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杜甫卖药

来源:民族医药报
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大诗人。他一生种药、卖药,在我国药物学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章。公元759年,杜甫由陇入蜀。他在《小园》诗中写道: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点击显示 收起

    杜甫是我国唐代大诗人。然而,就是这个诗圣,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药农呢。他一生种药、卖药,在我国药物学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章。

    公元759年,杜甫由陇入蜀。他和妻子、儿女一道在浣花溪畔造茅屋,辟药圃,请友人觅求药苗。“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这就是当时他为我们描绘的一派生机勃勃的药圃景象。直至晚年,他在身患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日益衰弱的情况下,还不忘种花种药。他在《小园》诗中写道:“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意即买下花园,既种花又种药,花可观赏,药可治病。    

    对于怎样种好药,杜甫也深有研究。在泉州,他见太平寺的泉水特别清冽,可灌溉一片繁荣的药圃,因而在《太平寺泉眼》一诗中写道:“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含生毛羽。”据《本草纲目》载,黄精是阳草,为一种药物,久服可延年益寿。

  至于写采药、制药、卖药的诗就更多了。《秦州杂诗》中的“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反映了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子也参与精制药物了。另外,他还在诗中写道:“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这里的洗药,也是药物贮藏、炮制前的必要操作工序。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曾三次卖药行医。第一次卖药是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公元746-755年,杜甫35 - 44岁期间来到长安想一展政治抱负,却遭受奸相打击,未中科举,使他失意迷途,生活困苦,过着“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的艰难生活,以“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在京城度日。

    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安史之乱之年,杜甫48岁。那年他携带家小由洛阳经华州、天水到成县,奔波经年,一路上目睹人民生活疾苦,达官贵人花天酒地,创作了有名的《三吏》、《三别》。他在生活艰难之际,又操起采药、制药、卖药的旧业,赖以谋生。

    第三次卖药是在长沙。公元770年,那时杜甫59岁。老年杜甫生活更加凄惨,漂泊在长沙、衡阳、潭州、彬洲等地,穷得无处安身,有时晚上只得在船中度过,白天上集市摆摊卖药,以维持生计。就在这年冬天,伟大诗人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于由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作者: 廖玉元 2013-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