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试析天文地理学与中医学间的联系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中医学生命力的根本及其营养源泉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是在于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于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

点击显示 收起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中医学生命力的根本及其营养源泉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是在于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于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以及这些中医学生命理论体系赖以构建形成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思想内涵呢?《黄帝内经》的答案是:“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作为以防治心身疾病,保护生命健康为宗旨的医学文化,需要了解掌握了各类人事知识,在今人看来是容易理解的。不过中医学为什么将以气象历法学为根本目标的天文地理学知识置于医学文化必备的,甚至是比人事还重要的位置上呢?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医学理论思想及其临床实践体系深深根植于上古天文地理学文化土壤之中。
    一、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之间
    关系紧密
    天文学是观察研究宇宙天体万象的时空分布、运动状态、结构功能以及起源演化过程等的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天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历法纪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地理学研究的目的除了总结自然界山川陵谷风貌物产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总结不同地域环境中气候生命万象的时间流演化变迁规律。人事是指研究人体生命发生存续过程机制及其社会活动秩序规律的科学。
    一门医学文化知识体系总是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病因学体系,主要研究致病因子及其致病特点;二是生命学体系,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生理病理规律及其发生形成机制;三是临床实践体系,主要研究疾病的防治技术。而中医学这三个方面内容,究其实践思想基础,皆离不开天文地理学文化背景。所以要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实践体系,不仅需要“中知人事”,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第一,作为中医学理论灵魂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的思想实践基础是上古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本体就是指质性同一的元气,“两仪”指由太极元气制合化生的天地阴阳之气,“四象”指四时阴阳五行之气,“八卦”的哲学本体则是指天地四时三阴三阳六气。
    《 周易•系辞》 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阐释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是上古先贤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认知途径建构形成的,离开了上古天文地理历法学知识,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深刻认知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想灵魂——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首先需要具备上古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知识。
    第二,脏腑理论临床实践的思想基础是四时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疾病辨证论治思想深刻渗透着法象四时阴阳五行升降沉浮及其阴阳胜克制化机制理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灵枢•本藏》说:“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脏腑的位置观、功能观、表里观、数象观等只有站在基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基础的四时阴阳五行哲学观基础上时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在脏腑疾病辨证论治理论思想中,肝脏系统病症强调气机的疏泄,心脏系统病症强调气机的通利,肺脏系统疾病强调气机的肃降,肾脏系统疾病强调气机的封藏,脾脏系统强调气机的升降平衡。脏腑疾病的这些论治思想本质上也同样都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理论的。在脏腑病症转归上,认为肝胆病多在夏季好转,秋季加重,冬季持稳,春季又好转;心小肠病多在长夏好转,冬季加重,春季持稳,夏季又多好转;脾胃病多在秋季好转,春夏季节加重,再到长夏时节又好转;肺大肠病多在冬季好转,夏季加重,秋季又多好转;肾病多在春季好转。夏秋加重,冬季又多好转。《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要深刻理解脏腑疾病的这些论治认知思想本质并将其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样离不开四时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内涵的认知及其赖以发生建构形成的上古天文地理及其历法学知识的学习。
    第三,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蕴藏在太极元气理论之中。
    命门三焦学说早在《难经》中就已经形成,但该书仅就命门三焦医理思想作零散简约论述,而对形成过程未及丝毫,结果使得秦汉以来,这一重要理论体系一直不被后人认识理解。直到明代,因缘于理学太极宇宙本根观理论的启迪,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才得以重新阐发。如张景岳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而在临床上,命门三焦学说所强调的培补原气,阴中求阳以补阳,阳中求阴以补阴,以及通行三焦原气等治疗原则,从思想基础上看,也是基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一宇宙万物生化观思想的。所以,要深刻理解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太极元气学说,而要深刻理解太极元气学说,其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也无法回避。
    第四,经络学说是临床实践经验与四时昼夜阴阳六气学说相互结合的产物。
