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1933),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崇古而不泥古,反对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依托文献汇通中西医理论,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其对脑病诸候论述精辟,见解独特,并创立了很多传世良方,迄今用之不衰,对后世中医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具有深刻影响。近20年来,各种医学期刊发表有关张锡纯......

点击显示 收起

张锡纯(1860—1933),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崇古而不泥古,反对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依托文献汇通中西医理论,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其对脑病诸候论述精辟,见解独特,并创立了很多传世良方,迄今用之不衰,对后世中医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具有深刻影响。近20年来,各种医学期刊发表有关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上千篇,其中关于中医脑病方面的报道近百篇,涉及内容有脑病理论研究、单病种研究等,对临床应用与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综述如下。
1  脑病理论研究
    脑病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病病机和治法研究。陈永灿等[1]从气机升降及脑当为脏理论总结张氏治疗脑病经验,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1)持脑脏辅助说,从脏辨治。张氏认为脑和脏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脑病可及脏,脏病亦可及脑,故治疗脑病时当从五脏辨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创大气撑脑论,以升为治。张氏认为胸中之大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管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并制升陷汤,治疗因大气下陷的各种脑病,收效甚佳。(3)析脑不耐冲逆,从降论治。张氏从中医气机学说出发,认为气机升降有序,则脑部安然,若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气机逆乱并引起各种病理产物上冲脑部,则脑病发也;治疗宜从从敛冲、镇冲为主,常重用龙骨、牡蛎、赭石等药,并创制荡痰汤、甘遂荡痰汤、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至今为临床所常用。丰广魁[2]总结了张氏“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指出“大气”与“神明”关系密切.“大气”维系脑中“神明”,“气化”常则心脑“神明”相通等论述.把脑与心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朱祥麟从脑主神明及中医整体观方面总结了张氏的脑神学说:(1)脑主元神、知觉运动说,脑神赖大气、血液、肾精奉养说。(2)脑病治疗的整体观,包括脑病求治于心、脑病求治于大气、脑病求治于肝、脑病求治于肾、脑病求治于脾、脑病求治于阳明。在此基础上,张氏提出了对一些古方、老药治疗脑病的新见解。如愈痫丸善治神经之病.冰片清脑中之毒,马钱子能喟动脑髓神经等.丰富了脏象学说,促进了对脑的认识,开拓了脑病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倪世秋等[4]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脑病的治疗归纳成七法:通腑泄热法、降火逐痰法、清肝熄风法、温中健脾法、益气活血法.养血安神法、滋肾补脑法,这些治法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赵兴全等[5]总结张氏治疗脑病的特色:(1)脑病之候繁杂,夫其症虽同而病机实有虚实之别:(2)脑充血之由乃由“气血上冲于脑”,法应“引血下行、清火平肝”。(3)脑贫血之源乃“宗气不足”.治宣“竣补宗气兼滋养精血”。(4)脑充血偏枯,清降为本;脑贫血痿废,补气为先;活血通络为其共法。(5)偏枯不可妄用还五、痿废升气当明虚实。(6)观征兆、防微杜渐,立验方、垂示后人。张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数条脑充血征兆之候,并立建瓴汤治之,为后世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单病种研究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提及多种脑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目前在正规期刊发表的单病种辨治经验研究涉及的病种主要有脱证、痿证、中风、癫狂等。
2.1  脱证  王铎[6]认为:张锡纯治疗急症并不着眼于人体某一局部,胶执于某一疾病本身,而是放眼全局,从气机升降出入整体出发,升陷降逆,开闭固脱,全面认识人体,综合看待疾病:刘兴武[7]阐述张锡纯“脱分上、下、内、外,概由肝虚所致”的独到见解,及其“救脱般般法,法法不离酸”的论治特点;然后阐述张氏“救脱随事制宜,临证不拘成法”的救治特色。牛忠贤[8]总结了张氏治脱八法:止汗固脱法.方用来复汤;固阴潜阳固脱法,方用既济汤;回阳固脱法.方药有熟地、生山药、肉桂、山茱萸、人参、干姜、附子:升陷圄脱法,方用升陷汤;止血固脱法,方用保元寒降汤;定喘救脱法,方用参赭镇气汤;清热固脱法.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变方;益气滋阴固脱法.方药有人参.生地黄、生山药、山茱萸、炙甘草:张文风等[9]、杨焱等[10]论述了张氏用山茱萸治疗脱证的特色.并总结了张氏对脱证的分型及其辨证论治特点:
