生地黄、元参、麦冬、丹参、枸杞子为补阴血药,生黄芪、淮山药为补气益阴之品,两组药合用起到“气阴双补”作用。方中的白菊花平肝潜阳;鱼腥草、土茯苓、白茅根、坤草等渗湿利水药以逐水消肿,秦艽、桑寄生等祛风药以缓解关节疼痛,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以求药到病除之效。患者连服l4剂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3结语
综上所述,颜教授论治消渴一病,辨证严谨,多从肺热津伤、胃热炽盛、肾阴亏虚等方面论治,针对肺热津伤型,多用玉泉丸加减;对胃热炽盛型,多用玉女煎加减,对肾阴亏虚型,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组方轻巧,用药平和,收效甚佳。
作者: 吴嘉瑞 张冰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