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近年来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研究方法与思路概述

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
摘要:目前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的开发和剂型的改进,推动中草药现代化的发展。但中药具有特殊性,其成分复杂,使得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研究还有些滞后。因此我们应大胆借鉴在药物动力学中有关肠吸收代谢的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和基本理论来研究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也......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的开发和剂型的改进,推动中草药现代化的发展。但中药具有特殊性,其成分复杂,使得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研究还有些滞后。因此我们应大胆借鉴在药物动力学中有关肠吸收代谢的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和基本理论来研究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也可借鉴运用其他动力学方法探讨和观察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现就目前中药在肠内的吸收代谢研究的方法综述如下。

l中药肠内吸收研究方法

1.1在体肠回流法在大鼠麻醉状态下切断血管和神经,向肠腔插管,用泵循环构成回路,使药物在肠腔内循环灌流。本方法可以在不同时间测定灌注液内药物的浓度变化,获得药物透过肠上皮细胞的情况。宋洪涛等采用该法对川芎嗪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在结肠以上部位吸收良好,吸收窗较长,可以减少剂型设计的盲目性。但该方法容易将药物浓度变化误认为是药物吸收,且药物只能以液态进行实验,不适合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

1.2在体肠灌流法本方法和在体肠回流法相似,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国外采用最多的是单向灌流法,国内比较倾向于使用循环灌流法。该法是一种较好的研究肠吸收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判断药物吸收的方式,还可以求出药物吸收的动力学参数。例如姬静等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的方法,对萘普生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进行研究,为制剂的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的依据。

1.3外翻肠囊法将兔子麻醉,开腹取出肠段,用Krebs—Ringer溶液冲洗,将肠段套于玻璃棒上外翻,置于Krebs—Ringer溶液中, 37℃恒温,在5%COz气流下,定时肠管内外两侧取样。本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初步研究肠吸收的方法,用于研究生物膜的转运机制。该方法只能观察药物透过肠壁的浓度,无法计算较详尽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并且肠囊在体外环境与体内环境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仅以该方法判断药物的吸收情况。

    但外翻肠囊法广泛运用于小肠吸收的研究,c.Arellano等考察了dexlromelhorohan的小肠吸收及其代谢产物;Chan K等用此法发现。汉防己碱能起到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抑制了芍药苷的外排,从而提高了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国内李吴等对人参皂苷Rgl的吸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的吸收良好,它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因此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不是影响其生物利度的因索。

 1.4肠襻法在体肠回流基础上,在肠系膜的血管处插管。本方法操作简单,可分析药物吸收入血情况,测定药物剩余量,但由于肠腔内容物存在,样品处理较复杂。所以不适合大规模的药物筛选评价。

 1.5分离肠黏膜法大鼠麻醉状态下开腹,在肠腔内插管,用生理氯化钠冲洗肠内容物,取出肠管置于Krebs—Henseleit pH7.4的缓冲液中,套在玻璃棒上,用解剖刀刮掉上皮下层组织,制得分离肠黏膜,同定于扩散池上。本法测定药物透过上皮细胞的情况。该方法由于黏膜易于破损,而使分离黏膜操作困难。但分离肠黏膜法干扰因素少,快速准确,精度高,适于进行吸收机理的分析。

1.6整体实验法本法将药物以口服方式给予动物后,在不同时间采集动物血液,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物的吸收量。此方法适用于一切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但周期长,操作烦琐,不宜适用于筛选和大规模评价,且存在动物个体差异较大带来的误差。

1.7 Caeo-2细胞模型法本法是Borehardt和Workers在1989年最初提出的用于肠吸收研究的Caeo-2细胞模型,其细胞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癌细胞。该方法可以判断药物吸收的方式,求出药物吸收的动力学参数。C.aeo-2细胞模型可作为研究小肠表皮细胞药物转运和代谢的体外模型,目前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口服药物的筛选和研究药物肠吸收的过程。它已成为研究药物吸收最适合的模型,该方法快速,适用于大量筛选易于控制,干扰小,可持续检测。规律性强,接近肠道环境的优点,但此方法对供试样品的较高要求,并不能代替整体的动物实验。

    Caeo-2细胞模型法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国内亦有学者利用该模型对药物的吸收进行研究。例如唐灿等对灯盏花素在Caeo-2细胞中吸收的研究,结果表明灯盏花素在Caeo-2细胞中具有一定的吸收,灯盏花素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可能为被动的扩散机制。Caeo-2细胞模型研究中药复杂成分的吸收有助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了解。从而有利于促进中药的研发。目前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吸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黄酮类化合物及生物碱吸收机制的研究。

