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督脉在中医脑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中医药临床
摘要: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发脑的生理及解剖、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康复、脑的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科学把握中医脑病学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探索脑病诊治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脑病防治疗效是脑病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在针灸治疗脑病研究方面,督脉在脑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发脑的生理及解剖、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康复、脑的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科学把握中医脑病学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探索脑病诊治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脑病防治疗效是脑病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在针灸治疗脑病研究方面,督脉在脑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中医脑病学的本质与内涵
    脑居于颅内,脑的生成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方面:…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脑的生成肇始于胚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灵枢•经脉篇》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为后天之精所转化。肾有藏精生髓的生理功能,肾精充盈,则髓海得以充养,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素问•逆调论篇》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古代医家对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日“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清代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中医脑病的涵盖面非常之广,那么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内经》指出脑为奇恒之腑,《素问•五藏别论》日:“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
    现代学者多倡导脑当为脏,主要依据是:脑为髓海,具有藏髓(精气)而不泻,且无中空之特点,有别于骨、脉、胆、女子胞,故脑不应归为奇恒之腑而应当为脏;《素问•刺禁论》指出:“刺中心,一日死,……刺头,中脑户,入脑而死。”肯定了脑为要害,比心更重要;从脏的体用而言,脑为髓之海,髓属阴。脑为“真气之所聚”(王冰),真气属阳,阴为体,阳为用,保持其统一平衡,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气血而论,脑赖气充,又赖血养,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都是气血养于脑而脑神作用的结果。脑神的正常功能发挥,有赖于脑之气、血、阴、阳的对立统一平衡。这也是脑当为脏的道理所在。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的研究愈来愈深入;脑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脑病的机理及规律,而将脑确立为脏即是形势的需要,也将有利于中医药学的发展。
    督脉的主要功能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筋脉通过经络系统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可见经络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十四经脉中督脉又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督脉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一是督脉为原气所发,能温煦脏腑,敷布命火。督脉起于小腹正中,正当“丹田”,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即如《针灸大成》督脉条言:“督任原是通真路”,指督脉为原气所发,是翰旌元气的通路;督脉联络诸经,且通过其分支与肾相连,肾为命门之所在,内藏元阳,为全身脏腑器官动力之源,且元阳要借助于任督之脉通行而布达全身。
    二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背为阳能联系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使阳经之气都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会于风府、哑门,督脉与之均有联系,所以,督脉为“阳脉之总纲”和“阳脉之海”,能调节全身阳经,总督一身阳经之脉气。
    三是反映脑髓的功能。督脉与脑髓关系最为密切,《灵枢•经脉》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难经•二十八难》亦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人属于脑”。《内经》、《难经》早期的论述,即初步阐明了督脉在循行上与脑髓的密切关系,督脉的循行决定了其和脑髓的密切关系,且与现代解剖学中脑和脊髓的部位和功能相当吻合。所以循行于脊髓和脑的督脉反映并代表着脊髓的绝大部分功能。
    督脉与脑、心、肾、络脉的密切关系
    督脉属奇经八脉,为“阳脉之海”,是经络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脉之一。《灵枢•营气》指出:“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另《素问•骨空论》又明确指出督脉旁络人肾。《素问。骨空论》日:“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人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另外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
    督脉上通于脑,下通于肾,是“精髓升降之道路”(《医学入门》)。髓是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化生的产物,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③赖水谷精微所化生。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赖水谷之充养,脑脏也不例外。④需气血津液充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云;“血气者,人之神”。头为气血精华会聚之处,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下才能产生“神”。
    肾位于腰部,脊柱之两侧,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之职,主骨生髓通于脑,寓含元阴、元阳。《素问•六节藏象论》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之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充养,始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并调节人体的生理代谢和功能活动。肾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精充足,则筋骨隆盛,动作矫健,髓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络脉是从经脉横支别出,像树枝状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络脉具有特殊的立体网络结构,不仅密切全身经络与脑髓的直接联系,同时也是脑髓、督脉与肌肉筋脉、四肢百骸联系的重要通路。《素问•缪刺论》云:“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这一记载,论述了经络,尤其是络脉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大络病变的左右交叉与脑之病变特点相似。至明代《人镜经》明确指出:“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提出大脑与脊髓神经中枢发出分支形成支配全身的神经网络,调节控制脏腑功能,这与中医运行经气的络脉通道相吻合。
