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中医内科学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四节 消渴

来源:《中医内科学》
摘要: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

点击显示 收起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临床表现】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诊断】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鉴别诊断】

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分证论治

『上消』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中消

·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对于病程较久,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于,脉弱者,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

『下消』

·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

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

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长,而泉源不竭。”而《医贯·消渴论》更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

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预防与调摄】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结语】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文献摘要】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

《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

【现代研究】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1.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几个方面。对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阴虚燥热学说:认为其本在阴虚,燥热为标;②气虚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肺脾气虚,重点在于脾气虚;③气阴两虚学说:目前最具有代表性,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④瘀血学说:此说经祝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⑤肝郁肝火学说。以卜几种学说,在糖尿病发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则较为完善。西苑医院程氏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因情绪紧张而加重病情,患者发生酸中毒和昏迷常与情绪障碍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凋畅,水津输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如在此基础上,或五志过极,或肝郁化火,则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故认为,肝气郁结是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治当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江苏中医1997;(9):35L黄氏等认为,肾主蒸腾,肾阳在人体水津代谢中起主导作用,肾阳虚可见于消渴病的任何阶段,肾阳虚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治疗时应随时注意保护肾阳,即使阴虚热盛明显,在滋阴清热时,也应稍佐以温补肾阳之晶[中医研究1997;(5):8]。雷氏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不是以肾虚为本,而是以胃热为本;不是燥热为标,而是以气虚和阴伤为标。胃热是因,气虚和阴伤是果,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消渴病,必经过胃热这个关键环节,胃热是消渴病的根本所在,治疗消渴病,不外清胃热、益脾气、养阴津三者,其中清胃热是关键环节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6):10]。

2.辨证分型的研究有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型者,有根据寒热虚实分型者,也有根据脏腑及三焦辨证分型者。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四型。

3.糖尿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时,不少单位研究了“证”与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病程、血糖、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环核苷酸、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尿17羟、尿17酮、尿3-甲羟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了糖尿病血瘀证的证候实质。对血瘀证实质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某些器官的大体观察;②有关凝血机制指标的观察;③血液流变学变化;④微循环改变。以上研究初步显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1.辨证治疗糖尿病祝氏等通过上千例病人的观察,将糖尿病总结为七型进行治疗:①阴虚型:滋阴生津兼活血,用沙参、麦冬、栀子、当归、生熟地、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等;③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用黄芪、玄参、丹参、山药、党参、麦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益气养阴降火,兼以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龙胆草等;⑤阴阳两虚型:温阳育阴,配以活血,用桂枝、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温阳育阴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知母、黄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气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芍、葛根、生熟地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L蓝氏主张以脾虚为主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分型,治疗亦以健脾为主,用治消六味汤加减进行治疗[陕西中医1987;(10):454)。程氏将本病分为:①脾虚肺胃蕴热型,治以清热泻火,健脾运津;②脾虚气虚型,治以健脾培本,益气生津;③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补肾;④脾虚瘀滞型,治以活血化瘀,健脾除滞[江苏中医1981;(2):5L潘氏将糖尿病分为胃热伤阴、肾气虚损两大类型,分别用麦门冬汤和八味肾气丸加减治疗[中医杂志1986;(6):10]。蒋氏将本病分为7个证型进行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芪汤,湿热气阻型用甘露消毒丹,阳虚不固型用肾气丸,阴虚失敛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肝郁阴虚型用丹栀逍遥散,燥热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白虎承气汤,阴亏三消用甘露饮合白虎汤加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81;(20):28L李氏认为本病以阴亏热灼为主,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新中医1981;(11):24)。高氏以生津润燥清热为治则,均获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天津医药1978;(5):233L师氏等运用自拟基本方(黄芪、丹参、葛根、山药、天花粉、知母、麦冬、北沙参、石韦、牡蛎、玉竹)加味治疗糖尿病170例,按辨证分型为阴虚燥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燥热加生石膏、·生熟地、元参;肝肾阴虚加山萸肉、熟地炒白芍;阴阳两虚加红参、生熟地、肉苁蓉。治疗后有90例(53%)近期治愈,有效72例(42%),无效8例(4.5%)[甘肃中医1996~(2):15]。邹氏等以参丽降糖口服液(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治疗糖尿病64例,显效36例(56.25%),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9):2q)。杨氏等以益气养阴活血法(黄芪、五味子、知母、黄连、玉竹、白术、麦冬、枸杞、山药、丹参、葛根)辨证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5例,显效11例(31.4%),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7%[四川中医1999;(8):40L陈氏以疏肝滋阴煎(柴胡、白芍、山药、熟地、生地、玄参、丹皮、山萸肉、葛根、黄芪、龙骨、牡蛎、苍术)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64例,结果临床缓解18例(28.13%),显效27例(42.19%),有效9例(14.06%),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38%[四川中医1999;(3):16)信姬氏以降糖丹(生地、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鬼箭羽、丹参、黄芪、山药、苍术、知母、黄柏)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50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3):25)。游氏等以疏肝活血方(柴胡、白芍、川栋子、蒺藜、淮山、茯苓、玄参、葛根、麦芽、丹参、益母草、地龙)治疗Ⅱ型糖尿病72例,显效46例(63.89%),有效20例(27,78%),总有效率为91。67%[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16L丁氏以花芪参汤(天花粉、红花、银花、黄芪、丹参、太子参、沙参、玄参、知母、石斛、仙灵脾、玉米须、益母草)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6例,总有效率为97.2%[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28)。李氏等以降糖康复方(黄芪、黄精、丹参、山药、玄参、生山楂、花粉、鸡内金、黄连、大黄)辨证加味治疗糖尿病51例,总有效率为94.1%[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0):8]