    经络学说的认知基础无疑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但是其后来的理论化及其系统化又是建立在四时阴阳六气学说基础上的。如《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进一步看,经络临床疾病的辨证论治同样需要谨守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的原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经络之气昼夜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而通行表里内外,邪气也随昼夜四时经络之气的升降沉浮而流行表里内外。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高明的经络辨证论治首先需要谨守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的原则。所以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应用经络学说,懂得四时昼夜节律及其阴阳六气学说的思想内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要真正懂得四时昼夜节律及其阴阳六气学说的思想内涵,其天文地理及气象立法学文化背景一样必须。    
    第五,伤寒六经理论的构建形成及其临床实践思想基础是基于天文地理学基础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
    《伤寒论》以表里内外、升降沉浮、寒热虚实、时空传化、三焦脏腑等的区别作为构建分别定义六经病症学的基础,而指导《伤寒论》六经病症学构建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四时阴阳六气学说。伤寒六经病症辨证论治思想中,太阳病以发表驱邪为原则,阳明病以清下通里为原则,少阳病以和解阴阳为原则,太阴病以温中通里为原则,少阴病以温中发表为原则,厥阴病以温中和解为法,《伤寒论》六经疾病的这些辨证论治思想原则,同样是基于法象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的阴阳升降沉浮及其胜克制化机制理论的。所以,要深刻理解《伤寒论》六经理论临床实践思想立论的思维逻辑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掌握天文地理学基础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是一个基本前提,《伤寒论》开篇即强调“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基础提出的。
    第六,人体气血精液的运行输布状态深受昼夜四时变化的影响。气血精液是营养人体后天生命的精气基础,而气血精液在人体的运行输布状态深受昼夜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如《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言,人体昼夜四时气血精液的这种运行变化规律机制只有在准确把握昼夜四时气候特点及其致病规律机制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
    第七,养生防病学倡导“顺四时而适寒暑”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要领会中医养生防病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必须懂得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规律机制。
    第八,人体后天生命的存续维系根本上依赖天地四时之气的养化调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四时之气通过化生水谷饮食,调节衣食起居等多种途径影响乃至决定人体后天生命活动及其存续状态。而水谷饮食的有效获取需要正确把握天地四时气候特点,衣食起居的舍取同样关乎天地四时气候因素。
    第九,致病因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四时阴阳合和制化的产物。六气致病各有特点,风气易侵犯人体肌表,多致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寒气多使经脉拘急,临床上常见挛急疼痛以及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湿气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运行,形成沉重、重着、粘滞等临床症状。燥气多伤津液,易使皮肤孔窍脏腑等现燥涩不畅之症;火气易迫津外泄而损伤人体气阴,出现高热、体倦、乏力、少气等症状;暑气伤人多致高热神昏以及大汗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要深刻理解六气致病机制,从四时阴阳角度懂得其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属性特征非常必要。
    二、天文地理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
    《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畦吟至微,秋毫在目。”天地四时之气对人类生命生活的影响如此深远广泛,所以人类要维护保障自身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并向宇宙展现和证明其超凡的智慧创造能力,一个根本迫切的任务就是认知总结天地四时之气的演化变迁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的机制规律。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日天忌不可不知也。”深厚的天文地理学知识是把握天地四时之气演化变迁规律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机制规律的基础。要真正学好用好,并发展提高中医学,除了必须详细了解人类生命本身之外,还必须懂得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知识。所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十剂》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生活之中,只有深刻理解了天地四时之气形成变迁规律及其致病之道,才可能让人的心身生命活动在复杂万变的天地自然界中度尽其天年之数。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日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菱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考察《黄帝内经》,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历法,以及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等内容。
    再考究信史以来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之路,也会发现凡在中医学理论思想上有所突破、有所贡献的中医学大家,他们几乎都具备深厚的天文地理学、气象历法学,以及以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等为核心的易道文化知识背景。如张仲景为举孝廉出身,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历法及易道之学;华佗早年游学四方,兼通数经,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皇甫谧以博学闻名于史,天文地理,易道无不精通;孙思邈精通诸子百家,深于老庄道家之学;葛洪究览典籍,精通天文历算以及易道之学;李东垣早年师从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儒学经史以及宋明理学,有深厚的先秦宋明哲学理论思想基础;朱丹溪早年应科举考试,钻研儒道经典,35岁又师从理学家许谦,直到43岁才从罗知悌学医;张景岳精通宋明理学,与天文、音律、兵法之学也深有研究;赵献可同样精通宋明理学,于易理尤精;李中梓以《易》起家,能“洞乾坤辟直”之理。
作者: 谭春雨 2013-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