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小议秋伤于湿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当今医者,多遵喻嘉言“秋伤于燥”之说,笔者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各季节之间的转换规律前后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析“秋伤于湿”之理由可归纳如下。一是长夏之湿流恋至秋,秋承长夏之后,湿邪氤氲黏腻,缠绵难去,虽至秋令,然湿邪仍在。”二是秋初多雨则多......

点击显示 收起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秋伤于湿”语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此说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当今医者,多遵喻嘉言“秋伤于燥”之说,笔者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各季节之间的转换规律前后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析“秋伤于湿”之理由可归纳如下。

一是长夏之湿流恋至秋,秋承长夏之后,湿邪氤氲黏腻,缠绵难去,虽至秋令,然湿邪仍在。温病学家吴鞠通云:“秋伤于湿,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湿土之气流行未尽。”

二是秋初多雨则多湿,我国降雨量多分布在七、八、九3个月,尤以夏末秋初为多雨季节,《孟子·离娄》说:“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礼记》云:“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好雨。”由此可见,古人也认为秋季多雨多湿,雨以八月为多,这也是造成“秋伤于湿”的客观原因。

三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人们食生冷瓜果也多,最易伤湿困脾。夏末秋初,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其中,加之贪凉饮冷,恣食瓜果,伤脾呆胃,湿自内生。故有医者云“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这是造成“秋伤于湿”的又一因素。

四是初秋伏尽,阴雨绵绵,临床因湿邪致病者增多,腹泻、低热不退、荨麻疹等病应季而至,笔者从湿论治这些疾病每多效验。

可见,“秋伤于湿”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依据,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然喻氏创“秋伤于燥”之说,也有其理论基础。笔者以为秋季乃湿与燥并存,秋初与秋末有别,秋初以湿为主,秋末以燥为主。但临证之时当以辨证论治为总则。

秋初因湿邪致病者,可治以祛湿健脾、化湿、醒脾,常用方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胃苓汤等。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