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咳嗽以治痰为先

来源:中医药报
摘要: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未有不涉及痰者。未有不经咳嗽而排出于外的。因此,治咳嗽应以治痰为先。...

点击显示 收起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留滞气道。未有不经咳嗽而排出于外的。因此,治咳嗽应以治痰为先。痰液得清,咳嗽未有不愈的。清痰一是用宣肺肃降之类的“动药”;一是用柔润甘淡或敛涩之类的“静药”。另外。防痰之未萌,更需着意,不可忽视。

  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日: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睥湿,发而为痰。是知脾无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矣。《内经》日:“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病不等。寒、署、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恶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120克,加石膏30克。知母15克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刘河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似得治嗽之法矣。此其意谓嗽必因痰。故胜其痰而嗽自愈,则理有不然也。盖外感咳嗽,必因风寒,风寒在肺则肺气不清,所以动嗽,动嗽然后动痰,此风邪痰嗽之本。本于外感。非外感本于痰也。又如内伤之嗽,必因阴虚,阴虚则水涸金枯,所以动嗽,脾虚肾败。所以化痰,此阴虚痰嗽之本。今日治嗽当先治痰,岂求本之道乎?然治外感之嗽,唯二陈之属最效。何也?盖南星、半夏、生姜、陈皮、枳壳之类,其味皆辛,辛能人肺,辛能散寒。寒邪散则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而非实以治痰者。若内伤阴虚之嗽则大忌辛燥,肺,欲辛,以辛润之。此肺实者之宜辛也。

  一般将痰分为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

  风痰

  是指风挟痰邪蒙蔽清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头风眩晕、昏仆癫痫、四肢抽搐.喉中痰鸣等症。治宜化痰熄风,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牙皂、明矾等祛痰药与天麻、钩藤、防风、僵蚕、全蝎、牛黄等镇肝熄风药配伍成方。

  热痰

  是指热与痰结。内蕴于肺或蒙蔽心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胸满身热.咳嗽喘促,咯吐黄痰,或见喜笑癫狂.烦躁口渴等症。治宜清热化痰,常用瓜萎、贝母、竹茹、桔梗、橘红、法半夏、胆南星、桑白皮、海浮石、青礞石等清热化痰药与黄芩、知母、石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配伍成方。若热盛伤阴者,可配合养阴而不滋腻之品,如沙参、麦冬、天冬、百合、五味子之类。

  寡痰

  是指痰与寒邪停积于肺胃或关节经络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恶寒胸痛、咳嗽喘急,咯痰稀白,呕吐清水,治宜温阳散寒化痰。常用半夏、南星、橘皮、白附子、白芥子、矾石等化痰药与附子、干姜、生姜、吴茱萸、苍术等配伍成方。

  湿痰

    是指脾失健运,湿聚成痰,上犯于肺或阻滞经脉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胸闷喘呕,痰多易咳,食少呕恶,神倦嗜卧等症,治宜燥湿化痰。常用半夏、南星、苏子、厚朴、陈皮等化痰药与茯苓、白术、苍术、泽泻健脾化湿药配伍成方。

  燥痰

  是指肺中阴津不足,炼液成痰所致的病证。临床可见胸痛咳嗽、咯痰量少如丝或痰中夹血,兼见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治宜润燥化痰。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属温燥者.多见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属凉燥者,多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疗温燥者,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临床常用桑叶、菊花、薄荷、豆豉以辛凉解表,用杏仁、前胡、牛劳子、知母等以肃肺止咳,用沙参、花粉、贝母、天冬、麦冬、百合以润肺生津。若为凉燥,则治宜温肺疏风。润燥止咳。临床多选用荆芥、防风、苏叶、紫菀、款冬花等辛温解表之品,并配合止咳润燥之品而用之。

 

作者: 2009-9-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