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我国端午节民间药俗

来源:本站
摘要: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为了应付恶月,民间便在端午这一天以草药净身或服食药以求祛病健身。与端午相关的中草药主要有兰、艾、菖蒲、桃枝、五加、雄黄、蟾等。在端午节,有用药的习俗,也有采药储备的习俗。...

点击显示 收起

   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五月在传说中为恶月,现代对此解释为这时天气暑热、毒瘴滋生,因此人最容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民间便在端午这一天以草药净身或服食药以求祛病健身。与端午相关的中草药主要有兰、艾、菖蒲、桃枝、五加、雄黄、蟾等。在端午节,有用药的习俗,也有采药储备的习俗。
  兰汤沐浴这是古老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与端午节结合起来。屈原“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唐代以端午为中心,把五月称为“浴兰之月”,可见当时煎兰汤
沐浴的习俗很盛行。古人认为浴兰可以除病驱瘟。从现代的眼光看,以香汤洗洁身体,的确有卫生保健的功效。
    采艾挂户端午节这天,人们踏露采艾蒿挂于门户上;制作艾人、艾虎为饰物;或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用艾浸制成药酒饮用。民间对艾的应用极广,内服可治肚痛、头痛、内出血(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敷可治蜂蝎咬、疮毒、皮炎等。把艾叶捣烂,制成艾卷、艾柱,可供灸用。
  悬挂菖蒲菖蒲同艾一样,被民间当作端午节避邪神物。除了在门户上悬挂及用作身上的佩饰外,菖蒲也用来浸泡药酒。民间制菖蒲酒的方法与艾酒一样,常在端午节制作及饮用,以避邪气。菖蒲又分石菖蒲与水菖蒲两种,石菖蒲以根茎入药,性温,味苦辛,有开窍、祛痰的功效。水菖蒲可制成高效农药。更有趣的是,在浙江宁波民间,菌蒲还是一种由娘传给女儿的房中秘药。
  喝雄黄酒端午节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喝雄黄酒的习俗。民间常在端午节将少许雄黄放入酒中饮用,或将雄黄与菖蒲末一起拌入酒中饮用。除饮用外,还将雄黄酒泼洒墙壁床帐,涂抹小孩面颊耳鼻,以驱瘟避毒。雄黄是一种矿物药,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大毒,临床上多作外用,用于治蛇伤、神经性皮炎、蛲虫等。现代研究还发现,砷醇混合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因此最好不要饮雄黄酒,即使需要,也要尽量少饮。
    酿五加酒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也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民间认为喝了端午制的五加酒,可使鬼怪邪物远避,常饮此酒的人便不会患鬼风病。人们所说的鬼风病,其实是风湿痿痹的症状,而饮用五加酒确实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端午采五加制酒饮用的习俗多流行于气候潮湿地区。
  桃枝避邪桃树在传说中是镇邪制鬼的神物,民间多在端午节五更采摘东向的山桃枝回家避邪,故有“三五充阳辰;东桃制百鬼”之说。取东向桃枝是认为其阳气最盛。桃枝拿回家,一方面用于悬挂避邪,一方面则煎汤浴饮。民间认为饮浴桃核汤;黄疸病、心痛、妇女闭虚易志、妇女阴疮等学认为,桃仁有镇咳、降压的作用。
    踏斗百草端午“踏百草”、“斗百草”的娱乐活动即来源于这天的采药习俗俗话说,端午百草都是药民间认为端午日采的药功效最好,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仲夏五月,不少药草已经成熟,药力最强,此时采药,自然效果更好。
    捕蟾为药端午节除了采草药外,还有捕蟾为药的习俗,俗称捉蛤蟆。人们在捉来的蟾蜍口中,塞一块古墨,悬挂屋梁或其他阴凉处风干,制成蟾锭,外用有消肿、清热、解毒之功。另有一种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挤出蟾酥(一种白色浆液),制成中药,可内服外用,有拔毒、清热、消肿的作用,对疔毒恶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刘桂云)

 

作者: 本站 2012-8-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