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黄明河辨治疑难病验案举隅

来源:中医药临床杂志
摘要:黄明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深圳市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深圳市中医院原内科主任,从事内科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0余载,对内科疾病尤其是脾胃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辨病与辨证、宏......

点击显示 收起

    黄明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深圳市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深圳市中医院原内科主任,从事内科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0余载,对内科疾病尤其是脾胃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辨病与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的诊治方法。主编《常见消化病现代中西医诊疗》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60余篇。现举其验案介绍如下。
    白塞氏病
    某男,43岁,2012年3月6日初诊。主诉:近6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经治疗未愈,曾在广州南方医院检查发现消化道多发溃疡、针刺试验阳性,诊为白塞氏病,经5~6年反复多次应用强的松、沙利度胺(反应停)、金水宝治疗,间歇应用昆仙胶囊、西乐葆,但病情未见明显缓解。于2012年2月16日又在该院复查胃镜,见有食管糜烂性炎症、胃窦多发溃疡(分别为1.5cm×0.6cm,0.3em×0.5era),附有血痂,后来我院诊治。自诉口腔疼痛灼热、饮食不便,胸胁及剑突下疼痛,胃纳减少,便软,每日1~2次,但完谷不化,疲乏无力,舌红,苔黄白腻,脉细滑。在本院查周围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a-球蛋白、y-球蛋白、IgA、IgG增高。西医诊为白塞氏病,中医诊为狐惑病,辨证为湿毒内蕴、脾胃气虚,治予解毒化湿、益气健脾为先,方拟:土茯苓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党参30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田七粉10g(分2次冲服),白及15g,延胡索15g,枳壳2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并予埃索美拉唑20mg,日2次;龙血竭片4片,日3次。上药连服4周。二诊:胸部已无疼痛,胃纳好转,乏力减轻,大便已正常,口腔疼痛灼热显著减轻,舌质淡红苔白,脉细。以前方减土茯苓、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加红藤30g,鹿角霜20g,制首乌30g。埃索美拉唑减为每日1片,龙血竭片按原量继续服用。上药共连续服用14周。再诊:胸脘无痛胀,胃纳如常,精神佳,大便正常,口腔亦无疼痛灼热;2012年7月2日复查胃镜,见食管糜烂、胃窦溃疡消失,诊为慢性浅性胃炎。病情已获临床治愈,故停药观察。1个月后患者又来复诊,诉口腔舌头溃疡复发,但其余无不适,刻诊:舌质偏红苔少,脉细略数,以自拟口炎清方:黄芩15g,茵陈30g,土茯苓20g,丹皮15g,天冬15g,麦冬15g,生地20g,熟地20g,枳壳15g,枇杷叶15g,甘草10g。连服2周后口舌溃疡痊愈而停药。至2012年10月底,患者有口腔溃疡复发,但症状明显轻微,余无任何不适,口腔溃疡发作时,仅以口炎清方服用1周即能痊愈。多年顽疾终告基本治愈。
    按白塞氏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西医认为,该病原因不明,缺乏有效治疗。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狐惑病范畴。据患者初诊时之症,诊为湿热久蕴化毒,湿浊热毒熏蒸脏腑经脉,腐蚀为患;又因湿热久蕴,损伤脾胃,故见气虚脾亏失运之症,故先予解毒化湿、益气健脾为先,以祛其热毒湿浊之邪,益气健脾扶正,标本兼治。病情缓解后,因湿热浊毒大减,故去土茯苓、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再加红藤、鹿角霜、制首乌活血通络、养血生肌,此后病情渐见告愈。停药1个月后又见口舌溃疡复发,此为热毒湿热之邪未绝再生,又因久病耗伤阴津,成阴虚湿热之症,故予口炎清养阴津、清肺胃,使口疮得愈。治疗中使用西药埃索美拉唑,是针对食管、胃窦局部糜烂、溃疡,以加速其愈合;中成药龙血竭片有止血生肌、活血愈疡之效,用于白塞氏病诸种溃疡之症,甚为合拍。本案治疗以中药复方与中西成药配合运用,疗效相得益彰。
    肝硬化
