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

来源:家庭中医药
摘要: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之良相也。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去皮称粉甘草,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点击显示 收起

    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陶弘景称之为“诸药之王”,“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之良相也。”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去皮称粉甘草,切片生用或蜜炙用。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诸药用于治疗脾虚便泄、胃虚口渴、肺虚咳嗽、咽喉肿痛、心悸胸痛、痈疽肿痛、胃肠溃疡等。汪昂云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肝剂则解肌,入凉剂则  泻邪 热,入润剂则养血,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苷元和激素样成分。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菌、镇咳祛痰、解毒和抗溃疡作用。
  一、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1.炙甘草补脾益气:《 神 农本草经》载甘草“倍
气力”,名医别录》云本品“温中下气,烦满短气”,李时珍云其“补脾胃”,故凡补气剂均用炙甘草。如治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治气血两亏的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治心气虚的炙甘草汤,调中补虚之甘草泻心汤。甘草在温剂中取其温中健脾,缓和姜附燥烈之性的功效,如治疗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四逆汤和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汤、桂枝附子汤等。在理血方剂中甘草用于脾虚不摄、冲任虚亏的下焦出血、便血,如黄土汤、胶艾四物汤、小蓟饮子等。
  2.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能缓和苦寒药和矿物药对胃的刺激。《药品化义曰:“甘草生用凉而泻火。”甘草生用可泻火解毒,以治疮疡肿毒。因此,用于外科痈疽疮疡的治疗,常与金银花、连翘、赤芍、牡丹皮、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如治阳证痈肿的银花甘草汤、仙方活命饮、四妙勇安汤等,都有甘草、金银花二味;清热利尿的六一散,取其清热利尿之效,再配粳米养胃和中;女,泻白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取其调养胃气;龙胆泻肝汤、导赤散、八正散中的甘草,取其清热泻火、缓解尿道疼痛之用,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肝菌,对于阿米巴原虫及滴虫有灭杀作用。
  甘草用于解表剂常与桔梗配伍,可宣肺利咽而解表,外感尤为常用。外感风寒的通宣理肺丸、清瘟解毒丸等,外感风热的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表里双解的柴葛解肌汤、普济消毒饮、防风通圣丸等,均有甘草、桔梗。伤寒论之甘草桔梗汤治少阴病咽痛。在解表方剂中主要取甘草清热泻火之功,故治外感风热咽痛、肺胃炽热咽痛,效果良好。
  本来呕家忌甘,但胃虚热上逆作呕,有时也可用甘草,取其清热泻火之效,如橘皮竹茹汤,治胃肠积热食后即吐之大黄甘草汤,治胃虚痰浊内阻呃逆的旋覆代赭汤等;在渗湿利水剂中一般彳艮少用甘草,但需泻火止痛者可用。
  3.甘草具有祛痰润肺止咳之功,如在止嗽散、麻黄汤、小青龙汤、定喘汤、二陈汤、前胡散、清燥救肺汤、温胆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等中的应用,都有上述作用。
  4.甘草缓急止痛,是以其“甘缓”的作用应用于泻下剂和理血剂中,属逐瘀力峻的方剂。如膈下逐瘀汤中重用甘草,取其甘缓和之、攻中有制之意。甘草的镇痛作用在于“缓急”。前人经验认为,“甘能缓急”。近人研究证明,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常与白芍配伍,如用于治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的芍药甘草汤,治因脾胃虚寒而脘腹挛急作痛的小建中汤。
  5.甘草调和诸药。《本草正义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李杲日:“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夹杂者用之得其平。八珍汤用本品与人参、白芍等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四逆汤用本品,缓和附子、干姜之热,防止伤阴;半夏泻心汤用本品与干姜、黄连等寒热药同
用,又能起到调和寒热作用;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使泻而不致速;白虎汤用本品缓和石膏、知母之寒,防止伤胃;与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药同用,可使药性和缓,不致过于辛燥并能保护胃气,以防汗后伤津液等;又如甘草与半夏、细辛同用,能和解后两药的辛麻味。正如缪希雍云:“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汤等);攻者,下而不止(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汤等);湿者,燥而不濡(如四逆、吴茱萸汤等);清者,冽而不和(如白虎、竹叶石膏汤等)。”
