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中医学津液理论探析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津液理论由来已久,但并不系统。本文从古代中医学理论出发,试图从津液的概念、分类、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等角度讨论,以期对其理论体系加以完善,并用于指导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及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1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是由人体脏腑官窍所化生的富有营养的液态物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点击显示 收起

  津液理论由来已久,但并不系统。本文从古代中医学理论出发,试图从津液的概念、分类、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等角度讨论,以期对其理论体系加以完善,并用于指导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及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
1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是由人体脏腑官窍所化生的富有营养的液态物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津液是人体所化生的一切正常水液,因此,血当属广义津液的一部分。从狭义上讲,津液是人体各脏腑官窍所化生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不包含血液。在古代巨视解剖学尚未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医家只是将血作为一种流动的液体,认为属津液的一种。随着血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逐渐从津液理论中脱离出去。因此,现代所指的津液,往往不包括血液。
    津与液有所区别,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时代既已明确。其中津是较清稀、富于营养的水液,善于流动,主要周流于全身;液是较稠厚,起濡养、润滑作用的液态物质,相对稳定,主要存在于局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日:“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说明津和液流动性的差异。又如《灵枢•决气》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说明津可达全身腠理等部位,而液主要存在于关节、脑髓等局部。
2津液的分类
2.1全身与局部分类
    运行于全身组织器官起营养作用的称为全身津液,常与气、血、精等并称,全身津液以津为多;分布于局部起濡养和润滑作用的称为局部津液,局部的津液以液为多。如关节液、唾、泪、涕、脑脊液等,往往以存在部位命名。
2.2脏腑分类
    人体脏腑各有其津液,不同脏腑组织中的津液,成分组成和功能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区别。脏腑津液的这种关系,在临床用药特点上即可反证。如麦门冬、沙参、生地黄等药,对全身的阴津均有补益润养的作用,但麦门冬更偏养肺胃阴津,沙参更偏养胃,而生地黄则又对肝、肾之阴津有更显著的补益作用。说明肺、胃、肝、肾等脏腑的阴津特点不同,组成成分有差异。其命名方法以脏腑命名,如胃津、脾津等。
3津液的生成
3.1水谷精微
    津液是一类液态物质,具有营养及濡润等功能,其组成成分中除了不可或缺的水分之外,尚有一些营养物质。水分主要从饮食水谷中直接吸收,而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水谷精微的化生。《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日:“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3.2精
    精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本源,其中人体之精主化生气血津液。即“精主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其中“精归化”即指精的化生功能。
    人体之精皆有化生功能,对全身津液起主要化生作用的是肾精和脾精。肾精主一身之精,除了主生殖之外,又有主化生生命物质的功能;脾精主化生津液。脾肾之精所化生的津液在血的输布作用下输送到全身脏腑组织。
3.3血
    津液与血可以互相渗透。血液运行全身,津液可以通过孙脉渗透出血,以补充脏腑官窍的津液。如血不足时,津液向脉外渗透减少,可导致津液不足;津液向脉中渗透增加以补充血量,也使津液不足。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日:“夺血者无汗”。津液与血的相互渗透,调节血容量和脏腑官窍的津液,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与内分泌液和组织液的关系。
3.4脏腑官窍
    脏腑除了参与全身的津液化生过程外,尚有局部化生以供局部机体的需要。不同脏腑所化生的津液分别以其脏腑命名,如脾津、脾液、肝津等。脏腑之津液的这种不同,称之为津液的特殊性。
    局部官窍也可化生津液,但其产生仍然离不开所属脏腑精气的推动。如唾液是在腮部所化生的,化生过程中需要肾精在肾气的推动下完成,存在于口中而不会周流全身;泪液是两目化生,化生过程中需要肝精在肝气的推动下完成,存在于目中。关节液则是在局部化生和血的输布过程两种机制中形成。
4津液的输布
    津与液的输布亦稍有所不同:津的流动性较强,更易于输布全身;液则相对稳定。津液的输布需要多脏腑的共同协作,其动力是气、途径是血脉。