    某男,68岁,因右胁疼痛,乏力20余年,2011年12月3日来本科住院。患者得乙型肝炎已20年余,近年来右胁部常疼痛,明显乏力,胃纳减少,入院后查血:乙肝两对半1、3、5项阳性,谷丙转氨酶(ALT)144IU/L,谷草转氨酶(AST)119IU/L,^y.谷氨酰转肽酶(GGTP)218IU/L,甲胎蛋白(AFP)29.8ug/L;HBV-DNA阳性;血常规:WBC 2.92×IO~/L,Hb 110g/L,PLT 75×10’/L;“肝纤四项”:透明质酸酶720ng/rnl,层粘连蛋白209ng/ml,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21.3ng/rnl,Ⅳ型胶原168ng/rnl;腹部CT检查诊为:肝硬化,脾肿大;查体见面色黝黑、肝掌、肝区叩压痛、脾胁下三指,舌质淡暗有瘀斑、舌下静脉充盈曲张,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诊断:癥瘕、积聚,辨证为脾胃气虚、肝肾亏损、瘀毒聚结。治予益气健脾、养肝滋肾、解毒化瘀,方拟: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30g,制首乌30g,枸杞子30g,黄精30g,丹参30g,田七粉lOg(冲服),土鳖虫lOg,珍珠草30g,田基黄3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同时服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半个月出院后续予原方药继续治疗。用药3个余月后,于2012年3月15日来复诊,患者胃纳正常,胁部疼痛、肝区叩压痛已除,乏力减轻,余症如前。复查血:乙肝两对半1、5项阳性,ALT 40.6IU/L。AST 45.7IU/L.GGTP78.5IU/L,AFP 32.7Ixg/L;透明质酸酶488ng/rIll,层粘连蛋白181ng/rnl,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正常;HBV.DNA(定量检测)<5.00×102copies/ml。此时正气渐复,湿热邪毒已减,故予前方去珍珠草、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加水蛭10g,生牡蛎30g,鳖甲20g,威灵仙30g。续服5个月余,并续服恩替卡韦。于2012年8月25日前来复诊,见患者精神佳,无明显乏力及脘胁胀痛,胃纳、二便正常,查体见面色淡暗,肝区无叩压痛,脾胁下一指,舌质淡无瘀斑,舌下静脉无曲张,脉细。复查腹部CT示肝硬化程度减轻,肝脏较前增大,脾脏较前缩小。再查血:乙肝两对半第1项阳性,肝功能及HBV.DNA(定量检测)均正常;血清透明质酸酶130ngml(正常值0—120ng/m1),层粘连蛋白90ng/ml(正常值0—130ngIIll),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8ng/ITll(正常值0—9.5ng/Ⅱd),Ⅳ型胶原61ng/IIll(正常值0—85ngIlll);血常规见WBC、Hb、PLT均升高、恢复正常;AFP12.5p.g/L(正常值0~9p,g/L)。病情基本获愈,再以上方药略作增减续用以巩固疗效。
    按  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引发肝硬化很为常见,属中医癥瘕、积聚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因湿热疫毒蕴积,久则损伤脾胃,耗竭肝肾,瘀毒凝聚于胁下,形成本病。故本例予益气健脾,养肝滋肾扶其正,清热解毒、化浊祛瘀以祛邪,治疗3个余月后病情明显减轻,各项指标明显好转,为湿热毒浊已祛,故减珍珠草、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加水蛭、生牡蛎、鳖甲、威灵仙化瘀通络、软坚散结,续用药5个月后,病情显著好转,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取得佳效。本病治疗过程中,不失时机并坚持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对病情的恢复也起重要作用。
    顽固性习惯性流产
    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11年5月20日。28岁结婚,婚后在12年之内,曾先后5次怀孕,但均在怀孕3个月之内流产。每次受孕,仍如期而坠,屡孕屡坠,经用黄体酮、VitE反复治疗罔效。2011年5月初再次怀孕,恐其再坠遂来求诊中医。刻下乏力,神疲肢倦,头晕目眩,腰酸腹坠,阴道少许流血,察其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中医诊断为滑胎,辨证为气血虚弱、脾肾两亏,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肾。方拟:党参30g,炒白术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6g,续断15g,杜仲15g,菟丝子20g,阿胶15g(烊服),艾叶、黄芩各10g,春砂仁、枳壳、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连服2周后复诊。诉阴道流血已止,腰酸腹坠已除,头晕疲倦减轻,纳增便软,病情好转,即予原方减艾叶、阿胶、黄芩、枳壳,加黄芪30g,熟地20g,再连续服用3个余月后停药。此后未见流产。正常妊娠10个月,于2012年3月顺利分娩一男婴,至今健康。
    按习惯性流产中医称为滑胎,多由气血虚弱、脾肾亏虚引起。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脾肾亏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而致胎漏下血。故方中拟以党参、黄芪、白术与阿胶、四物汤益气补血,合续断、杜仲、菟丝子健脾固肾以安胎。艾叶、阿胶用于温经止血,黄芩、枳壳、砂仁清胎热而和胃安胎,后因血止胎安而减除。此方药服至妊娠4个月后,胞胎已固,未见流产之兆,直至正常顺产。此方药经多年临床应用于多例习惯性流产,收效良好。
作者: 郭绍举 黄明河 2013-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