    肾、心、督脉、络脉解剖生理密不可分,生理上相互联系。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论述脑髓与肾精的关系,云“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张锡纯认为:“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乃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灌注于脑。”可见,脑髓赖肾精充养,始能亏而复盈,而肾与脑髓的联系,又赖督脉经气之转输与灌注。生理上,肾精是督脉和络脉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肾精化气源源不断地充养督脉和络脉,使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肾精充足,督脉盈盛而不空虚,始能输精于上,布达于周,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集而成,其功能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督脉通髓达脑,又与诸经交会,通过十四经气血灌注,将脏腑精气上输于脑,以奉养元神。因此,督脉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能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调节阴阳,为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体内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腧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而头为诸阳之会,明代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一切活动的中枢,《锦囊密录》说“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脑属于神经系统,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均受神经系统支配,从而维持各器官活动的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可见,督脉与脑对人体的功能活动起到至关重要整体调节的作用,因此,中医脑病的防治,督脉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
    督脉治疗脑病举隅
1针刺督脉治疗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的发病多与遗传和外伤等因素有关,病机为风邪与痰瘀为患,正如朱丹溪所说:“(痫)无非痰涎迷闷孑L窍。”孑L窍即脑的意思。脑为元神之府,痰阻窍道,瘀血不行,神志逆乱,昏不知人,络脉不和,肢体抽搐。患者多病情缠绵,经久难愈,终身服用抗癫痫药物。
    典型病例  胡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03年3月12日。主诉自7岁开始因脑部外伤出现昏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长期服用丙戊酸钠,开始尚能控制,近5年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药物难以奏效,前来寻求治疗。治疗方法:取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取穴:大椎、百会、至阳、脊中、命门、鸠尾、腰奇、间使、丰隆,昼发配申脉穴,夜发配照海穴。进针后,快频率捻转手法,每分钟120~180次,持续2—3min,留针45rain,期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采用上述方案,并配合艾条重灸大椎、鸠尾,2个疗程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4个疗程后药物开始减量,嘱患者服用维持剂量,并每周针灸1—2次作为治疗维持量,随访2年病情稳定,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2针刺督脉治疗儿童多动症
    典型病例胡某,男,13岁,初诊日期2003年5月9日。家长代诉患儿头不自主摆动1个月,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在某西医院诊断为儿童多动症,因担心西药治疗副作用而来寻求针灸治疗。治疗方法:取上星、印堂、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肝俞、心俞、肾俞、三阴交、神门。选用l寸针,背俞穴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捻转得气后不留针;头部穴位均沿皮平刺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60min。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有改善,3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3针刺督脉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本证的发生多因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精血不能上达;或因肾阴不足,虚阳上浮:或因过食肥腻,痰湿内生,痰阻火扰,真空不宁。因此,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督脉行于腰背部正中,达巅顶,入于脑,手足三阳经均与之交汇,为“阳脉之海”。刺之通达全身之阳,振奋全身机能,《素问。骨空论》认为心脑肾关系密切,与人体真阳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君主而统神明,调节督脉可通髓达脑,改善精神及运动功能。
    治疗方法:以督脉经为主选取百会、风府、大椎、风池、颈夹脊,肝胆火盛配行间、支沟;肝肾不足配太溪、太冲。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5分钟,其间行针两次。十次为一疗程。每可获取满意效果。
    结    语
    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阐述中医脑病的解剖、生理及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预后和预防、康复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内涵包括中医脑的解剖定位、脑的生理病理特点、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的诊法与辨证、脑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要点、脑病的治则治法、脑病的护理、各类脑病的证治规律及其预后,脑病的预防、脑的养生等,涉及的主要中医病证有头痛、眩晕、中风、口僻、厥证、脱证、闭证、昏迷、痿证、痉证、癫狂证、郁证、痴呆、健忘、颤证、不寐、多梦、阳痿、耳鸣、急慢惊风等。脑病学科的外延部分,包含了一些边缘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如预防医学、心身医学、精神病学、养生康复、细胞分子生物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涉及面相当之广。随着脑病研究的不断深化,治疗方法的拓展,针刺督脉的功效日益受到关注,也显现出显著效果。督脉因为它特殊的循行部位和五脏六腑、经络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可以治疗多系统、多学科的疾病,涉及心脑血管、神经、运动、内分泌等系统,涵盖内、外、妇儿等学科,尤其对脑病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究其原理,与督脉的独特分布及与其他经脉、脏腑的广泛联系有关,因为督脉不仅别络太阳,且有一部分与太阳经并行,循身之背,背为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它循行于背部正中线,督脉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及带脉、阳维脉交汇,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督脉脉气失调,不仅可发生腰脊强痛,也可出现“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及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因此激发、调整督脉经气,治疗脑病甚至多脏腑、多系统的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2—10一08责任编校:杨文明
作者: 曹奕 2013-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