4.1  血
    津液的输布主要以伴随血液运行的形式而存在。由于津液与血的相互渗透成为血的一部分,并借助血的运行而输布全身。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日“(血)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 
4.2三焦
    三焦是津液输布过程中的通道(“决渎之官”)。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津液,有三条通路:向上输于上焦心,并在心气的推动下随血脉的运行而输送全身;在中焦脾的运化作用下直接输布全身;向下输布于下焦,并在肾(古代称“膀胱”)的气化和小肠的泌别作用下分出清浊,清者送于上,浊者存于膀胱(古代称“脬”)。如《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日:“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4.3脾
    脾主运化和化生精微,脾的运化作用可将津液布散四肢乃至全身。如《素问•厥论篇》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又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日:“帝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日: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水谷精微化生成津液之后,需要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输布到四肢,以壮养四肢筋骨、肌肉。
4.4  肾
    肾主一身之水,其气化作用将水分出清浊,清者继续周循全身,浊者成为尿液排出体外。中医学将肾的这种气化作用归属于膀胱,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西方解剖学的引入,将膀胱的气化功能归属于肾。因此,本文亦称肾主气化。
4.5其他脏腑
  其他脏腑在津液的输布过程中也有参与,与三焦及脾、肾等协同完成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如肝、肺、小肠等脏腑的参与。
5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同样需要多脏腑的共同参与,其排泄形式有尿、汗、泪等,主要是尿和汗。
    尿液是津液代谢的产物。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津液,吸收后直人下焦,其浊者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下渗膀胱,进而津液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汗的形成和排泄需要肺气的宣发、卫气的司开合作用,并通过“玄府”(即汗孔)排出体外。
6津液的功能
6.1流动性、循环性
  津液的流动、循环既有与血的相互渗透而流动全身,也有局部的流动。全身的循环流动过程即津液随血的输布过程,局部的流动则是津液液态的体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日:“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说明津液通过“其道”而“流行”的特点。
6.2濡养全身
  津液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均有营养濡润功能。其中,津的流动性大,偏于营养全身;液偏于稳定,具有营养脏腑、充养脑髓、濡润官窍、滑利关节的作用,偏于濡润局部脏腑或官窍。如《灵枢•口问》日:“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6.3代谢载体
    津液作为人体所必不可少的液态物质,尚有代谢载体的功能。津液能通过其流动循环过程将脏腑组织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保证全身脏腑组织的营养供应。这种营养物质的输送,也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如肾之津液,输送到肝使肝阴得养,输送到心使心火不炙等。同时,津液尚可把脏腑组织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溶解其中,通过汗、尿等形式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6.4化生血液
    津液也可以渗透入血,化生为血液而补充血的不足。如《灵枢•痈疽》日:“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说明津液可以通过孙脉渗透人血,化生为血液,然后由孙脉汇集到络脉再到经脉。在血不足时,津液的这种化生血的功能,可以补充血的不足。当津液不足时,其化生血的功能不足,出现血脉虚少的情况发生。因此,《内经》中有“夺汗者无血”之说。
6.5“阴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液在中医学理论中,尚有“阴气”的含义。津液的濡养作用使阳气不亢,体现了阴阳“对立制约”的功能。通常所指的“阴气”,常常是津液的功能。因此,津液也是“阴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是由人体组织器官所化生的富有营养的液态物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津和液均是同类概念,在不同层面上分类不同,其生成主要有水谷精微、精和血的化生以及脏腑组织的局部化生等复杂机理。津液输布的动力是气、途径是血脉,同时需要三焦、脾、肾等多脏腑的共同协作。津液排泄有多种形式,如尿、汗、涕、涎、泪等,其中主要是汗和尿。津液的功能有流动循环、濡养全身、代谢载体、化生血液以及组成“阴气”等功能。
作者: 于海亮 郑杨 鞠海洋 桑希生 2013-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