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从琼玉膏的历史沿革看中医膏方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在众多膏方中,琼玉膏也不例外。琼玉膏最早记载于南宋洪遵的《洪氏集验方》,书中称方引申铁瓮方。方中用高丽参二十四两,生地黄汁十六斤,茯苓四十九斤,白蜜十斤。先以地黄汁同蜜熬沸,入参、苓(各为末),和匀成膏。...

点击显示 收起

  文化的发展
     中医膏方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众多膏方中,琼玉膏也不例外。他从诞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谓是膏方的活化石。他从一首临床治疗咳嗽的方剂发展成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益寿保健膏方,其中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与发展。
     琼玉膏最早记载于南宋洪遵的《洪氏集验方》,书中称方“引申铁瓮方”。洪遵(1120—1174),字景严。该书干4于乾道六年(1170)。方中用高丽参二十四两,生地黄汁十六斤,茯苓四十九斤,白蜜十斤。先以地黄汁同蜜熬沸,入参、苓(各为末),和匀成膏。每服一二匙,早晨温酒或白开水化服。既能养阴润肺,调补脾胃,又能治虚劳干咳,咽燥咯血。    其后,金末元初的王好古亦收此方于其著作《医垒元戎))中,该书约撰于13世纪哀宗正大八年(1231)至丁酉春(1237),并对此方的应用有所化裁,扩大了其在养生方面的应用。王好古在该书中亦称其为“铁瓮先生方”,在药物用量上,王氏加大了生地黄的比例:人参十四两,生地黄一十二斤,白茯苓十四两。王氏称此膏:“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行如飞羽。日进数服,终日不识不食,通心强志,日诵万言,神识高迈,夜无梦寐。人年二十七岁以前,服此一料,寿三百六十岁;四十五以上服者,可寿二百岁;六十三以前服者,可寿一百二十四岁;八十一以上服者,可寿百岁,诚不虚说。若服之十剂,绝嗜欲,修阴功,可成仙矣。一料分五处,可救五人痈疾;分十处,可救十人劳瘵。合时,须斋戒沐浴,净室梵香,志勿轻易,当谨慎修制,勿轻示人。惟此药可以与三才丸为表里。”…王好古爱好道家丹药服食之学,从他对琼玉膏的化裁与扩展应用来看,他已将该方由治疗“虚劳干咳,咽燥咯血”演化成了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养生服食方。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服食养生之风开始盛行,一些旨在轻身延年的膏方也应运而生。地黄在道家的服食养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地黄为主的膏方也纷纷出现。如南北朝时期陈延之《小品方》中的单地黄煎,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滋补膏方。细究之,王好古加重琼玉膏中的地黄应用,使其化裁成为益寿养生的膏方,无不体现了地黄煎对其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琼玉膏应用于益寿延年的文献记载。
     其后,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其((丹溪心法》中亦收录了本方。他认为“损虚吐血,不可骤用苦寒,恐致相激,只宜琼玉膏主之”。“好色之人,元气虚弱,咳嗽不愈,宜琼玉膏主之,治虚劳干咳最捷”。可见朱氏认为在治疗中,此方为滋补肺肾而设。    至明代,朱权在其《腥仙活人心方》中亦收录了此方,并加上了沉香、琥珀二味。朱权(1378—1448),明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大明奇士等。被封为宁王,谥献,故又称宁献王。《臞仙活人心方》约刊于十四世纪末。朱权在此方中加琥珀以降肺宁心,加沉香以升降诸气,增加了对咳嗽的疗效,并自云“奇妙”。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明成祖朱棣为了长保青春,降旨太医院拟定服食驻颜专方,御医们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在琼玉膏方中加入枸杞、天门冬、麦门冬三味药,然后调制成膏,献给皇帝,永乐皇帝服食后,效果十分显著,于是给该方赐予了“益寿永贞”的美名。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记载了此方,称此方乃“铁瓮城申先生方也”,书中记载的该方仍是以地黄汁、人参、茯苓三味药为主,配以白蜜。并称此方常服可“开心益智,发白返黑,齿落更生,辟谷延年。治痈疽劳瘵,咳嗽唾血”。
     明末医家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对琼玉膏又重新注释:“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又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 。四者皆温良和厚之品,诚堪宝。”并引用郭机话阐释琼玉膏的名字:“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
     清代张石顽在其医著((张氏医通》亦载有此方。张石顽(1617—1701),名璐,字路玉,自号石顽老人。该书辑刊于1699年,所载琼玉膏的药味与《臞仙活人心方》相同,称此方可治疗“虚劳干咳,喉中血腥,胸中隐痛”。
     清代宫廷亦用此方为延年益寿之方,在《清太医院配方》及《清宫医案研究》载,雍正皇帝常服此方,并以之赏赐臣下。并称此药填精补髓,返老还童,补百损,除百病,发白转黑,齿落更生,终日不饥,功效不可尽述。
     另外,琼玉膏在历代的许多医学论著中都有记载,如《古今名医方论》《医方考》《医方集解》《医方论》等。清朝统治瓦解后,清廷的许多御医走向民间,把许多滋补养生的膏方介绍到了民国时期的达官贵人中间。琼玉膏作为其中一种优秀的益寿延年的膏方,在民国大受欢迎。正如古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民国的医家也开始系统地研究用于滋补养生的膏方。如民国名医丁甘仁、严苍山、蔡香荪、祝味菊、王仲奇、秦伯未等,都常在临床上处以膏方来治疗疾病与调理身体。其中上海地区名医王仲奇,以善治调理病著称,其所常用的方剂中膏方占了很大的比例。秦伯未则
将其膏方应用经验编纂成了《秦伯膏方集》,至此,有了膏方的专著。这也标志着中医膏方作为专门的学科已进入了新的时期。
     解放初期,在国家对祖国医药的系列整理中,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许多地区把琼玉膏制成了便民的中成药,如上海、南京、武汉、福州、杭州、南昌、呼和浩特等地在建国早期就开始制售琼玉膏,除杭州以外的六个地区,均采用了“生地、茯苓、人参、白蜜”为配伍的方剂。功效与主治,均为“滋阴润肺”“治疗虚劳干咳久嗽”等。而杭州地区则采用了明代朱权的配方,方含生地、茯苓、人参、琥珀、沉香与白蜜;并将该药成药称为“臞仙琼玉膏”;在功效上则多了“安神降气”的功能。
     在建国早期的琼玉膏成药中,均没有应用历史所载的“延年益寿”“驻颜”等功效。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又开始进行对膏方滋补保健作用的探究与应用,并日益形成中医文化中一系统完整的学科。琼玉膏也越来越近地以养生方剂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琼玉膏走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回顾千年历程,总的来说,此方一般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治疗虚劳喘嗽,二是用于延寿驻颜。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此膏方的应用曾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历程:虚劳咳嗽的治疗一化裁为服食养生膏方一宫廷贵族的延年益寿方一民间权贵的养生疗疾方一大众常规的临证用药一大众常规的滋补保健膏方。从琼玉膏应用的曲折发展历程来看,每个阶段都折射出相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与医学潮流的影响,也反应出中医膏方从临床治疗到益寿养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反应了中国养生文化,特别是膏方文化,“从道家服食养生到宫廷权贵养生,再到大众养生”的发展特点。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医文化对人类健康多角度多层次的贡献,这也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整理与研究。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