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针药结合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运动性疲劳是制约运动成绩提高的瓶颈问题,现已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而日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1中药治疗消除运动性疲劳1.1研究现状杨氏等观察了健脾理气方补中益气汤对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发现治疗前的大鼠骨骼肌l型肌纤维有氧氧化效率显著下降......

点击显示 收起

  运动性疲劳是制约运动成绩提高的瓶颈问题,现已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而日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1  中药治疗消除运动性疲劳

  1.1研究现状

  杨氏等观察了健脾理气方“补中益气汤”对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发现治疗前的大鼠骨骼肌l型肌纤维有氧氧化效率显著下降,Ⅱ型肌纤维的糖原含量锐减,糖酵解能力下降,骨骼肌中ATP酶含量降低导致的肌肉兴奋一收缩耦联障碍,而上述脾气虚症状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有良好的恢复作用。有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能纠正大鼠血睾酮降低,增加肝糖元含量,使肌糖原消耗减少,增加耐力,改善体内自由基代谢,具有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史氏等从肝主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等理论出发,观察了养肝柔筋方(当归、五味子、酸枣仁、木瓜等)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发现该方可明显提高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小鼠的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能力而延缓疲劳的发生。有学者研究贞芪扶正颗粒抗疲劳作用,对小鼠灌胃贞芪扶正颗粒21d,以负重游泳为运动模型,测定力竭游泳时间、血红蛋白、定量负荷后血乳酸和血尿素氮及缺氧耐受时间。结果显示,贞芪扶正颗粒能够增加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降低定量负荷后HB和BUN水平。表明贞芪扶正颗粒具有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李氏以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补气活血方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骨骼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活性和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出现明显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显著(P<0.01)。提示补气活血方具有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1.2研究现状分析

  中医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学“虚证”疾病范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往往从健脾、疏肝、补肾治法人手。研究表明,疏肝补脾的中药制剂可以使损伤的肌纤维基本恢复正常,并纠正能量代谢的异常。此外,疲劳的产生与气血亏虚也有一定关系,在《金贵玉函要略辑文》中提出“劳则必劳其精血也”。所以,消除疲劳时,往往气血并治。中药方剂由于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现已广泛应用于运动性疲劳的治疗中。 

  2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   

  2.1  灸法消除运动性疲劳

  史氏通过对运动员进行穴位施灸处理,并以西洋参作为对照,观察艾灸对人体运动时血乳酸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时机体血乳酸的含量,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台阶指数,提示灸法可以减轻运动性疲劳,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金氏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者采用药艾条进行回旋灸兼以雀啄灸,取双侧血海、风市及足三里,每穴3min,治疗4d显示,灸疗对DOMS所致的肌力下降及疼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顾氏等观察了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血乳酸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灸组小鼠的力竭运动时间也得到延长,艾灸能有效地消除小鼠的血乳酸。同时对艾灸消除血乳酸机制进行了探讨,可能与艾灸增强了小鼠心肺、肝肾功能,增强了小鼠运动肌对于乳酸的吸收,乳酸在运动肌中的穿梭得到加速有关。

  2.2针刺法消除运动性疲劳

  韦氏等将40例男性受试者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风府穴组、关元穴组和肾俞穴组,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观察针刺前后血浆T浓度差别。结果,三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高,且风府穴组>关元穴组>肾俞穴组。说明针刺具有较理想的消除疲劳、改善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性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紊乱(低下)的作用。罗氏等观察到大鼠力竭游泳(RTE)后即刻和4h末肾脏线粒体中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型辅酶I(NADH)、游离Ca2+、巯基(THG)、GSH—Px均有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的变化,电针组大鼠游泳耐力时间明显长于未电针组,提示电针肾俞穴可显著提高自身抗氧化能力。

  2.3  针、灸二法结合消除运动性疲劳

  国内不少学者把针刺与艾灸结合起来消除疲劳,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作用。陈氏等选用足三里、关元两个穴位,选择介导机体免疫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为指标,以实验性阳虚大鼠为受试对象,对不同针灸疗法、不同穴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调节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且针加灸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针或艾灸疗法。

  2.4研究现状分析

  针灸疗法经研究表明:无论动物还是人体实验,针刺、艾灸或针加灸都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目前认为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脂肪氧化,激活细胞因子从而介导细胞应激应答。同时与改善机体环核苷酸水平而影响相关激素水平等有关。

  但是,针灸疗法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应用较中药方剂为少,这可能与针灸疗法对皮肤组织具有破坏性有关,在治疗心理上与方药相比,更不易被运动员接受。

  3针药结合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3.1可行性分析

  中药治疗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多从肝、脾、肾三脏人手,并注意补益气血。而针灸疗法消除疲劳所取穴位往往注意补益脾肾,选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关元等。由此可见,两种方法中医治疗机理类似。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主要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如降低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增强SOD、LDH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力,纠正运动性血睾酮降低,增加肝糖原含量、减少肌糖原消耗等。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降低运动产生血乳酸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机制而实现治疗效果的。

  由此可见,两种疗法无论从中医治疗机理还是现代医学研究机制分析都是趋同的。两种方法通过对机体内外不同方式的作用与刺激,殊途同归,均可达到有效消除疲劳的作用。但二者的结合运用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治疗,现代医学的办法不多,并具有副作用大的特点。这就日益突显出运用中医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治疗,发挥各自所长,相信必会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3.2针药结合运用的几点建议

  针对针刺疗法较难被接受问题,可以更多的将灸法运用于运动性疲劳预防与治疗中。而刺法则运用于疲劳累积严重影响运动成绩者。

  此外,由于汤剂煎煮程序复杂,存在煎煮火候较难掌握,影响药效和较难推广使用的问题,今后应加强其中成药及剂型研究。

  总之,中药治疗与针灸疗法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均有其确切疗效,将二者结合运用于运动性疲劳治疗领域,并注意针灸方法和中药剂型的深入研究与改良,必然会对有效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成绩有所裨益。

 

作者: 2010-6-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