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诊断

肺气虚证与心气虚证鉴别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定义肺气虚证:由肺气虚乏,肺功能活动减退,宗气不足,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的咳喘无力,少气,咳痰稀白,自汗畏风等症状。心气虚证:由心气不足,心功能活动减退,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表现的心悸怔忡,气短,自汗,乏力等症状。病因肺气虚证: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素体禀赋虚弱,气之生化乏源,或劳累过度,元阳亏耗......

点击显示 收起

 定义

  肺气虚证:由肺气虚乏,肺功能活动减退,宗气不足,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的咳喘无力,少气,咳痰稀白,自汗畏风等症状。

  心气虚证:由心气不足,心功能活动减退,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表现的心悸怔忡,气短,自汗,乏力等症状。

  病因

  肺气虚证: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素体禀赋虚弱,气之生化乏源,或劳累过度,元阳亏耗,形成肺气不足。

  心气虚证:高年阳气虚衰,或久病重病,或思虑劳伤太过,导致阳气亏损,心气亦虚。

  导致气虚的原因,总由素体元气不足,加之劳累,思虑过度所致。故《医学真传》云:“人身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若脏腑经脉原有不足,又不知持重调摄而放纵无常,焉得无病?脏气不足,病在脏;腑气不足,病在腑。”

  病机

  肺气虚证: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虚,易影响宗气的生成;肺有卫外固密肌肤的作用,若肺气虚,则可表现为呼吸功能的减退,肌表腠理不固。正如《太平圣惠方》所云:“夫肺者,内主于气,外应皮毛。”“夫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之所主也。”《诸病源候论》认为:“……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肺气虚最易影响心脏而致心气亦虚,这主要是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血液运行和呼吸功能正常又与宗气的充足有关。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的,肺气一虚则宗气生成不足,其贯心行血脉的功能减退,运血无力,形成瘀血内阻心脉,临床可见气虚血瘀证,若累及心气,心气亦不足,就可形成心肺气虚证。若肺气虚日久,咳喘加重,气不归根,肾失摄纳,形成肺肾气虚证。故《医述》引《仁斋直指方》云:“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凡咳嗽暴重,引动百骸,气从脐下奔逆而上者,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原。”若肺气虚进一步发展,损伤阳气,出现寒象,“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此是肺虚之候”(《圣济总录》)。有的书称为肺阳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症状加重外,兼有经常感冒,畏寒肢冷,甚则有损伤脾肾阳气的临床表现,为肺气虚重证,以肺气虚证伴见寒象为临床特点。

  心气虚证: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鉴别要点

  肺气虚证:咳喘无力,遇劳加重,气少不足以呼吸,咳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光白,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或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气虚证为临床特征。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自汗,胸满,气短,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弱。以心功能减退和气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肺气虚证和心气虚证,均有全身气虚的表现:自汗,神疲乏力,动则加剧,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弱。无明显的热象、寒象。二证虽同为气虚证,但因病位所属脏腑不同,症状各有特点。

  肺气虚证:由于肺功能减退,宗气生成不足,气失所主,故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呼吸,唐容川认为:“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凡气喘咳息,故皆主于肺。”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水液输布障碍,水随肺气上逆而咳出,故咳痰清稀色白;肺卫气虚,腠理不固,玄府疏松,易感外邪,故自汗畏风,易感冒,因此,张景岳说:“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若肺气虚,无力鼓动会厌,则其声不扬而低怯,因《类证治裁》有云:‘肺为音所自出……以肺通会厌’。”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故吴昆云:“夫面色萎白,则望而知其气虚矣;言语低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心气虚证:因心功能减退,心气空虚,无力鼓动血行。心神不安,故心悸怔忡,朱丹溪认为“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宗气亏虚,胸阳不运,气机阻痹,故胸满气短;汗为心之液,心气虚,不能摄敛而外泄,“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证治要诀》)。神疲乏力,面色  白,舌淡苔白,脉弱,均为气虚之象。

  肺气虚证和心气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除具备气虚的共症外,因前者病位在肺,故有肺功能减退的症状:咳喘无力,咳痰清稀色白,气少不足以息,自汗畏风,易感冒。后者病位在心,故有心功能减退的症状:心悸怔忡,胸满气短,自汗。二证虽然均有自汗,但前者为卫表不固,后者为虚不敛液。

  肺气虚证和心气虚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肺气虚证的病机为,肺功能减退,宣降失职,宗气不足,气失所主,腠理不固,玄府疏松。若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常可气虚及阳,出现虚寒症状,或累及心气,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或累及肾气,肾不纳气,形成肺肾气虚证。心气虚证的病机为心功能减退,无力鼓动血行,心神不安,宗气不足,胸阳不振,气机阻痹。若心气虚发展,累及心阳,形成心阳虚证,亦可累及于肺,形成心肺气虚证。二证均为虚证,均属慢性疾患,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不易速愈。

  肺气虚证和心气虚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均属气虚,前者有久咳或过劳的病史病因,后者多可见于高年气虚的患者,常有思虑过度的病因。

  肺气虚证,临床治疗宜补肺止咳,益气固表,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损其肺者,益其气”(《难经》);心气虚证,治疗宜益气养心,安神补血,方用养心汤(《证治准绳》)。

作者: 张明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2-8-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