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情志相胜疗法的原理及医案的现代心理学辨析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而治病的生理原理,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五个系统,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并把情志因素包括其中,即喜火、忧(悲)金、怒木、思土、恐水。......

点击显示 收起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在情志致病上,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中医心理认为用情志之间的相互所胜关系,即激起某一情志,以纠正另一种病态情志,从而有效治疗病态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而治病的生理原理,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五个系统,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并把情志因素包括其中,即喜火、忧(悲)金、怒木、思土、恐水。结合朴素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州¨张从正对此理论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斯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一、怒胜思

     医案一: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半载,医告

术穷,翁诊之,脉弦出寸口,日:“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故耳。”叩之则许嫁丈夫入广五年。翁谓其父日:“是病惟怒可解,盖怒之气击而属木,故能冲其土之结,今宜触之使怒耳。”父以为然。翁入而掌指面者三,责其不当其有外思。女子号泣大怒,怒已进食,翁复潜谓其父日:“思气虽解,然必得喜,则庶不再结。”乃诈以其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病不作。

     病妇思男子不得而伤脾,医家故意指责其有“外思”,遭受这一刺激,具有传统思想的妇人当然视之为奇耻大辱,绝对不能接受,必定大怒。且其反应强度足够大到过先前的忧思,同时中医学讲怒则气上、怒则气逆即情志引起气机向上、向外变化,使得“思”导致郁结之气得以消散。

     二、思胜恐

     医案二:《愚庐随笔》载:“孙姓童,一日游寺观,见神像有须,试拔之,得一茎,归告其母。母信佛,吓之日:‘今夜神必来捕汝,其慎之。’童信其言,恐惧万状。入夜果寒热剧作,延某名医往诊,医询得真情,因谓之日:‘神像泥塑者也,拔一须无碍也。’童不信,医佯为愤怒,谓童日:‘我往拔以示汝’,旋返,出须示之,童遂悦服。翌日热降病愈,其实医生示看,乃猪鬃也。”

    《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同时书中有讲:“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而本案的患者就是因信“今神必来捕”惊恐不定,气机乱,而“恐惧万状。入夜果寒热剧作。”医者以身示范,让病人去思考,即用思解除了恐惧之症状,同时也使气有所归,则神定而体愈。

     三、恐胜喜

     医案三:赵知则,太原人,因喜成疾。巢氏医脉之,为之惊异,出取药,竞不与之。数日,赵悲哭辞家人日:处世不久矣。巢知其将愈,使人慰之。诘其故,引《素问》恐胜喜以对,可谓得玄关者也。

     在喜伤心表现出情志症状的同时,传统中医学还认为“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其根源还是因为神散乱,心志无所依。“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下焦。故喜伤心可以用恐吓的方法治疗。巢先生就是把握了喜乐过度“神惮散而不藏”的特点,佯取药而不归,使患者产生“处世不久”的自我心理暗示,从而恐慌不已,恐则气下,逆乱的气机得到控制,所以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四、喜胜悲

     医案四: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Et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复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回面向壁。一、二Et,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日:《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

     “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而“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正是因为使不散之营卫通利,故喜可以用以治悲。戴人:“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即使喜克悲,同时使营卫气机畅而病安。

     五、忧(悲)胜怒

     医案五: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日: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公忧之。既去,贵人旦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言不验,召诘之。对日: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在情志上贵人因怒而伤肝,患有内障,而医者使贵人忧“旦夕间当发毒”而忧(悲)克怒。同时中医学认为“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气机不能上越。则怒气必消。

  六、情志相胜疗法评价

     从上面医案中,我们不难发现,情志相胜疗法是本着“养神重于养形,养生必先养性,注重自身修养”,即人的情志活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可过度宣泄,也不可过度压抑,而应遵循宣节有度的原则。而在解释的具体方法上,除了五行理论外还和元气学说有关。中医学认为:人体不仅是气聚合而成的,而且各种生命活动,包括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理现象,也是有气的运动产生的。而情志过盛导致气机的逆乱是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情志的相互克制,以及情志带动气机的变化,纠正偏差的情志,这就是治疗的核心所在。但是在运用情志相胜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疾病时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刺激的强度。这里又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治疗所采用的情志刺激要超过致病的情志因素,否则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其次,用于治疗的情志刺激不能太过,否则又会引起新的疾病。二是要注意刺激的针对性,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五脏的不同功能失常的表现,特异性地选择治疗所要采用的有针对性的情志刺激。

     在具体医案的治疗中,我们能看到现代心理学治疗学理论与中医的理论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医案一中,古代医家实际上是用了现代心理学转移焦点的方法。所谓焦点转移就是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使当事人排遣情思,改易心志,以分散当事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到他处,或改变患者所处的环境,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把情感从某种纠葛中摆脱出来,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中去,恢复心理状态的稳定。医案二中,与现代心理学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比较接近。艾利斯的“理性.情绪一行为疗法”认为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而不是事件直接引起的。通过否认“今夜神必来捕汝,其慎之”错误信念,确立新的“神像泥塑者也,拔一须无碍也”的正确信念,减少症状。而医案五则与行为疗法比较接近,建立新的刺激,使得以前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越来越弱,直到破坏,故目自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心理疗法,都讲究思维、行为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宣泄情绪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中医情志相胜学说强调的核心是情志内在的和谐,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中医思想,以及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心理学治疗学所没有或者是不强调的。而在治疗的具体使用上强调情志使用的特异性、相应性及强度的均衡性都是中医情志疗法的闪光点,值得中医心理学继承与发扬,从而加快心理治疗学本土化建设。

作者: 黄文强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