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来源:中医院临床
摘要:冠心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随着时代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愈发复杂。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痹、卒心痛和真心痛等范畴。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冠心病病因病机研究文献,以期对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作一评析。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及饮食不节......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随着时代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愈发复杂。其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阴阳亏虚、痰瘀阻滞络脉等致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痹”、“卒心痛”和“真心痛”等范畴。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冠心病病因病机研究文献,以期对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作一评析。
    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及饮食不节
    乃冠心病触发或加重因素
    寒主收引,可阻遏阳气,使血行癖滞而发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民病厥心痛……心澹澹大动。”《医学正传•胃脘痛》日:“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脉经》日:“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凡五论》也言:“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诸病源候论》日:“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说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寒邪侵人人体密切相关。火热伤津致津亏血瘀,心血瘀阻也可发为本病,《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证治准绳杂病》云:“心主诸阳,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惟邪胜之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由于阳郁化火,气机不畅,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而且热结、血瘀二者在病机演变中又相兼互化,所以冠心病应重视“热结血瘀”的病机…。此外,湿热体质已成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体质基础之一,湿热证也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证候类型  。而《黄帝内经》则认为,风寒湿燥火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总之,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发冠心病。
    七情由五脏所主,然由心神统领,《灵枢•口问篇》日:“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沈氏尊生书》日:“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于本心。”陈无择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明确为“七情”。有学者认为  ,情志的证候要素在各个阶段均持续存在,说明了“情志”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情志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在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的重要性   。可见七情内伤,逆犯心胞者可致气血运行障碍,心血瘀阻而发冠心病。
    饮食失节,脾胃损伤,中轴升降功能失常,气机壅涩,聚湿成痰,阻于脉络,脉道瘀窄,血气不畅,胸阳失展而成本病。《症因脉治》日:“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李健等”。研究表明,冠心病有肉食嗜好者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肉食嗜好者。因此饮食内伤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痰浊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可致气滞血瘀,如《薛氏医案》则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陈兆洋认为,心血得以流通无阻,须赖肝胆气机运转自如。《景岳全书》指出:“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塞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即从脉象方面提出了气虚致气滞血瘀的病因理论。又《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认为:“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说明气血痰水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环节。王娟等  研究揭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病理基础与血液高凝高黏状态有关。林钦等  研究也提示:血瘀证、痰浊证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相关。王子宽等  认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大,狭窄程度的增加,气滞血瘀证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多。也有学者  认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并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正如《医述》引罗赤诚论:“如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日瘀血挟痰……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日痰挟瘀血。”可见痰瘀滞三者虽致病各有先后,但并不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结于体内,共同作用,共同致病。总之,不论是肝郁致气滞血瘀还是气虚无力致气滞血瘀,均是津液与血失于调和,津液凝聚而成痰,血行涩滞而成瘀,闭阻心脉通过不同的演变途径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阴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1  阴阳气血亏虚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基础
    冠心病以年老体衰之人多发,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之气阳不足,肾阳虚则不能鼓舞其他脏器之阳气,致心之气阳亦亏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或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心阴内耗,心阳不振,气血运行失畅;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进一步耗伤肾阴;又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均可导致本病。又阴阳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相互转化,阳以阴为物质基础,阴虚易致阳虚,阳虚心阳不振,致胸阳失展,或气虚致气血运行不畅,可阻滞心脉而发病。如《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即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引发本病。《金匮要略》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痛以其阴弦故也。”清代医家喻嘉言精辟论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林钦等研究揭示  :胸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多见于气滞血瘀证,从本虚的角度考虑,随着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阳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重,对心功能的影响也就逐渐加大,从而使本虚证由阴虚、气虚逐渐向阳虚发展。由于“阳微”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治疗上须辨清标本缓急  。总之,阴阳气血亏虚是该病重要的发病基础。
2脏腑功能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乃邪盛正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水在肾,心下悸”,“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景岳全书》认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由不因乎下,心气虚者,未由不因乎精。”认为年老体弱、心肾气亏者易引发冠心病。唐容川《血证论》指出:“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肝郁与肾虚可致气滞血瘀而发本病。所以可从肾论治  ,也可从肝肾论治  。且疏肝理气活血法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又心脉的血行有赖于宗气的推动,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泛源,可使宗气生成乏源,从而使心脉之气不足,运血无力,终至气虚血瘀。或中焦气机阻滞,可致血行不畅,心脉痹阻,则见冠心病。正如《医宗必读》中指出:“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孙志广  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脾胃损伤为病机的关键。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即调脾治心之法则。国医大师路志正  基于心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胃心痛”证,即胃气上逆于心而引起的冠心病。且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冠脉血管病变可能与脾虚痰浊的临床表现有因果关系  。冠心病“心脾相关”理论  ,指导临床“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可见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其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虚实夹杂是冠心病的主要机制
    冠心病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为标。虚实既可共同致病又可相互转化,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互为因果,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过程。吴辉等  对116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病机中包括了虚、实两类病理因素,以虚为本,虚者有气虚、阳虚、阴虚等,其中尤以气虚最为突出;以实为标,实者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其中又以血瘀为主。有学者研究认为,“痰浊”、“瘀血”是冠状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寒邪、热邪、五脏虚损及情志失调均可导致痰浊、瘀血的形成。 
    冠心病病因病机涉及到气虚、痰浊、气候、地域、环境、年龄、性别、起居、体型、体质、家族遗传等多方面内容,常由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精神抑郁、寒冷、暴食、悲伤过度、酗酒、过喜等因素诱发,属于综合性多因素复杂体系,概为脏气虚于内、痰瘀痹于中  。纵观古今文献,不论从重视“阳微阴弦”,到“血瘀致变”,再到“瘀毒从化”,还是从重视“易损斑块”,到重视“易损患者”,或从单纯关注“危险因素”到综合干预血管。历代医家对冠心病病因病机论述虽各有偏重,但本虚标实始终为古今医家之共识。
作者: 李娜 戴小华 2013-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