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冬病夏治三伏贴

来源:家庭中医药
摘要: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就是根据《内经》理论,依据冬病夏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衍生出的一种中医外治法。三伏天,亦称伏天,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期。三伏天分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终伏)。计算方法: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学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了人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有两个涵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为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就是根据《内经》理论,依据“冬病夏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衍生出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三伏天,亦称“伏天”,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期。三伏天分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终伏)。计算方法: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目前的这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每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1天。今年的三伏第1天分别是7月13日、7月23日、8月12日。

  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变异性鼻炎,儿童哮喘;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易感冒的亚健康人群等。

  穴位贴敷的药物及方法:炙白芥子21克,延胡索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使用时,每次用三分之一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酌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穴处,用胶布固定。通常成年男性每次贴4~6小时,成年女性每次贴2~4小时,儿童每次2~3小时。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1年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敷3年。

  敷贴时皮肤有轻微烧灼感,皮肤发红,局部发热属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如敷后局部有灼热、疼痛或蚁走、麻痛感,可提前取下;如贴敷后皮肤出现小水泡,可用矾冰液湿敷;若小水泡已破,可涂抹“烫伤膏”类药物;若贴敷部位出现红肿痒痛等不适,可搽皮炎平类药物。

  对皮肤耐受性较好、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辨证配穴:痰多纳少(进食少)加脾俞,气短乏力加肾俞,咳嗽喘促加定喘,恶寒怕风加风门,胸闷气短加膻中。

  据临床报道,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寒证型和连续治疗3年的患者,疗效较好。部分患者的观察指标提示: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能提高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E--玫瑰花结增多,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增强淋巴细胞功能;可使支气管哮喘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患者血浆中的IgE显著降低,而IgA、IgM、IgG含量升高,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穴位贴敷疗法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利于哮喘病的防治。

  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人群:1.孕妇及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病人;2.发热及急性传染病患者;3.哮喘正在发作期的患者;4.皮肤有疱疹、疖疮及表皮有破损
者。3岁以下幼儿和皮肤特别娇嫩的女士,不宜敷贴。

作者: 管遵惠 2013-8-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