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辩证之真确,在能明理之论,以临证、立法、用方为中医临证之三大关键,治学力求汇集诸家,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在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及前人的经验中,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对于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形成了脾胃为本,脾胃为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阳痿一病,临床较多。此证大多由肾精亏虚,命门火衰,阴虚及阳,......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在中医教学、临床工作中,宗恽铁樵“医术之精粗,在能辩证;辩证之真确,在能明理”之论,以临证、立法、用方为中医临证之三大关键,治学力求汇集诸家,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在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及前人的经验中,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对于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形成了“脾胃为本,脾胃为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此即“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之谓也。

乙癸同源,法在肝肾同治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内经》。肝肾两脏在经络走行上相联相通,在五行关联上水木相生,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又同属下焦,共寄相火,精血互生,阴阳互济,所以,在病理上则易互济互损,同盛同衰。“同源”决定了“同病”,因此,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证治法则。我正是根据这些中医理论,发展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法则,将该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之中,力主“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从调整肝肾的阴阳入手,调理患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内稳机制,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滋补肝肾药物,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缓缓调补。如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可从阴助阳;枸杞子乃阴中之阳品,可滋补肝肾,益精煦阳;淫羊藿为阳中之阴品,能温肾助阳,从阳补阴。我自拟的启阳丸和十子育春丸,即是对该法则的运用,临床多获良效。

阳痿一病,临床较多。此证大多由肾精亏虚,命门火衰,阴虚及阳,致成阳痿不用。因此,治疗阳痿须从补阴为主,加以助阳之药,单纯兴阳补火,势必伤阴,没有阴的物质,又何谈兴阳。我曾治一例患者,王某,男,41岁。阳痿已10余年,下肢酸软无力,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多梦纷纭,舌苔薄白微黄,脉沉细略弦。此为肾精亏损,日久阳气虚匮,宗筋失养,以致作强无能,形成阳痿。立法:补益肾精,温助元阳,以充作强,缓缓从治。方用怀生地60克,山萸肉24克,怀山药30克,枸杞子30克,紫梢花120克,炒川断60克,柴狗肾二具。上药共为细末,炼蜜做丸,每重6克,早晚各服l丸,淡盐水送下。药后4天,阳事欣然,一剂服尽,健如常人,10余年之阳痿-,竟获痊愈。

调护脾胃,功于升降和合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喜润恶燥,同属中焦。脾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形成了制约、互用、协调、和合的稳态关系,

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滋养功能,实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因此,脾胃小而言之是纳化升降,大而言之可联系诸脏,畅达六腑,通行经络。根据脾胃的特点,在临床中应尤为注重调护脾胃。“虚则补之”乃是治疗虚证之大法,然而补药用不得当,亦多气壅、腻膈,反使脾胃运化呆滞,引起脘胀纳呆,致生变证。因此在临床辨证用药时,应多加入砂仁、陈皮、生姜、大枣之类,以促进脾胃运化,升发中焦之气机。陈皮“有补有泻,可升可降”,有“调中快膈,导滞消痰”之功,“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生姜“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大枣乃脾经血分之药,“补剂加运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多年久放之不枯,以手揉之软而不硬。姜、枣同用,健运脾胃,温中生津,协调营卫,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阳痿一病,亦应强调注重调理脾胃。阳痿者多见有便溏,一是脾虚不运,水谷难化,导致便溏;二是阴损及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虚运差,导致便溏。对于那些单纯肝肾两虚,而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补肾的药物虽可适当重用,但仍应密切留意脾胃的纳化状况,为防止补肝肾药物滋腻碍胃,应尽可能酌情选用那些既补肾又有健脾作用的药物,如怀山药、制黄精、菟丝子、益智仁等;或选用那些补而不腻之品,如炒川断、制首乌等;或在补肾的同时,酌情配用广砂仁、广木香、广香皮、炒神曲等理气开胃醒脾之品,以助脾运,促进补肾药物的吸收。对于兼有脾虚便溏之人,则辅以炒白术、怀山药,或配合四君子汤、加味保和丸等,调理脾胃,而不囿于补肾一途。

疑难杂证,意在制方有法

孙思邈云:“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而清许宣治在((怡堂散记?又病制方》中又有“临证要有会意,制方有法,法从理生,意随时变,用古而不为古泥,是真能用古者”之论。故而,我在对疑难杂证的临证中,锐意进取,努力求索,师经方而不泥于经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去粗取精,为已所用,多获奇效。

虚劳一病,临床屡见,病因众多,病机复杂,临证治疗,多感棘手。我每每抓住“五脏俱虚,独取中州”,健脾益气以扶正,通利水湿以祛邪,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每获良效。患者苏某,女,24岁。患慢性肾炎尿毒症已久,缠绵不愈,几经周折治疗、抢救,病情仍不见好转,故请我往诊。证见面色淡黄,头晕目眩,间有郁冒,语音低沉,闭目懒言,咽中有紧感,胃纳甚少,不时呕逆,口干饮水,胸闷痞塞,四肢懈怠,多作麻木,爪甲无荣,小便不利,尿色淡黄,舌苔白腻,脉象沉而无力。病为虚损。证属久病卧床,气血俱虚,湿阻脾土,膀胱气化不利,清阳不升,浊闭清窍。立法:健运脾土,升清降浊,蒸化膀胱,调补气血,以利水道。方用:川桂枝6克,野党参12克,土白术15克,淡泽泻9克,当归身12克,生麦芽30克,姜半夏6克,云茯苓12克,广砂仁(打)3克。患者药后小便增多,诸症减轻,精神好转,3剂服尽,病情已趋缓和。

 

 

作者: 佚名 2008-3-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