1.8现代仪器分析法高效液相一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高、检测灵敏度高,能有效解决肠吸收研究中物质浓度低和干扰成分多的问题,液质联用的分析手段代表了肠吸收研究分析技术的方向。朱耀伟等利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麝香酮在大鼠、家兔、犬体内的分布;蒋学华等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实验装置,利用HPLC法测定肠循环液中丹参酮ⅡA含量,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杨星钢等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用HPLC对循环液中的芍药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苷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芍药苷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可以将芍药苷研制成缓释制剂。

1.9其他研究方法研究小肠吸收的方法模型还有单向灌流技术、循环灌流技术、小肠组织片技术、刷状缘囊泡技术和游离肠上皮细胞技术等,但运用并不广泛。

2中药在肠内代谢

研究方法肠道不仅是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而且也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中草药传统上多以口服给药,其中之活性成分将易受到肠道代谢的影响。肠道的药物代谢作用对于中草药体内命运和药理活性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也对中草药作用机制的阐明和合理用药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o

2.1  中药有效成分的肠内茵群代谢研究方法

2.1.1整体肠内菌代实验是对人或动物服药后的消化道各部分及内容物进行分析。整体动物实验最能反应药物代谢的整体特征,研究时应注意内外结合。

2.1.2离体实验分为粪便温孵法和离体消化道内容物温孵法。用富含肠内菌的动物或人的粪便悬浮液与药物在厌氧条件下温孵,检测原型成分及其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是研究肠内菌对药物代谢的有效成分。许多中药成分都是在消化道细菌丛作用下代谢的,特别是肠道内细菌的苷键水解酶对有苷键的药物水解是肠道内细菌代谢药物的一大特征。离体实验法具有速度快,可调控的优点.

2.2体内实验方法动物给药后,在一定时间内将动物处死,取出内容物分析研究药物在肠道的代谢过程。动物给药后,检验尿、粪便、胆汁,测定代谢物的结构及含量变化,可研究药物的代谢转化。利用同位素14C或3H标记化合物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十分有效。

2.3体外代谢实验可迅速解决一些复杂的药物代谢,可方便的控制某些代谢条件,如肠道菌种等。易于对代谢物进行分离和提取,使其在短时间内得到明确结果。体外代谢实验是中药代谢研究中十分有效的代谢研究。

2.4现代仪器分析法药物在上皮细胞内的代谢,从已知代谢途径的药物分子转运中证实Caco-2细胞内存在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细胞溶质Ⅱ相酶和脂肪水解酶,从转运研究中受室取样进行HPLC分析,观察是否有代谢产物产生,由此阐明药物在肠细胞内的代谢情况。王毅等利用薄层色谱和电喷雾质谱证明在人类肠菌的作用下,人参皂苷Rgl可生成人参皂苷Rhl和20(s)2原人参三醇2种代谢产物,在大鼠肠菌作用下生成3种代谢产物:人参皂苷Rhl、人参皂苷Fl和20(s)2原人参三醇。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始于我国1963年陈琼华教授对中药大黄的代谢研究,它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体内浓度一时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利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可分为两大类即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

3.1血药浓度法即体液浓度法,多以测定血药浓度为主,该法适用于化学结构明确且能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其体内浓度的中药活性成分。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

3.2生物效应法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复杂或不明确的中药单、复方或化学结构明确,但缺乏足够灵敏、特异的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常用的生物效应法分为3种: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指标法。

4吸收代谢模型的建立

各种数学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建立加快了药物的筛选和发展,但仅通过简单的模型不能预测所有的化合物。国内外对小肠吸收的模型研究较少,对Caco-2细胞模型已有一定研究,数学模型根据药物各项理化性质等因素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来预测药物的小肠吸收,使其通过简单的理化参数快速预测小肠的吸收速率。对部分中药口服给药后的多峰现象,其药物代谢参数的获得需要拟定不同于常规的数学模型。目前也尚缺乏统一的规定及相应的软件。因此,应进一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对药物的吸收代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得数字摸型和细胞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小肠吸收代谢的预测模型,能够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中药的整体研究。

5结语

 近年来药物新剂型不断的涌现,新的给药方式用于临床,这给药物吸收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物经口服给药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科学的肠吸收研究方法可以让我们了解肠内酶及肠上皮细胞的屏障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获得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有效吸收部位、吸收机制、影响吸收的因素等信息。药物的吸收情况,除了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外,主要取决于小肠上皮细胞对药物的通透作用。研究药物的肠吸收能够指导人们选择合适剂型,控

作者: 索晴 刘树民 2007-10-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