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民国期刊《中国医药月刊》述要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中国医药月刊))是民国时期一份重要的医药期刊,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由董德懋创办,聘请施今墨为医学顾问,邀请曹颖甫、陆渊雷、章次公、时逸人等国内中医界名家特约撰稿,由北京中医学社出版发行。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二月停刊,共出版42期。该刊前两卷的刊名由中医界名人施今墨、侯毓汶、傅汝勤题写。一、创刊背......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医药月刊))是民国时期一份重要的医药期刊,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由董德懋创办,聘请施今墨为医学顾问,邀请曹颖甫、陆渊雷、章次公、时逸人等国内中医界名家特约撰稿,由北京中医学社出版发行。全年12期为1卷,其中第l卷第8、9期,第2卷第9、10期,第3卷第6、7期,第4卷第3、4期,均为合刊;第4卷仅有6期;第2卷第7期与第3卷第6、7期合刊均为“新年号”,第3卷第1期为“疟疾专号”。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二月停刊,共出版42期。每期lO页至40页不等,发表文章15至20篇,最多达30余篇。该刊机构简单,所设编辑、顾问、事务人员均较少,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同仁有田小石、张慧中、周燕麟、魏桐青、薛润珊、汪浩权等。该刊前两卷的刊名由中医界名人施今墨、侯毓汶、傅汝勤题写。在栏目设置上,前两卷均有明确的划分,其中自第1卷第6期开始,封面目录有明确的提示,一目了然;第3(除第ll期外)、4卷虽然没有明确的分栏,但是从所载文章内容上看,与前两卷相似。
    一、创刊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医药学受现代医学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医自身的发展亦遭受前所未有的排斥与打压,为了“发扬文化,研究国医学术”,1937年施今墨、周介人、陆湘生创办北京中医学社,后由董德懋主持一切事务。学社成立一年之后,即着手筹备创办 《中国医药月刊》,决定“发行本刊以为社员研究医药之园地”,以期同仁“能共同努力,不存门户之见,以学术为前提,不泯灭中医之长,不回护中医之短,利用科学方法,以求治疗之真理,不为古代枪刀弓石所拘束,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祛其空谈,趋于实用,使我国固有之实验医术,追列于世界医林,以发扬我东方之文化”。
    主编董德懋(1912-2002),直隶房山(今属北京)人。因胞弟患病,贻误于庸医,遂立志从医,早年师事赵廷元先生。1937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中医系,在院长施今墨先生诊所襄理业务五年,尤得施氏真传。1941年悬壶济世,与魏龙骧等并称“北京四小名医”。曾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总务长。毕生从事中医期刊的编辑创办工作,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学杂志》 《北京中医月刊》,并任社长、主编。建国后,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二、王要内容
    董德懋认为“中医之真价亦非阴阳气化虚玄之学说,而在治疗之实效……皆由先民以人体试验而来,较西医之动物试验,确为可靠”。言辞犀利地批判了当时“不肯泯除意见,互相协助,反而勾心斗角,造端排斥”之人,谓之“丧心病狂”。特邀国医界知名专家撰稿,志在改革旧有玄虚学说,发扬医药学术,普及医学知识。《中国医药月刊》文稿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正如《投稿简章》中所言:“凡医药论著、临床报告,以及各地医药界新闻、时评、杂感等,皆所欢迎。”该刊主要内容可总结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1.言论    
