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从“热证忌灸”到“热证贵灸“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摘要:灸法的应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以后,时间在石器时代。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主要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中医有六气皆从火化之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等外邪所致。可造成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多种热证。...

点击显示 收起

  灸法的应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以后,时间在石器时代。“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灸,灼也,从火”。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主要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中医有“六气皆从火化”之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等外邪所致;可造成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多种热证。有学者认为,中医所指的“热证”,包括现代西医学的各种炎症、感染、传染病和免疫性疾病等。热证可否用灸,古今一直倍受争议。灸法用于热证大致经历了“可灸一忌灸一可灸一贵灸”的发展历程。
“热证可灸”的萌芽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记述灸法最早的中医文献,两书都以“灸”来命名。《黄帝内经》中亦有记载热证可灸的例证,如《素问•骨空论》明确提出了热病二十九灸:“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凡当灸二十九处”。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且有“火郁发之”、“以热治热”的理论。因此,“热证施灸”是符合中医学治病基本原则的,而《黄帝内经》可谓是“热证可灸”的萌芽。
“热证忌灸”的提出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热证不可灸”,并且反复强调“三阳宜针,三阴宜灸”。张仲景还在书中反复提出‘‘火劫”、‘‘火逆”等危害的告诫,认为灸法多适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而不宜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并强调若误用可引起阴伤亡阳之弊。如《伤寒论》ll8条:“脉浮热盛,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指出热证施灸,可致火邪上越,热伤阳络而导致“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又如《伤寒论》ll9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提出灸法火力虽微,但对于阴虚之人也易使其津液受损,从而加重阴虚,出现枯槁之形或导致病情恶化。张仲景提出“热证不可灸”是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中医理论,故一直被后人所推崇。明代张景岳对热证用灸也持反对态度,如《类经图翼》云:“其有脉数、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阴虚内热等证,俱不宜灸”。明确指出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都不宜用灸法。清代医家王孟英亦提出“灸可劫阴”之说,竭力反对阴虚热证用灸。后世的很多医家仍沿前人所言,认为“热证忌灸”,因而在临床中视灸法不宜用于热证由来已久。
“热证可灸”的论证及其临床运用
    “热证可灸”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葛洪认为灸法对于虚实寒热,无所不宜;其在《肘后备急方》中云:“诸痈疽发背即乳方,比灸其上百壮”。用灸法治疗外科热证。唐代孙思邈临证更加重视热证用灸法,如《千金翼方》卷28:“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用灸法治疗痈疽;又如《千金要方》卷l0:“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将灸法用于治疗温热症。孙思邈将灸法用于热证,每获良效,故其在《千金要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灸之,此为良医”。以此强调灸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历代医家大多支持“热证可灸”的观点,如《外台秘要》云:“小儿下血身热,口噤不乳,反张脊强,汗出身热……如此非复汤所不能救,便当时灸之妙”。此为灸法治疗儿科热证的例证;《神灸经论》日:“聍耳,灸听宫、颊车、合谷”。此为灸法治疗五官科热证;《神灸经论•外科证浩》亦有:‘‘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的论述。对于“热证可灸”机制的探讨,明代汪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之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指出艾灸的温热刺激可发散实邪和以热引热,从而达到温热泻实的目的。吴师机《理瀹骈文》亦有:“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行热,使热外出也……”;而《医学人门》更是明确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由此可知,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的支持不仅保存了灸法,更在临床应用中扩大灸法的使用范围。
“热证贵灸”的产生
    现代研究表明,灸法不但可以用于治疗热证,还适用于一些热象明显的疾病。有学者认为,感冒用温灸治疗能有效地缩短病程且可阻断某些不良传变。现代医学实验研究及临床经验亦表明,灸疗可以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肠痈属阳明实热证,用艾灸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再如,痄腮属于热毒壅滞型,灸法可使疾病快速向愈。有学者提出艾灸治疗热证其机制为: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腧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灸法具有解热、抗炎、杀菌、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并日有学者提出灸疗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可稳定机体内环境,从而起到抗炎免疫作用临床应用中,有学者将艾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眼症伴有烧灼感、眼痛感、眼红等症状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我国现代著名老中医、一代灸学大师周楣声尤其推崇热证施灸,周教授认为热证不但“可灸”,而且“贵灸”。对于热证贵灸之说,周教授在《灸赋》中明确阐明为:“药有反佐,火能艾投。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
    综上所述,灸法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外治法之_;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热证是否可灸,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论证与临床实践,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既要关注“热证禁灸论”顾护阴液的重要性;又要清楚“热证用灸”符合中医反佐法的治疗原则,且被大量临床实践和机制研究所证实。临床应用时如辨证准确、选穴恰当、灸量足,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不必拘泥于“热证禁灸”或“热证可灸”之说,应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与重视灸法的研究,继承和发扬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作者: 杨孝芳 吴丽 2012-3-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