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中国传统医德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摘要:中国传统医德是历代贤医圣哲在长期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医道信念,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数千年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凸显,这与医学教育模式滞后导致医务人员医德缺失乃至沦丧不无关系。因此,吸取传统医德的精华,并与当前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相配合,不失为改变医德......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传统医德是历代贤医圣哲在长期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医道信念,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数千年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凸显,这与医学教育模式滞后导致医务人员医德缺失乃至沦丧不无关系。因此,吸取传统医德的精华,并与当前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相配合,不失为改变医德现状,提高医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1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历史嬗变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源远流长,从远古直至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医德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奠基、形成、完善直至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远古时期是传统医德的萌芽阶段;先秦时期是传统医德的奠基阶段;汉唐时期是传统医德的形成阶段;宋元时期是传统医德的丰富与完善阶段;明清时期达到了传统医德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形成了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理论形态。
1.1  传统医德思想的萌芽阶段——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萌芽出现在远古时期。具体表现在此时的先民已经具备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伦理价值观。最早的医德思想体现在“互助”观念上。当然,这种“互助”观念只是朦胧的互助意识,是远古时期先民们一种朴素道德意识的体现,还没有上升到对生命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自觉的高度。但重要的是,这种“互助”观念说明了医德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即医疗行为的最初发生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因此,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萌芽。
1.2  传统医德思想的奠基阶段——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为传统医德的奠基阶段。具体表现在:首先,道德自觉的观念开始形成。由于“礼”、“孝”等传统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远古时期朦胧的互助意识相比较,西周时期人们的道德状况已经上升为道德自觉的高度,这对后来的医德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造就了形式多样的生命价值观。如儒家以“仁”为核心“人贵物贱”的生命观念;道家倡导生命本位,强调自然关怀的生命哲学;墨家“强力、非命”的生命观;阴阳家窥探天命的生命价值观等均已产生,这就奠定了传统医德思想的理论基础。再次,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德巨著及名噪一时的医德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德代表作《黄帝内经》和医德代表人物扁鹊。
1.3传统医德的形成阶段——汉唐时期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形成于汉唐时期。具体表现在这一时期以“仁”为核心的医德观己经提出并开始被普遍接受,传统医德思想“仁爱救人”的基本精神已经凸现,传统医德思想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唐代名医孙思邀是中国传统医德史上第一个从职业医生的角度对“仁术”做具体规范的人。他在《大医精诚》中就提到了:“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生命至重思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医者仁心思想;“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的医患关系等,具体提出了评判一个合格医生应具备的医德规范。直至今天,“大医精诚”的观念仍存在深远的影响,“精于医术,诚于医德”一直以来被医务工作者奉为行医的宗旨。
1.4传统医德思想的完善阶段——宋元时期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在宋元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体表现在:首先,宋代医德思想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开始形成了古代医家的一个特殊群体——“儒医”。“儒医”们将儒家思想贯穿于行医实践中,促使医德思想体系日益完善。其次,强调重义轻利的职业价值观。受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宋元时期医家形成了重义轻利的职业价值观。不少医家怀着“利济存心、重义轻利”的理想,把财物、名利的得失置之度外,强调以义为先,使传统医德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再次,“医者仁心”的行医理念进一步加深。反映在医德实践中,不少医家抱着儒者“救世济人”之志,践行儒家“医者仁心”的理念,使医患关系进一步融洽。
1.5  传统医德思想的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在明清时期达到成熟,这一时期医德思想在内容方面有所深化,一些重要的医德著作开始面世,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医德人物应运而生。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医德的内涵有了明确的诠释。在明代,“医乃仁术”作为医德的内涵来理解成为共识。从“仁”的层面理解医德的内涵已成为这一时期医德思想共同的特点。二是“重义轻利”开始被视为最重要的医德价值观。明清时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义利关系问题成为人们阐述价值观的焦点问题。反映在医德方面,“重义轻利”代表了古代医家对医德的基本理解。三是对医患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于对义利观的不同理解,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医德沦丧,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因此,一些医者提出了“医患合作”的观点,认为“笃于情”的医患情感是医家应具备的态度。清代名医喻昌指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在这里,喻昌强调医生要将自己的浓厚情感融入到医疗行为实践中。与病人达成和谐的治疗关系,医生“笃于情”才能使医患关系融洽、和谐。
1.6传统医德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同步
    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产生、发展、完善历史轨迹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同步的。从内容上讲,传统思想的重要观念会直接反映在中国传统医德里。比如,传统思想中“人贵物贱”观念与传统医德“生命至重”的内容一致;传统思想中“天人感应”的理论与传统医德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道德要求一致等。从理论形态上看,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医德的状态。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思想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医德的成就与水平。
2  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医德促进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吸取传统医德思想的精华,重新认识传统医德的现代价值,赋予传统医德以新的内涵,对于完善现代医德规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培养新时期优秀医务人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  “医乃仁术”核心医德的现代启示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示医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术”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医乃仁术”的命题要求医家首先要珍视生命,把病人的生命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视生命为最高价值标准,才可能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遵循“医乃仁术”的价值追求。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求利意识和功利主义影响,一些医生将谋求高额的经济收入作为从事医疗活动的动机,把医术当作“钱术”,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道义和职责,完全忽略了医术作为“仁术”的特点。降低服务质量,抬高就医成本,严重背离了医生的天职。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树立“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念。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医乃仁术”的医德观,有助于帮助医务工作者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精研医术,以拯救人类疾苦为崇高理想,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2.2“重义轻利”职业价值观的现代启示
    唐代名医孙思邀指出:“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在这里,孙思邈强调医者必须将“义”放在首位,把仁爱救人作为从医的目的。医者行医的动机是以治病救人为出发点,绝不允许谋取私利。如果将谋利作为从医的目的,那么医生将背离自己的天职,做出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医务人员收受或者索取病人“红包”、开大处方、开“天价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重病患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败坏了医德医风,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因此,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德强调重义轻财、淡泊名利的义利观,对于帮助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引导其廉洁行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卫生部关于要求医疗机构要坚持“先行救治”原则的规定,对危重病人要先进行救治,然后再考虑诸如救治费用等其他问题。这实际上就是“重义轻利”职业价值观的最好表现。
2.3  “笃于情”的医患关系的现代启示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德“笃于情”的医患情感,可以作为改善现代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些医务人员对待患者情感冷漠。这种态度的冷漠容易引起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不利于医患合作的实现。因此,在具体医疗活动中,需要医务人员投入深厚的情感。当代医务人员应多学习古代医家“笃于情”的待患态度,融人自己真挚的情感,设身处地地了解患者的感受,关怀体恤患者的痛苦,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通过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德强调的“笃于情”,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增加彼此信任感,就能改变医患间情感淡漠的现状,使医患关系重新走向密切与和谐。
3  结语
    总之,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德历史嬗变及其内涵的分析,从中吸取传统医德的精华,重新认识传统医德的现代价值,对于完善现代医德规范、协调医患关系、培养新时期优秀医务人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医德规范受到严重冲击,传统医德规范与现实的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相冲突。因此,如何协调中国传统医德规范与现实价值取向的矛盾是进一步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 涂雪峰 傅琛 2013-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