2.专方治疗糖尿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寻求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具有较好降糖作用的专方专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熊氏等以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用药后血糖、血脂均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新中医1988;(4):53;(7):51L田氏等用抑糖汤治疗215例糖尿病患者,总有效率为70%[吉林中医药1983;(5):X]。程氏等用消渴平片(黄芪、人参、葛根、花粉、知母、天冬、丹参、五味子等)治疗333例糖尿病患者,有效率达81.08%[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3):7L李氏等用降糖丸(红参、茯苓、白术、黄芪、葛根、黄精、大黄、黄连、五味子等)治疗20例糖尿病患者,对血糖、尿糖有明显降低作用[中医杂志1983;(10):30L王氏用甘芍降糖片治疗214例,总有效率为了8。8%[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0):503)信吴氏等用滋肾蓉精丸(黄精、肉苁蓉、何首乌、山药、金樱子、五味子等)治疗130例,总有效率为87.6%[湖南中医杂志1987;(6):8)信另外,应用古方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玉液汤等方,以及一些研究者新拟订的降糖方进行观察,亦有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有许多单位用专方专药治疗消渴病,疗效较好。如:窦氏等以固本消渴方(薏苡仁、山药、人参、黑大豆、小麦麸皮、木耳、胡桃仁、麦冬、:五味子、绿豆)并配合糖尿病饮食,治疗Ⅱ型糖尿病332例,取得较好疗效[中国乡村医生1998;(7):43L张氏等采用金鳝冲剂(鳝鱼、郁金、紫菀等组成)并加服优降糖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两组血糖值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治疗组患者餐后2h血糖由治疗前的19.20土6.10mmol/L降至10.10±3.90mmol/L,对照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则由21,30±7.60mmol/L降为14.80±6.50mmol/L。治疗组的餐后2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多数症状明显改善,也无肝肾功能损害或其它不良反应[贵阳医学院学报1997;(1):53)。

3.单味药治疗糖尿病国外文献报道苦瓜能提高糖耐量,降低血糖,国内张氏用苦瓜粗提取物对6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0,5%[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2):56)。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用亚腰葫芦治疗26例[中华内科杂志1977;(3):136)。广西医学院用番石榴片治疗166例[新医药学杂志1978;(4):34):倪氏等用黄连素治疗60例糖尿病患者,均获较好疗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2):711L.

4.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黄氏等应用自拟消渴痹痛汤(黄芪、鸡血藤、生地黄、牛膝、川芎、赤芍、地龙、山萸肉、当归、桃仁、三七、桂枝)加减治疗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26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消渴痹痛汤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新中医1996;(12):21]。郭氏等以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山萸肉、鸡血藤、丹参、玄参、葛根)加味治疗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13例,四肢麻木、身体疼痛等症状消失者7例,减轻者3例,无效者3例[四川中医1998;(8):19]。毕氏等以中药为主,治疗组加益气化瘀汤(黄芪、丹参、生地、龟板、牛膝、赤芍、当归、山萸肉、川芎、甘草、三七)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4例,网膜水肿加茯苓;口渴难解加沙参、麦冬;渗出多加昆布、山楂;神疲乏力,气短多汗加白术、山药,结果显效17例(70.8%),有效6例,总有效率95.8%,效果优于对照组[四川中医1997;(11):51]。

作者: 2009-1-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