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诊断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定义心血虚证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及血虚证候。心阴虚证心脏阴液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内生,神失潜藏所表现的心血虚证候和阴虚内热证。病因心血虚证各种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过多。以上诸因,均可致心血日损而形成心血虚证。...

点击显示 收起

 定义

  心血虚证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及血虚证候。

  心阴虚证  心脏阴液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内生,神失潜藏所表现的心血虚证候和阴虚内热证。

  病因

  心血虚证  各种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过多;或病后失养、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中焦气血生化乏源等血液生成不足;或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思虑太过,暗耗心血,正如《顾氏医镜》所云:“‘心主一身之血脉’。又云:‘心生血。’是心者,血之源,故心安则真血日生,惟劳心过度,则心血日耗。”《素问经注节解》亦云:“盖心生血而为一身之主宰,善动多虑,其血易亏,病则缓弱,是其常也。”以上诸因,均可致心血日损而形成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多在心血虚的基础上,阴虚渐致虚火内生而形成的;若平素肝肾阴亏或久病重病,耗伤肾水,或热病后期,真阴不足,亦可致水不济火,虚火内生。

  病机

  心血虚证  心主血脉,藏神,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黄帝内经·素问》)。“心藏脉,脉舍神”(《灵枢经》)。心血旺盛,则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睡眠充足。若心血亏虚,神失所养,则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出现心动不宁,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若心血不足,则肝失所藏,肝血亦虚;血虚气弱,影响及脾,脾气亦虚,则易形成心肝血虚和心脾两虚的病理转归,心肝血虚证,多表现为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爪甲不荣,肌肉麻木,手足震颤,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健忘眩晕等证。心脾两虚证,多表现为腹胀,腹泻,纳呆,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等证。

  心阴不足证  因在心血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有心血不足证的病机表现。但血亦属阴,阴血消耗,渐致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或阳热亢盛,常表现为阴虚内热证。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盛,消灼肾阴,肾阴亦亏,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于上,肾水阴亏于下而形成水火失济的心肾不交证,表现有阴虚火旺,火不归元的证候:心悸怔忡不宁,心烦少寐,头晕健忘,腰膝痠软,遗精,五心烦热等证。若心肾之阴亏乏日久,阴耗竭尽,阳热极盛,格阴于外,则可见“阳盛格阴”的病理转归。正如《医学集成》所云:“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瘈疭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火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

  鉴别要点

  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眩晕健忘,面白无华,心绪不宁,爪甲唇舌淡白,脉虚无力。以心悸怔忡和血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心阴虚证  心悸怔忡,少寐多梦,虚烦,盗汗,手足心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心血虚证和阴虚内热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血虚证  心开窍于舌,主神明,主血脉,其华在面,若心血不足,则以心、神、面、舌、脉失于血的濡养而表现的症状为主,如心失所养,心动不宁则心悸怔忡,“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重订严氏济生方》)。脑为元神之府,心藏神,“头为天谷以藏”(《东医宝鉴》),脑髓元神失于血之濡养则少寐多梦,健忘眩晕,张景岳认为,不寐症,若因思虑劳倦惊恐忧疑所致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心血不足,唇舌、爪甲、颜面失于血的濡养,则淡白无华;心血虚乏,脉道不充,则脉虚无力。

  心阴虚证  除具备心血虚证的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的心神失养证候外,若因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心神,则虚烦,手足心热;虚热蒸迫营阴外泄,则为盗汗;虚火上炎,则两颧红赤,“虚损两颧红赤或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阳者,下虚故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足心如烙者,虚火灼阴,涌泉涸竭也”(《景岳全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具备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的共同症状,但心阴虚证,因具有较明显的虚热征象,即使能眠亦多梦易醒,概由阴虚阳亢,阳不入阴,心神不宁所致。正如《温病条辨》汪按所云“不寐之因甚多,有阴虚不受阳纳者,有阳亢不入于阴者……有心液虚者”。心阴虚证的心悸怔忡也较心血虚证重,并伴心烦症状。

  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属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的证候: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眩晕健忘,心绪不宁;一种表现为血虚证的常见的症状:面白无华,爪甲唇舌淡白,脉虚无力。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心血虚证共有的心神失养的证候: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另一类是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的症状:虚烦,盗汗,手足心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即《证治汇补》所说的:“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总之,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共同具备心神失养的证候,前者具有明显的血虚证,后者具有明显的虚热证。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心血不足,心神失养,颜面,唇舌,爪甲失血不荣,属虚证;后者病机为心之阴血不足,心神失养,阴不制阳,虚火内生,属虚热证。二者病机均为心之阴血不足,病位均在心,故共具心神失养的证候。心血虚证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阴虚证,亦也累及他脏而出现心肝血虚证和心脾两虚证;心阴虚证常可包括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但由于阴虚内热,肾阴亦亏,心火独亢,而形成心肾不交证。就心脏本身证候来讲,心血不足证,是心脏本身阴血不足的较轻阶段,而心阴不足证,则是心脏本身阴血不足的较重阶段。

  心血不足证和心阴不足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多有血液丢失过多或生成不足,久病重病,思虑过度的病因,心阴不足证也可在热病后期发病,故多有温热性疾病的病史。

  心血不足证,治疗宜滋养心血,安神宁志,方用养心汤(《证治准绳》),“养心汤治心虚血少,惊悸不宁”(《医方类聚·琐碎录·直指方》);心阴不足证,治疗宜滋阴降火,补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作者: 张明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2-9-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