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蜈蚣是良药合理使用很重要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前不久,《成都晚报》报道了一则大爷信歪朗中吞蜈蚣中毒的短消息:刘西泽大爷因患风湿多年,一天中午在买菜时路遇一位摆地摊卖草药的师傅.自称能治好他的病。他开的药中其中有蜈蚣,并嘱一定要生药吞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则偏方:每次蜈蚣3条研末为散,装胶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l~2个疗程可治......

点击显示 收起

  前不久,《成都晚报》报道了一则“大爷信歪朗中吞蜈蚣中毒”的短消息:刘西泽大爷因患风湿多年,一天中午在买菜时路遇一位摆地摊卖草药的师傅.自称能治好他的病。他开的药中其中有蜈蚣,并嘱一定要生药吞服。谁知服药后不到2小时就出现了呕吐等中毒症状.经省医院抢救而脱离危险。看到这则报道。笔者想起了我院一位同事冷某.在退休前发现自己患了乙肝。不知他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则偏方:每次蜈蚣3条研末为散,装胶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l~2个疗程可治好乙肝。在服药近l个月时,向我咨询。我告诉他,用蜈蚣治疗乙肝没有见过报道,加之他自己又有慢性肾炎病史.蜈蚣性善走窜,用药剂量太大,服用时间久了怕乙肝没治好。还恐对肾脏等造成损害。建议他不要再服用,可是他没有听从我的劝告,谁知一个疗程还没服完,就发现了尿血等肾功损伤症状,不到两年最终死于尿毒症。

     俗语说:“是药三分毒”,?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人.也能伤人”。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用药治疗疾病更应遵重科学,合理用药,才能发挥“治病救人”的良好功效。蜈蚣虽是良药,一般而言,内服和研末为散生用都是安全本身就有一定毒性,没有科学根据滥用,出现毒副反应,甚至导致“杀人”也就不奇怪了。笔者认为.刘西泽老人所服的药中还有其它药物,他只认识有蜈蚣.是否因其它药物引起中毒也很难说。蜈蚣对肾脏是否有损伤,也没见到有其它报道.冷某因大量服用蜈蚣而导致肾功衰竭,可能与他本身患有慢性肾炎或用药量偏大又服用时间太久有关。

     蜈蚣为大蜈蚣科节足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四川、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区产量较大。蜈蚣多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绷直,晒干,或用沸水烫过再烘干或晒干,剪碎人煎剂或研末为散服用。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地产卵,至翌春捕捉。

  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截风定搐,作用强大,为熄风止痉之要药。多用于治疗肝风引起的肢体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以及小儿惊厥、癫痫、破伤风、颜面神经麻痹等。均有良效。临床~般多配僵蚕、全蝎、天麻、胆南星、白附子、天竺黄、钩藤等熄风药同用,方如撮风散、蜈蚣散等:本品还有攻毒散结疗疮之功效。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毒蛇咬伤。内服外用功效亦佳。可与其它解毒药同用,方如瘰痨教、结核散、溃烂方等。一般用量2-5克,或1-3条,水煎服。散剂酌减,外用适量。古书记载,使用本品应截去头足.但根据l临床经验。以全用者力大.所以不必去头足。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冶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称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唯本品为毒烈之品,能伤正堕胎,故非重症不宜使用,如血虚发痉、小儿慢惊以及孕妇则均当忌服。

  现代研究表明。螟蚣含有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另外还含有羟基赖氨酸以及组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动物试验证明,蜈蚣有抗惊厥作用;蜈蚣水浸液在试管内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蜈蚣对结核杆菌确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作者: 2009-6-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