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解读《药性三字经》之一八七 白茯苓、赤茯苓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白茯苓,补心脾,泻肺热,亦相宜。利湿热,赤茯苓,破结血,最有功。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白茯苓为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

点击显示 收起

白茯苓,补心脾,泻肺热,亦相宜;
利湿热,赤茯苓,破结血,最有功。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白茯苓为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赤茯苓为皮层下的赤色部分。白茯苓别称茯苓、云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将自茯苓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疗痰饮之目眩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此外,本品还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善治脾虚湿盛泄泻,常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
  赤茯苓别称赤苓、赤茯,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膀胱经,具有行水,、利湿热、破结血的功效。赤茯苓与白茯苓虽然来源于同一真菌的不同部分,但是功效有所区别,正如《本草经疏》记载:“白者人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睥,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可用赤茯苓、车前子、滑石、沉香等;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所致的小便淋沥或不禁,以及遗泄白浊,可用赤茯苓、白茯苓、补骨脂、桑螵蛸等;治热淋、血淋,可用赤茯苓配伍赤芍药、栀子。


作者: 张海湃 2013-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