  二、应用甘草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用或少用甘草。甘草长于温中益脾胃。甘草对肾阴虚与肾阳虚无明显作用,故在补血、补阴、补阳的方剂中往往少用或不用。如补肾阴之剂的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增液汤;补阳剂的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等均不用甘草。
    前人有“甘缓助湿”之说,故化湿方、苦寒燥湿方多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不取甘草。
  甘缓不利于排水,用于水湿停聚或水肿的五皮饮、五苓散和治湿邪留恋气分湿温证的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均不用甘草。
    甘缓不利于理气,故治疗气滞不畅、升降失调、气郁的方剂多不用甘草。如行气解郁的越鞠丸,行气开郁、降气化痰之半夏厚朴汤,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的良附丸,疏肝清热、理气止痛的金44"子散,行气散寒治疗疝痛的导气汤等均无甘草。
    甘缓不利于下,故治急腹症以攻下为主时可暂不用甘草,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承气汤、清胰汤等。因急腹症多为气血瘀闭之患,其治疗应“以通为用”,故甘缓能降低攻下的疗效。
    甘缓不利于通行,故在理血剂中用于通络行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均不用甘草。因甘草主泻气分火热,用于治疗血热的凉血止血剂,如十灰散、四生丸、槐花散等不用甘草。用于消除痞满、通里攻下、峻下逐水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不用甘草,因甘草的甘缓助湿不利于峻下。对不论虚实的津亏便秘均不用甘草,因甘缓不利于润肠通幽,如治湿热津亏的增液承气汤、津枯肠燥的五仁丸等。甘草泻火易致阳衰,加之甘缓恋湿,故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也.不取甘草
    2.慎用甘草。甘草不要多服、久服或当甜味剂嚼食(尤其是儿童),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脂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久服甘草,还会引起低血钙,出现钙性抽搐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导致 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但是,只要辨证准确,适当配伍利尿、理气药可防患于未然。如若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用甘草。
  3.忌用甘草。(体草正义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误得甘草,便成满闷,其则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盛故尔。”故止呕降逆剂多不取甘草。如和胃止呕的小半夏汤、大半夏汤,温胃降逆的丁香柿蒂汤,温中开郁、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等均无甘草。治中满证食积停滞之保和丸,饮食停滞而中虚的枳术丸等不用甘草。这是因为,治疗饮食及湿热停积胃肠的消剂,轻者内消即可,重者则需通下,加甘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甄权曰:“诸药中甘草……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孙思邈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以甘草解百毒,至今广为应用,如乌头类的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一支蒿等中毒,可用甘草、生姜、金银花水煎服;天南星科的南星、半夏、禹白附中毒,用甘草、生姜、防风煎服;马钱子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皆有良效。实践证明,甘草还能消除或降低组织胺、水合氯醛、氯化汞等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甚至对艾滋病毒等,也有一定解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多糖具有抗病毒或抑制作用。甘草甜素、甘草苷、甘草次酸对某些药物、食物、体内代谢产物及细菌毒素所致的中毒,有一定抑制和解毒作用。
  4.禁用甘草。古今将相反的药物都列为禁用。十八反中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总之,甘草在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伤寒论》112方,《金匮要略》262方,合计374方,有25 0方用甘草,占总数的66.8%,说明甘草应用广泛,但多取其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及矫味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处方中,要充分发挥甘草的多功能作用,扬其长,避其短,辨证用方,审方用药,严格掌握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并非每个处方都要信手写上一味甘草,更不应把甘草视作可有可无之品。
作者: 贾佩琰 2013-4-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