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中医时间学说简述

来源:中医药报
摘要:《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了人体的时态表现.从而形成了天人相应说,该学说贯穿在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防病、摄生以及对疾病转归的判断等各学科中.行之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时间观。中医时间观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学的一大治则因时制宜就是时间治疗学的具体应用.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精华。祖国医学时......

点击显示 收起

  《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了人体的时态表现.从而形成了“天人相应”说,该学说贯穿在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防病、摄生以及对疾病转归的判断等各学科中.行之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时间观。中医时间观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学的一大治则因时制宜就是时间治疗学的具体应用.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精华。祖国医学时间学说包含有识子午、法阴阳、明转变、观盈亏、晓寒热等内容,其所依据的是自然现象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识子午视脏腑气血盛衰施治。子午流往是一种气血运行时间理论。所谓子午,代表春秋、寒热、水火、山泽、日月、阴阳等,又指年月和天干。一日之中,子为夜半,午为午中。一年之中,冬至为子,夏至为午。流注是指走穴到任,子午流注指人体气血运行如水灌注,循环不息,随时间变化,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强弱呈规律性变化。
  法阴阳按昼夜时辰转变施治。随着时辰变化,人体阴阳出现相应变化,以此可解释某些疾病在一日之中规律性轻重转变和间歇发作的机理,从而为辨治找到根据。各脏腑在其所属之时辰,生理功能旺盛,在此时应当旺盛而不旺盛或旺盛太过即为病态。在适宜之时辰投药施治,即形成所谓择时给药法,如《伤寒论》十枣汤宜“平旦服”等。
  明转变适疾病变化规律施治。疾病的发展从一经传人另一经,有顺有逆,统称传变。传变的过程大致是:不传——欲传——已传。传变的方式有:循经传、表里传、再传、逆传、直中、合病、并病。五脏病变,一脏有病影响他脏,有类于传变。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指五脏病变相互影响,要有预见和措施。
  观盈亏依月相周期变化施治。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新月第一日(夏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月满(夏历十五)称望,残月最后一天(夏历每月最末一天)称为晦。月相朔望晦转变时对人体气血运行产生影响。《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又云“凡剌之法,必候日月星辰”。新月渐盈治之宜补不宜泻,月满渐残治之宜泻不宜补。晦朔之交月廓空,不可针治。初一至十四,同在宣补不宜泻之列,但治疗有所不同。《素问·缪刺论》认为,新月应逐日渐增针刺次数,月满后逐日减少针刺次数。
  晓寒热因四季气候更替施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胜复燥温相异,疾病的发生和属性各不相同,治疗亦异。春月脉弦,天渐转暖,尚有余寒,肌腠渐开,起居不慎,易感伤风。夏月脉洪,或多湿或酷暑,易使入患湿温、暑风中暑。秋月脉浮,气候转凉,地燥天干,易伤肺津。冬月脉沉,天寒地冻,易感寒发热、冻伤。因此,四季发病各有特点,治疗应随季节不同注意调寒温、清暑湿、润秋燥、祛寒邪。
  总之,人体随时间变化,脏腑经络气血运行,逢时为开过时为阖。气血迎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补则随其去,泻则乘其盛。参以四季病邪特点,疾病传变规律,就诞生了祖国医学的时间治疗学。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