    随着西医的涌入并日益发展壮大,当时政府奉行打击、歧视中医的政策,中医发展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医药月刊》的创立为中医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建言献策的平台,共同探寻中医发展的道路。所载文章四十余篇,大多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如周天伯在《从国医之复兴谈到国府应设国医专管机关》中,针对中西医不平等的待遇,提出设中医专管机关、准许中医学校立案、成立中医医院及中药制造厂等措施。邢朝舁在《 科学整理国药之我见》中,提出研究国药的途径包括理化之研究、国药之制造、动物之实验、方药之归纳、人才之物色。中医界人士还积极分析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探讨两者并存的途径,如夏雨苍在《研究医学应泯除畛域之见论》中,提出“应泯除畛域之见,使东亚民族固有之文化,与西欧民族发掘之科学,纵不能使之熔于一炉,打成一片,亦当使之并行不悖,相辅而行,以期成为世界的医学”。蔡适季在《建立中国本位医药文化》一文中认为,此时的医药文化“是一部庞杂分歧、步骤凌乱的思想”,提出组织研究会、合组医学校、统一医学名词、改变行政机构等方法,屏除中西医界限,建立中国本位医药文化。这些言论都是对中医未来之路的积极探索,对引导近代中医药学迈入正确的发展方向,起了重要作用。很多论述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沉浮,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2.长篇专著、译著
    长期刊载名著是《中国医药月刊》的一大特色。自第2卷第3期起,开设“长篇专著”专栏,连载夏雨苍《难治不治症述古》 、章次公《古今医案选按》、姜春华《中医内科学》、章次公《湿温证治》、缪俊德《增订产科心法按》、董德懋《中医诊断学》等几十部名家医著。此外,还刊载日本医家译著,如田中吉左卫门《灵素系统》、马场和光《 急性热病的本体同治疗法》、川端勇男《和汉药效便览》、荒木忠郎《柴胡成分之分析》等。这些著述是研究日本汉医家学术思想的难得材料,对于推动国内中医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医学研究
    《中国医药月刊》既有各种专病的探讨,亦有理论探析类文章。专病探讨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从疾病命名、原因、症状、诊断、治疗、处方等方面展开讨论。在第l卷体现于“医学专著”栏目中,第2卷设“医学研究”专栏。如余慎初《产褥热证治的研讨》,从轻证、重证、一般证候、中西医疗法等方面讨论。姜春华《中医热病三方证释例》,摘录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三方证之成案,采取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辨其疑似,以供临床参考。理论探析类尤重经典理论的探讨,如杨则民的《内经之哲学的检讨》连载,从哲学的角度阐述阴阳、五行、运气之辩证法及内经哲学与治疗医学等。樊天徒的《“热入血室”之新解》,从导论、定义、病所、病情、病能、症状、病理、疗法及附论等方面讨论。一些文章还侧重于病证的讨论,如郭念堂《伤寒汗症辨》、毛邦汉《肺病治胃之经验谈》、时逸人《奔豚之研究》。另外,第2卷第5期还专载“针灸研究”文章,如焦勉斋《温针疗法之研究》、曾天治《研究针灸方法论》等。
    4.治验、医案
    《中国医药月刊》非常重视临床实效,第2卷开设“治验”专栏,刊载治验、名家医案、医话约30余篇。如曹颖甫医案《 经方实验录》,专载其四逆汤证的用药经验,多次立见奇效;叶橘泉《湿温治验录》,载一湿温患者连续3l天的就诊经过,辨证严谨,处方简练,使读者对此病的发展和治疗有一系统连贯的认识。耿鉴庭的 《今古庐医话》,述蔷薇根子何以能治口疮、中国旧时之坏血病治疗、腹泻之苹果治疗,内容简单,切合实用。有的文章虽只介绍寥寥一例或几例,但均为医者亲自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方药研究
    这是《中国医药月刊》的核心内容之一。第2卷整合了第l卷的“方剂药物”“药物研究”“药学专著”栏目,设“方药研究”专栏。方剂类如第1卷前9期连载魏克逊的《 经验处方集》,将治病用药法则分为“解热剂”“利尿剂”“健胃消化剂”“强心及兴奋剂”等22章。每章处方,少则一二,多则十余;每方药品,皆以治主症为本(成药例外),为临证提供借鉴。第1卷第4期至第2卷第2期连载田尔康的《 重订验方新编》,列举药性、病理、病原、适应症、禁忌症、简明常识等,“为检方者,开一用法的指导”。中药类如第1卷前7期连载张慧中的《药物研究》,介绍北柴胡、葛根、升麻、白薇等20种中药的性状、主治、用量、禁忌、处方例、适应症、旧说、附录等,内容丰富。既立足于传统,又致力于中药科学化的研究,对当前中药的研究开发仍有启发。另如叶橘泉的《果子药》、单培根的《 论麻黄石膏之功用》、杨守仁的《生地黄与毛地黄》、谢诵穆的《本草小记》等均是方药研究类文章。第1卷第11、12期还设有“药学专著”专栏,刊载章次公的《中华药物学》,汪浩权的《药物脞谭》,沈济苍、徐竹岑合辑的((医药脞谭》,杨则民的《杨氏方剂学》等。
    6.疫病专论
    民国时期,瘟疫肆虐。《中国医药月刊》刊载许多专著和文章,对疫病的预防、病机、治疗等问题展开讨论。如焦勉斋在《治疗霍乱针灸之简易特效术》中指出:“斯病发生最速,变证最危,往往非药物疗法及他种治疗所能治愈,惟针灸一术堪称对症疗法,术简效宏,能起死回生。”论述针疗法、灸疗法、抱泡法、按摩法等。出版“疟疾专号”,探讨疟疾的原因、证候、治疗及预防等。
