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小儿多汗症预防及治疗

来源:食疗保健
摘要: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都可见出汗较多,这种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的也不能算是病态。如果小儿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或轻微活动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全身出汗很多,那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

点击显示 收起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都可见出汗较多,这种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的也不能算是病态。如果小儿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或轻微活动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全身出汗很多,那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为多汗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症。睡着时出汗很多,醒后汗止的叫盗汗,清醒时在安静的情况下汗出很多的叫自汗。由于身体虚弱而发生的盗汗、自汗又叫虚汗;因心火亢盛、脾胃积热所致的又叫实汗。

  治疗多汗症,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但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应用中药治疗,可收到比较显著效果。营卫不和型:所谓营卫不和,就是指防卫体表的阳气与固守于机体内的阴液失去协调作用。防卫功能不固,失去对汗液分泌排泄的控制能力,使汗液自行溢出体表。出汗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以头颈部及背部明显,甚至白天自汗,晚上盗汗,经常浸湿衣服、头发。平时怕风,天气转变时容易感冒、疲倦。舌体色淡,舌苔薄白,脉细弱。凡小儿患高热疾病以后,或长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服用发汗药过量、时间较长,都容易出现此型。

  治疗时以调和营卫、固表摄汗为宜。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或玉屏风散加味。

  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炙黄芪,浮小麦各10-15g,白芍6~9g,大枣、山楂各6g,桂枝10一15g。水煎服,每日1剂。

  2、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浮小麦各10一15g,白术6~gg,防风、人参(党参)各6g,桂枝1-2g。用法同上。

  气阴两虚型:特点是以盗汗为主,胸、腹部及手足心出汗明显,出汗后摸其出汗部位凉,故有人称为“冷汗”。夜间睡眠不安、吵闹,或手足心出汗前出现发热,平时大便干结。舌体颜色嫩红或淡红,舌苔少或剥脱形状如地图(俗称地图舌)。除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伴有此类多汗症外,多数是由于高热疾病及暴泻、大泻、大吐之后津液耗损引起的。治疗时以补气养阴,收涩固汗为宜。用生脉散加味,即人参6g(或党参1Og),麦冬、枸杞子各6g,乌梅8g,五味子3g,浮小麦12g。水煎服,每日1剂。脾胃虚弱型:特点是有时盗汗,出汗以四肢明显,有时自汗,或白天自汗夜间盗汗。

  治疗以健脾益气、固摄止汗为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黄芪各10g,白术、茯苓、淮山、莲子、扁豆各6g,鸡内金3g,浮小麦8g。水煎服,每日1剂。

  食积都热型:特点是以自汗为主,四肢及额部或颈部出汗明显,有时兼见盗汗,腹胀或伴腹痛,食后呕吐,午后低热,两腮部潮红。

  治疗时以消积滞、清热止汗为宜。用经验方三仙汤加味治之。处方:山楂9g,麦芽、莱菔子、茯芩各6g,胡黄连、槟榔各45g,陈皮3g,浮小麦10g。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多汗症的预防:做好小儿保健,增强体质,注意合理喂养,保护小儿正常发育生长,是预防多汗症的关键。

  积极预防感冒,一旦感冒,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发汗过多。

  小儿患病后要及时根治,以免延误病情或病情反复,消耗机体气津,导致身体虚弱,汗出不固。同时注意做好病后的护理和饮食调理,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