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汗如雨下是种病

来源:中医药报
摘要:如今气温虽已超过30度,但只要没有剧烈运动,就不至于大量出汗。长期出汗过多可导致身体虚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排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调节体温和机体的水、电解质代谢,还能促进一些代谢产物的排出。若出汗过多就会使人体的代谢紊乱、血液浓缩,乃至引发面色苍白、无力、口干及头晕等不适。中医称出汗过多的情况......

点击显示 收起

    如今气温虽已超过30度,但只要没有剧烈运动,就不至于大量出汗。可有些人就不同了,稍一活动就汗流浃背,以至连衣服都湿透了。在中医看来,这就属于一种病态了,与营卫不合有很大的关系。若听之任之,将使症状日趋严重,甚至影响免疫功能。

长期出汗过多可导致身体虚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排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调节体温和机体的水、电解质代谢,还能促进一些代谢产物的排出。若出汗过多就会使人体的代谢紊乱、血液浓缩,乃至引发面色苍白、无力、口干及头晕等不适。严重时,还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中医称出汗过多的情况为汗症,是因营卫不和所致的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夜间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恶寒战粟,汗出热退为战汗;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结核病、风湿病患者常有盗汗,风寒感冒或感染患者的出汗情况就比较复杂,如内伤虚损、气虚及阴虚等都可有多汗的症状。一般说来,气阴两虚者发生汗症的几率较高。

具有敛汗作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使用一些酸味明显的中药能起到显著的收敛作用。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都是常用的药材。除此之外,常见的乌梅、黑豆、桃干等食品也有敛汗的作用。

常用敛汗食疗方

    对任何一种疾病,中医讲究的都是辨证施治,汗症也不例外。根据致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阴虚型、气虚型、营卫不和型和邪热郁蒸型四种。

    阴虚型  该型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有时甚至在静息的状态下也会汗出如浆,于睡梦中盗汗的现象也很常见。此外,尚有午后潮热、两颊发红、口干舌燥等表现。

    方药    当归六黄汤:当归25克,生地18克,黄芩10克,黄柏9克,白芍18克,五味子15克,乌梅15克,黄芪20克,牡蛎30克。上述诸药煎汤服用,每日两剂。

    气虚型  这类患者很容易感冒,稍一着凉就会打喷嚏、鼻塞、流涕。更麻烦的是不能运动,走路的脚步稍快就会大汗淋漓。   

    方药  玉屏风散: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党参25克。如兼阴虚,见舌红、脉细数者,加白芍18克,五昧子15克,乌梅15克。服用方法同上,但因方剂中补药较多,故而外感风寒或内有邪热时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营卫不和型  属此症者特别害怕吹风,略一经风便周身酸楚,而且会感到时冷时热。更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常有半身或局部出汗的症状。

    方药  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15克,甘草lO克,大枣10枚,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5片。每日一剂,宜在睡前服用。

    邪热郁蒸型  嗜好酸辣口味以及爱喝咖啡的女性,多属于这一类型。患者不仅出汗多,而且汗液粘稠,常把内衣染成黄色,不易洗涤。

    方药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8克,栀子15克,黄芩12克,,柴胡9克,车前子18(布包),泽泻15克,川木通10克,石膏25克,白芍18克。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方中的木通应该选择产于西南的川木通,若是产自东北的关木通,因含有马兜铃酸,易导致肾脏损害。所以,配药之时一定要慎重。为安全起见,服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应中症即止。

多汗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故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如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有发汗的作用,不宜多食。

 

作者: 倪娜 2009-5-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