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科学使用饮片 提高临床疗效(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继以按语形式对病证比较、方剂出处、药物鉴别、配伍心得等详加论述。书中真知灼见颇多,笔者仅从处方中选用饮片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用药精练,对饮片的生熟种类、炮制要求、中药产地及某些药物的特殊煎服方法等均有明确交代《临证治验录》收载医案92篇,药方149帖,涉及常用中药饮片190余种,中成药8种。方中饮片名称,......

点击显示 收起

  近来拜读了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吉良晨教授的《临证治验录》(增订版),启发良多,受益匪浅。

  本书内容涵盖中医内科疑难杂病之大部分及少量其它科类的疾病。书末增附脏象阐释及医药拾遗多篇,确属先生长期医疗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及临床参考价值。医案均以中医病名为主,附以西医病名。按主证、辨证、治则、方药逐项编写。继以按语形式对病证比较、方剂出处、药物鉴别、配伍心得等详加论述。书中真知灼见颇多,笔者仅从处方中选用饮片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用药精练,对饮片的生熟种类、炮制要求、中药产地及某些药物的特殊煎服方法等均有明确交代

  《临证治验录》收载医案92篇,药方149帖,涉及常用中药饮片190余种,中成药8种。每方药味不多,少者3~4味,多者7~8味,偶有超过10味者。药味虽简,但君臣佐使构思严谨,主症明确,思路清晰。方中饮片名称,是生是熟,产地要求,新陈规格等,皆以文字清楚明示,避免调配有误。例如条黄芩、枯黄芩、炙甘草、生甘草、生大黄、熟大黄、陈佩兰、鲜茅根、生白术、炒白术、土炒白术等等,皆明示无疑。即使一个“生”字,也从不省略,足见行医之认真。对个别同名异物,调配时容易误投的药物更加注意。例如“决明子”系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既可清热明目,又有润肠通便作用。其别名“草决明”最早见于魏时《吴普本草》。但比《吴普本草》略早的《神农本草经》也将草决明作为眼科另一味常用药物“青葙子”的别名,因此后世医生和药房之间常有误断的情况。《临证治验录》不仅不用“草决明”这个容易混淆误配的别名,而且在3帖用决明子的处方中,1帖用“决明子”的正名,2帖用不会误配的别名“马蹄决明子”。

  每帖处方中饮片用量一般都不大,常用药物很少有超过10g者。这与近年来出现处方中药饮片用量越来越大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但在《临证治验录》的149帖处方中,确有极个别方子大剂量重用某种药物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如治疗中风偏枯,根据患者气血两虚、经络失养、病情较重等情况,吉老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全当归、桂枝尖三药分别达120g、60g、60g,收到大补元气、温养经络、通行全身、起瘘兴废的功效。治疗寸白虫(绦虫症)重用生槟榔达120g杀虫,佐以广木香9g行气止痛,使以生大黄6g后下,取其攻下通腑之力,达到较好的驱虫止痛目的。由此可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等灵活掌握药物用量,当轻则轻,该重即重,是医家用药取效的关键。

  方中某些药物的特殊处理,亦在饮片名后以文字明示。如决明子、莱菔子等种子类药物种皮比较致密,有的种子表皮还含有一层蜡质,煎煮时成分不易煎出,所以均注明“打”或“打碎”。杏仁、桃仁则注明“打”或用“泥”。大枣要求“切”。矿物药则注明“打”或用“渣”,均是为了增大药物表面积,利于煎煮。对于矿物药除要求打碎外,还都注明“先煎”、“先下”,增加煎煮时间。个别方中用黑附子剂量较大时,亦要求“先煎”或“久煎”以达到附子中毒性成分乌头碱充分水解成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降低毒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目的。朱砂的主成分为硫化汞,传统的炮制经验忌加热,须采用水飞法制成极细粉,直接服用。《临证治验录》治疗肝厥脏躁(癔病重症)时,方中1.2g“朱砂面”,要求“分冲”。这种少量“分冲”的服用方法,可以避免随方煎煮有游离汞析出而增加毒性,是有科学道理的。阿胶、鹿角胶等胶质类的动物药则要求“烊化”,即单独用开水溶化对服,避免煎煮时锅底焦化,且影响其它药物成分的煎出。方中有车前子、葶苈子、蒲黄等细小的种子药、花粉药,含大量黏液质,均要求“包煎”。某些病证的特殊用药方法,方中更有具体交待。如治疗虫积腹痛(蛔虫肠梗阻)用豆油60ml,煎热冒烟后放入川花椒15g,闻到香气即停止加热,待温后顿服,收到滑肠驱虫止痛的良好效果。治疗寸白虫用生槟榔、广木香、生大黄煎汤后,嘱患者先食少许油炸香味之物作诱饵,随后顿服汤药,收到虫头、虫体俱下的驱虫效果。

  注意入药部位和功效的关系,根据辨证论治需要选择应用

  植物有根、茎、叶、花、果、皮不同组织,动物亦有皮、骨、肉之分。各种植物药材,有的根部入药,茎则无效。无效部分在炮制加工中称“非药用部位”,通过“净制”除去,以提高中药的纯净度和疗效。有的植物药不同部位功效各异,通过炮制加以分离,分别作为不同的饮片选择应用。从《临证治验录》可以看出,吉老非常注意根据历代医家对药物不同部位功能的认识和自己的经验,选择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当归为中医妇科的常用药物,以根入药,但又细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和全当归。关于当归头、身、尾的功效差异,历代中医药文献多有论述。如金元时李东垣即称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守中,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临证治验录》共有24方用当归,其中用当归头者1方,当归身者1方,当归尾者2方,全当归者20方;中药黄芩系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由于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其根有老、嫩,虚、实之分。传统经验将坚实而重、折断面色黄者称“条芩”或“子芩”,将老根或宿根之上部、中空体虚而轻、断面棕褐色有碎片脱落者称“枯芩”或“片芩”。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以其能清大肠也。”当代《中华本草》亦认为“枯芩轻虚,多用于上焦之火;子芩重实,多用于下焦之热”。《临证治验录》用黄芩的处方17帖,其中指明用条黄芩者16帖,用枯黄芩者1帖;茯苓系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将茯苓块按不同部位切割,分别入药。切取外皮者称“茯苓皮”;切取内层带淡红色者称“赤茯苓”;切取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称“白茯苓”或“云茯苓”;抱松根而生者为茯神。虽同出一物,但自古即作四种中药饮片单独使用。明代《本草经疏》称赤白茯苓“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益心脾,白优于赤;便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清代《药性切用》论述茯苓皮利水之功,“专走皮肤,行水气,治肤肿效”。关于茯神,《中华本草》称:“宁心、安神、利水。主治惊悸、怔忡、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等症。《临证治验录》用茯苓的处方28帖,其中茯苓皮2帖,云茯苓26帖。其他如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栝楼的块根)、全瓜蒌,桑枝、桑白皮,合欢花、合欢皮,麻黄、麻黄根等等,均按辨证治疗需要,选择应用。

作者: 原思通 2008-4-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