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紧张性头痛证治心得体会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紧张性头痛又可称为肌收缩性头痛、紧张型头痛,是指双侧枕部或颞部、额部、全头部紧张性或压迫性的疼痛,无搏动性,同时伴有头部肌群痉挛及压痛、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多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后发作。本病占头痛疾患的40%,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慢性头痛,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病程较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点击显示 收起

    紧张性头痛又可称为肌收缩性头痛、紧张型头痛,是指双侧枕部或颞部、额部、全头部紧张性或压迫性的疼痛,无搏动性,同时伴有头部肌群痉挛及压痛、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多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后发作。本病占头痛疾患的40%,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慢性头痛,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病程较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2]。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现将笔者对紧张性头痛的证治心得体会报道如下。
    病因病机
    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学“头痛”、“首风”、“ 头风”等范畴,头部居于人体最高处,系“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精微清阳皆可上注于头部,如因素体不足、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失宜、局部受伤、外感六淫等,导致痰浊、瘀血等邪气内生,阻于头部脉络,“不通则痛”;或可导致肝、脾、肾功能失常,肝脏受损,肝阳上亢而导致头痛,肾脏受损,精微不足,不能上荣头目,“不荣则痛”,脾气亏虚亦可导致化生精微不足,“不荣则痛”。因此,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脉络闭阻,清窍不利,精血亏虚。
    分型论治
    1.肝阳上亢型:多见于性情急躁、喜饮酒的患者。症状:头痛,头胀,头晕耳鸣,以两侧头部为重,口干苦,烦躁易怒,失眠梦多,多在情志过极后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平肝潜阳,止痛。方药:《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加减:明天麻、钩藤、桑叶、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牡丹皮、栀子、黄芩、牡蛎、夜交藤、茯神。
    2.肝气郁结型:多见于女性,平素抑郁或焦虑,与月经关系密切。症状:头痛,失眠,情志不遂,善太息,伴有胁痛,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解郁,止痛。方药:《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加减:醋炒陈皮、柴胡、枳壳、郁金、川芎、赤芍、白芍、炙甘草、香附、黄芩。
    3.痰浊内阻型:《丹溪心法》云:“头痛多主于痰,可吐、可下。”症状:头痛昏蒙,胸脘部闷胀,时有恶心,呕吐痰涎,食少纳呆,体型多肥胖,舌质淡胖,可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治则:健脾化痰,降浊止痛。方药:《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炙甘草、大枣、苍术、泽泻。
    4.痰热内扰型:痰湿蓄积日久而化热,形成痰热之邪。《丹溪心法》言:“头痛甚者,热多也。”症状:头痛,脘闷,口苦,时有恶心、呕吐痰浊,痰黄稠,烦躁易怒,身热,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止痛。方药:《六因条辨》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枳实、竹茹、半夏、陈皮、龙胆草、栀子、生姜、茯苓、甘草。
    5.瘀血阻滞型:多见于有外伤史或病程较久的患者,“久病必有瘀”。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如针刺状,口干,舌质暗红,可见瘀点或瘀斑,苔薄少,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加减:人工麝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蜈蚣、僵蚕、大枣、鲜姜。
    6.气血亏虚型:《普济方》云:“气血俱虚,邪气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可令人头痛。”症状:头痛,头晕,面色淡白,心悸不宁,气短,倦怠乏力,劳累后加重,腰酸,梦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气血双补。方药:《正体类要》八珍汤加味: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7.肾精不足型:《素问•五藏生成》言:“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可见头痛发作与肾精不足无以濡养脑府密切相关。症状:头痛而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男子遗精,女子带下,少寐,舌质红,苔薄少,脉沉细或细弱。治则:补肾滋阴培元。方药:《景岳全书》大补元煎加减:熟地黄、人参、杜仲、淫羊藿、牛膝、桑椹、当归、山萸肉、枸杞子、炙甘草。
  临证注意事项
  临证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地选择引经药和解痉药,可引药直达病所,药效集中,迅速缓解症状,如对于太阳经头痛可选择防风、羌活,阳明经头痛可选择葛根、栀子、白芷,少阳经头痛可选择柴胡、黄芩、川芎,太阴经头痛可选择苍术,少阴经头痛可选择细辛,厥阴经头痛可选择吴茱萸和藁本等;解痉药如全蝎、蜈蚣、僵蚕具有较好的解痉止痛作用,可适当选择。再者,治疗时应注意虚实兼顾,因本病多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虚实同在,故治疗时不可偏废,以虚证为主要表现者,注意辨别是否存在痰浊、痰热、瘀血等实邪,以实证为主要表现者,注意辨别是否存在肝阴、肾阴、脾气的不足,总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最后,应根据病情适当配合情志疗法,或针灸、推拿及一些中医外治疗法,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 接忠民 李春颖 2013-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