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中医学中的气象医学

来源:家庭中医药
摘要:医学气象学是研究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生物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与气象学相互渗透的新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们怎样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利用有利气候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中医学中虽没有专门医学气象学的学科,但从《内经》开始,历代各家著作,关于气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摄生影响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学气象学是研究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生物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与气象学相互渗透的新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们怎样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利用有利气候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中医学中虽没有专门医学气象学的学科,但从《内经》开始,历代各家著作,关于气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摄生影响的论述都相当多。中医非常重视气象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成功地从总体上正确论述了气候变化的结果。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根据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气候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要素,整个气象系统均是这六种要素运动变化的结果。正常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认为“寒暑相遘,燥湿相临,风火相值”,这是一个自调、自控、自稳的系统,它们“有余而往,不及从之”。当气候变化太过有余时叫“胜气”,胜气极则必定有复气的制约,“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这样就会维持着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的基本秩序。这与.现代大气环流、锋面、气旋等学说,是比较吻合的。           
    中医学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认为“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总之,四时六气的变化,若发生太过,或出现“非其时则有其气”的反常情况,就会影响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是为六气淫胜,简称“六淫”。这说明我国很早就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当气候变化超过人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学还认为,不同季节有不同种类的疾病发生,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及天气变化对疾病有不同影响,而且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群发病也有不同特点,认为“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各有所生”。如《内经》指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认为: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夏秋之交(中医称为长夏)多湿病。也就是说,不同季节有不同疾病流行。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对风寒、风热、风湿、暑湿、湿热等兼夹致病,在中医学中都有系统详细的论述。又如痹证的形成,中医认为就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医治病,特别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强调四时用药不同,地域用药有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具体提出不同季节的不同处方用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名方补中益气汤根据季节不同也提出不同的加减化裁。又如,同一个人患感冒,冬天和夏天用药不同;北方人和南方人患感冒,因体质不同,用药各异。
    在保健、预防医学方面,中医学中更有许多科学而独到的见解。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生活起居、形体锻炼、精神活动与四时环境、气候变化相适应。如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应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而冬季则应“早卧晚起,必待目光”。在疾病预防方面,认识到“冬藏精,春不病温”,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而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哮喘等),则主张“冬病夏养”,“冬病夏治”,这比到了冬季疾病复发时治疗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总之,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均应做到顺应自然、适应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平衡和谐。
    现代医学虽然认识到气候对健康的巨大影响,认识到不同季节会发生不同流行性疾病,但对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如何选择不同治疗方法、选用不同药物还缺乏研究,在这一点上与中医学比较还有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医学中的医学气象学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升华。   
作者: 孙清廉 2013-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