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浅论高血压病与中医心身医学

来源:《中国药业》
摘要: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近年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认识到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直接原因。中医心身医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

点击显示 收起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近年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认识到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直接原因。

    中医心身医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医学模式与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基本一致,在对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1  中医心身医学的主要内容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意义,并通过“祝由”等心理疗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有“百病怒起”的记载。《黄帝内经》则提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及“喜怒不节必伤脏”等七情内伤学说。中医心身医学积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现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心理治疗经验,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1形神合一论    “形神合一论”是对精神与躯体、心理与生理关系的准确而精辟的概括,也是中医心身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灵枢·天年》记有“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象地描述了人的生成,不仅需要有来自于父母精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形体,同时还需要有“神”的出现才能成为人的生命。《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为形之主,神对形有主宰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的记载,说明人体脏腑机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这些复杂的机能活动所以能够互相协调,全靠心神的调节,如心神受损,脏腑功能必然受伤,而形成心理、生理疾病及心身疾病。又如《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此形。志意通达,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中明确地指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深刻阐明了形神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形神统一的中医形神观。

1.2五脏情志论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产生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中医有“内伤七情”之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口问》说:“悲哀恐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阐明了情绪体验与脏腑功能之关系。《灵枢·寿夭刚柔》也有“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之说法。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3天人合一论      中医学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人与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健康,即是生理的适应性;如环境呈恶劣或紧张状态,往往通过人体精神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即是病理性反应。如《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1.4素质论      中医学的体质概念指脏腑的生理功能,阴阳、气血、津液的盈亏状态。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与心身疾病的易患性有密切关系。《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种差异就表现为一定的体质。在中医书籍中亦称素质、禀质、气质、气体、禀赋等。此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学说逐步得到发展,并且一直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5三因论      中医学的三因学说,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饮食劳逸等),对于心身疾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七情直接内伤脏腑,但六淫与饮食劳逸在心身疾病的形成中也起一定的促发作用。

2  中医心身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据流行病调查显示:高血压病的发病与家族遗传史、个性较为急躁、喜高脂高盐饮食、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季节气候地域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中医心身医学的形神论、情志论、天人合一论、素质论、三因论等认识不谋而合。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与“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有关,其成因主要有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虚衰、先天禀赋(体质)差异等,发病机理为气血失调。气血在升降运动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以有效地分配到相应的脏器及部位,以保证整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气血升降运行的异常或障碍,是高血压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当气血两者保持一定动态平衡,气血的运行则循常道而保证人体脏腑组织的温煦之需,称为气血冲和;若因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气血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则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称为气血失和;若阴阳自稳失调超过一定的阈值,阳盛于上,阴虚于下,气血郁滞,就会造成血流供求不平衡的特殊病理现象,称为气血逆乱。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与肝的关系: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继而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致阴虚阳亢、肝肾阴虚,最终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另外,也可由于精神抑郁、肝气失疏、久郁不解、营血暗耗、心气耗伤、心神失养而发病,此母病及子也。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舍魂,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维持着正常的血液循环及精神情志活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中医在对高血压病的整体治疗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疗效。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通过调整来提高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常采用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心理药物疗法、辨证论治、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药枕、浴足、灌肠疗法等。中医学认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一贯主张心身同治。治疗时要重视调神和调形,调形包括祛除痰饮、瘀血、积食、气滞等致病的有害物质,定期测量血压,注意改善社会、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调神中医有以情胜情,开导说教,移情易性,顺性从欲,启蒙解惑,少思寡欲,自我调节等。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避免或消除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培养和锻炼健全人格,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并能积极完善自己,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避免暴怒大喜,培养遇事不惊、冷静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血压平稳,可防止血压反跳、骤升所产生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表明,积极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使患者身体内外环境协调,代谢、免疫机能等得到最佳的配合和发挥,有助于血压的下降和稳定。相反,消极的心理社会因素,可导致血压急剧波动或脑血管血液供应失调,从而引起全身小动脉持续性收缩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导致脑血管破裂等危及生命。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强调人类健康和疾病不仅应从生物学变量来测定,而且更应结合社会心理因素来开展诊治研究,这些医学指导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同时为高血压病的治疗也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提高。

 

 

 

 

作者: 2007-10-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