2.2痿证杨付明[11]总结了张氏治痿的学术思想,认为肢体疼痛痿废的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认为在脏腑应责之于肝肾;同时.其产生与大气虚损具有密切关系,肢体疼痛痿废产生的直接机制是各种病因所致的瘀滞不通。治疗的基本思路是以益气活血、补肝为治疗大法,以活络效灵丹为基本方剂结构,并且注重引经及随症加减。许风华[12]则认为张氏治痿胸中大气虚损是根本原因,脉络瘀阻是重要病理基础,中西汇通是独特思路方法,逆病势调和气血,流通气血,贯穿始终。付寿生[13]认为张氏治痿“以西医解剖生理为依据,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创立痿的病机当以脑为主的观点,论治以补气为法,选药以黄芪为冠。王尚金[l4]认为张锡纯论肢体痿废源于脑病,王氏在临证中每遇因煤气中毒造成脑细胞损伤而致肢体瘫软症,脑血管意外引起半身不遂症,乙型脑炎后遗肢体痿废症等,凡属于脑病为原因者,常运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补脑振痿汤”、“养脑利肢汤”等方剂随证加减化裁治疗脑源性肢体痿废症,都能获得一定疗效。
2.3  中风丰广魁[2]探析张氏从虚实把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两类,认为气升血必随之上升,血随气充于脑故名为脑充血。若上气不足,气血不荣于清窍则为脑贫血。刘清明等[15]论述了张锡纯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1)中西合参,创中风发病机理新论。认为中风当有真中风、类中风的区别,明确指出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此外以中解西,类中风又分充血、贫血。(2)审因论治,遣方用药匠心独具。张氏认为脑充血之证,应治以镇肝降逆、滋补肾阴为法,自创镇肝熄风汤等名方;脑贫血之证,以峻补胸中宗气为法,并创制补脑振痿汤等方。(3)见微知著,重预防及早治疗。张锡纯非常重视中风病的一级预防,认为中风病皆有征兆,以脉象变化为要,脉弦硬有力无论见于何部,均为肝火过升之外在表现.易导致脑充血证.故治疗后必以“脉象平和.毫无弦硬”之意为治愈标准.治宜滋阴潜阳.平肝降逆.引血下行.并拟建瓴汤使脑中充血下行.而充血之证自愈:焦孟[15]总结张氏脑充血病机为肝木失和风自内起.木火逆上.挟气血上冲脑络:张氏认为上冲脑络之气血.充塞血管累及神经而出现脑充血证,治疗当以平肝降逆、引血下行为首用,自创有建瓴汤和镇肝熄风汤。唐寿延[17]系统论述了张氏治疗脑充血的病因、病机、分型、方药及预防:脑充血证多见于中年以后,既往多半为血压偏高者,如遇环境突变、处境不顺、情志不舒、暴怒过喜、暴饮多食、过度疲劳、劳心烦神等因素激惹,致脏腑之气化上升太过,气血上注于脑,即可诱发脑充血。脑充血可分3型:轻型(脑充血),重型(脑溢血),极重型(脑出血)。提出脑充血的辨治及预防:清火平肝,引血下行,随证加减,活血化瘀,偏枯痿废,慎用补阳还五等,对其先兆及预防措施详加阐述,指出脑充血是可防可治的。郑敏[18]总结了张氏治疗中风的特色:黄芪助血上升,补养脑髓神经;牛膝引火下行,中风无上妙品;龙牡潜阳镇逆,阳亢拘缓妙药;赭石镇冲降逆,平抑上冲气火;茵陈、川楝解郁舒肝,将顺肝木之性;丹参、大黄祛瘀破血,疏通下行壅塞。房书明等[l9]总结了张氏治疗中风善用赭石的特色,镇逆降血、引痰下行、养气血等。王尚金[14]认为张锡纯根据《内经》之理论,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偏瘫之经验,通过自己临床实践认识,创立了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新方剂,临证运用,屡用屡效,治愈了大量脑充血。赵桂华[20]总结了张锡纯辨治中风病的思路。(1)明析病因,辨内外之风。所谓内因,张锡纯认为:其一,责之于气血不足。其二,责之于肾虚络空。其三,责之于肝风内动。所谓外因,主要指外感之邪气。(2)善解病机,分虚实之证。在分析了中风病因的基础上,张锡纯以气血、脑髓为轴心,进一步阐明了对中风病理机制的认识,使脑充血之实与脑贫血之虚,泾渭分明,清晰明了。(3)类归盛亏,立镇逆补虚之法。张锡纯据临床虚实证候表现,将中风病大体归类为虚实二大证型。选方上讲究主攻明确,用药上力求专药重用的思维方式,又可谓是独树一帜。苏凯[21]通过张锡纯对气的认识,在治疗脑血管病时体会到:收敛肝气以治元气虚脱之脑出血,升补大气以治营卫经络不和之脑缺血,并收效显著。
2.4癫狂秦亮等[22]分析张锡纯衷中参西,详审临证,认为癫狂病因多与情志内伤、劳损、痰涎、火邪及先天因素等有关,痰火充盛是其主要病理,癫狂病位在心脑,临证善从疾病症状之轻重、脉象、痰涎及大便的性状诸方面综合分析辨证,治疗以泻火逐痰为首务,并创制了治疗癫狂的新方如荡痰汤、荡痰加甘遂汤及调气养神汤;治癫痫用制癫丸、熄风丸及痫风方三方,其遣方用药颇具特色。
3结  语
    中医脑病学在古代文献中没有专著论述,但在历代医籍中均有不少记载。自明清以来,随着科技进步、西方医学的传人,对中医脑病学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较多医家认识到脑主感知活动、主记忆活动、主肢体运动,完善了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丰富了脑病的治疗。张锡纯作为近代医学名家,对中医学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坚持“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重实践与疗效”等行医准则,组方用药别具一格,在癫狂、脑贫血、脑充血等脑病的病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病机,创立了大量的经典方剂,对后世脑病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对现代脑病临床亦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张锡纯作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先驱,其“参西而不背中,衷中而参西”,保持中医特色,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的学术理念,更是对探讨中西医结合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 刘源香 2012-5-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