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疗法艾灸疗法

隔物灸治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主要在于瘀和虚。应用隔物灸治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而创立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廉实用、安全有效。适应证隔物灸法适应于治疗寒......

点击显示 收起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好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主要在于瘀和虚。气滞血瘀、寒凝胞宫可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可使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应用隔物灸治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而创立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廉实用、安全有效。

  诊断标准

  1.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

  2.B超、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3.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适应证

  隔物灸法适应于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

  1.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后2~ 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2.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冷痛,痛及腰骶,得热则舒,有时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者出现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昏厥。经量少,色紫黯有块。苔白,脉细或沉紧。

  3.B超、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禁忌证

  1.经检查证实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痛经;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肝郁湿热、肝肾亏损等证型;

  4.不适应本疗法者(发热者、身体震颤者等)。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1.电子天平,用来测定艾炷重量,使之规范统一。

  2.施灸所需物品:治疗盘、大弯盘、玻璃盘、大号镊子、艾绒、艾柱模具、火柴、酒精灯、线香、姜、盐、切姜板、三棱针、刀、小勺、治疗孔巾等。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取穴及操作方法:神阙穴艾炷隔盐灸,关元穴艾炷隔姜灸。

  2.灸量:选用大艾炷,根据痛经程度规定壮数,轻度用4壮,中度用6壮,重度用8壮。

  3.施灸物品备制:施灸物品按规定要求统一备制。

  ①艾炷:统一制作大号艾炷(用药物电子天平统一称重每壮1.5克,底直径2厘米,高2.5厘米)。②盐料:纯净干燥精细食盐。③鲜姜片:将鲜姜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10个孔。

  4.操作步骤:①病人仰卧,取神阙、关元穴。②将备用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上置鲜姜片和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若患者感觉灼热时,即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减轻灼热感,防止烧伤。③将备制好的鲜姜片放在关元穴处,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若患者感觉灼热时,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疱为度,切勿烧伤。

  在施灸时,若灸壮数较多时,姜片有可能变干变薄,此时可更换姜片。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隔物灸法共治疗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第1个疗程于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1日1次,连续治疗3天;第2、3个疗程均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1个疗程;若经第1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属于巩固治疗,第2、3个疗程仍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1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1.取穴要统一、准确(神阙、关元)。

  2.统一艾炷规格及灸量:①统一制作大艾炷,每壮重量1.5 克(用药物电子天平统一称重,底直径2厘米,高2.5厘米)。②根据痛经程度(症状评分)规定壮数,轻度用4壮,中度用6壮,重度用8壮。

  3.统一姜片规格:将鲜姜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 厘米,厚约0.3 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10个孔。

  4.统一用线香点燃艾炷,以免用火柴烧伤。

  5.严格掌握统一规范的操作步骤。

  6.掌握统一的治疗时间及疗程。

  五、注意事项

  1.对于初诊患者应注意观察,防止出现“晕灸”现象。

  2.在施灸时,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施灸部位的温度,掌握灸量,以防止灸伤。

  3.在治疗时,要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嘱咐其不要任意变动体位,以防艾炷脱落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4.在施灸时,医生应小心更换艾炷,以防艾火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