    该刊还注重医学知识的普及,设“家庭医生”栏目,介绍一些卫生常识和医药知识,力求实用,贴近大众生活。“读者指导”“读者园地”栏目,由该刊编辑为读者排忧解难。“医药新闻”栏目及时刊载医药界动向,使刊物更具有时效性,便于沟通和交流信息。“笔记”“杂俎”“随笔”“文苑”等栏目,刊载各种小言论和杂谈,既使内容丰富多样,亦能引起读者兴趣,扩大了期刊的发行量,对中医知识的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刊刊载的广告主要有中医书籍、药厂、药品及商品,同时也积极宣传其他中医社团期刊和医校的招生,为中医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风格与特点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医饱受“理论玄渺,不合科学”的批评,尤其是西医的传人,更使中医的处境岌岌可危。中医发展之路在何方,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解决的根本只能从中医自身人手。北京中医学社以学术为核心,不愿参与同发扬中医药学术无关的活动,更不允许某些社员假借组织名义行骗或从事其他有碍学社声誉的活动。为了保存这片净土,《中国医药月刊》第4卷第l期发布《 本社紧要声明》:“北京中医学社《中国医药月刊》,完全以研究医药学术为宗旨,凡所有社员及各地分社如有违反本社宗旨,或有不良思想者,本社即行取消其社员成分资格,其各人行动与本社无关,更自八月一日起不招收社员,特此郑重声明。”第2卷第l期《编后话》:“本想在这期里出个周年纪念号,后来我们感到,凡是每种干0物的纪念号,都不过是增添点名流题字,和一般友好的誉勉颂扬的文字而已,吹吹打打,空占许多的篇幅,实际对于读者是无益可言的。因此我们不愿作那虚荣的纪念,我们愿把那些力量加在每期月刊的内容里……”因而该刊以“改革旧有玄虚学说和发扬治疗上的真理”为宗旨,“取长补短作学术上之整理,群策群力以图国医之改进与振兴,发扬我国固有文化”。该刊立足中医,积极采纳西医,探讨经典理论,重视研究中药方剂,长篇连载中医名著,刊载大量治验和名医验案,是当时学术内容丰富、水平较高的中医期刊之一,可以说是纯学术期刊,体现了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办刊风格,对凝聚中医力量,推动学术发展和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该刊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求真务实,立足中医。不人云亦云,不作表面文章,在西医巨大的冲击和国内困难的环境面前,从自身出发,阐究学理,交流经验。第二,学术开放,兼容并收。坚持中医为本,不排斥西医。第三,文稿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积极调整期刊内容,不仅有高水平的“阳春白雪”,也有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第四,连载长篇专著和日本汉医著作。
    四、地位和贡献
    主编董德懋受业于施今墨,受其真传,同时得益于施氏的社会影响力。创办《 中国医药月刊》之初,即得到老师的鼎力支持和诸同窗好友相助,期刊的稿件大多也来自于同门和本社的社员。该刊系个人独资创办,毫无外方津贴和经费的补助,在创办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坚持办刊。为了扩大影响,北京中医学社还广办分社,大量招收社员,“使各省市县村镇之国医药界同志,充分明了各地医事近况,及互砥互砺,联络同道感情,以资协助医药事业之改进”,深受广大读者的拥护。《中国医药月刊》发行遍布全国,到第1卷末,由每期400份,增加至3200余份。全国各都市不但设有分销处,且社员亦因刊物关系,足迹遍达各地。至创刊第三年(1942),在全国城市成立分社有二十余处,县镇分社四百余处,刊物行销远及国内的蒙疆、满洲以及海外的朝鲜、日本等地,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中医期刊之一,也成为当时北京地区除《国医砥柱》外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期刊。
    《中国医药月刊》以“发扬国医学术,普及医药知识”为宗旨,“言论”栏目反映了当时中医界人士对未来之路的积极探索,代表了中医未来发展的趋势,指引着中医发展的方面;“医药研究”栏目更是中医学的宝贵精华;“名医治验”与“医案”是研究当时名医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又是后世学习中医的重要资料。该刊还网罗国内医界名家撰述,连载长篇专著,为中医药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刊载日本诸多汉医家的著作,也为中医界了解和研究国外中医进展提供了信息。期刊尤重实用,除了刊载学术性较浓郁的文章外,还为了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普及医药知识,适时调整栏目信息。在其他医药报刊纷纷停办的情况下,该刊成为团结中医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地位,挽救中医危机的一股中坚力量。

 

作者: 熊俊 段逸山 2013-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