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青岛卫生志

第二章儿童保健

来源: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摘要:1946年11月,青岛市建立妇婴保健所(1948年1月改为妇婴保健院),担负小儿预防接种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并对婴儿喂养予以免费指导。建国后,为降低儿童传染病的死亡率,于1949年12月首先组织医疗单位对托幼组织和散居的家庭托儿所进行调查,当时全市托儿组织共有155处,托儿5388人,保育员1241人。这些单位儿童保健除由妇幼......

点击显示 收起


  1946年11月,青岛市建立妇婴保健所(1948年1月改为妇婴保健院),担负小儿预防接种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并对婴儿喂养予以免费指导。由于建国前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很低,能达到医院诊病者人数很少,能接受科学喂养者更是寥寥无几,婴儿传染病的死亡率极高。据崂山郊区仙家寨赵戈庄村167名产妇调查,解放前共生575个孩子,患各种疾病死亡的有232名,占出生总数的40.34%。
  建国后,为降低儿童传染病的死亡率,于1949年12月首先组织医疗单位对托幼组织和散居的家庭托儿所进行调查,当时全市托儿组织共有155处,托儿5388人,保育员1241人。这些单位儿童保健除由妇幼保健站负责外,各医院的小儿科也分担疾病防治任务。1950年全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一次全市性预防儿童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此项工作主要由各区卫生所采取母亲会、儿童会、讲演会、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病知识。1950~1952年共召开母亲会240次,参加人数2.8万人;儿童会121次,参加人数7682人;讲演会675次,参加人数27612人;放映幻灯36次,观众127030人;对儿童疾病的防治起了主导作用。1953年全市托儿所级组织已发展到200处,但有的托儿所卫生条件很差,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市妇幼保健院协同山东省卫生厅妇幼卫生工作队,深入各工厂托儿所调查研究妇幼保健状况,推动防病工作,实行医院分片包干的办法,举办保育人员卫生知识学习班,指导儿童保健实验中心,进行儿童保健工作试点。市妇幼保健院有1953年与市民医院合并后,即设立婴幼儿保健科(婴幼儿保健门诊),对集体和散居儿童进行保健查体,1周岁以下每月查体一次,3周岁以下每3个月查体一次,5周岁以下半年一次。另外还组织婴幼儿保健会,吸收42天到5岁儿童参加,对家长和儿童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宣传辅导育儿知识和防病知识,每2个月一次,会中还予以查体,发现营养不良、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肿大、沙眼等随时给予治疗,对保育员定期作梅毒检查(康氏反应)。1956年全市开展整顿地段医疗保健责任制,在原有负责地段基础上适当调整,各医院与所承担的托儿所、幼儿园共同修订计划,重点是清洁卫生制度、膳食营养、科学育儿知识等。
  1958年对儿童保健工作实行划区包干,开展全市性儿童健康检查,对7岁以下儿童新法接生情况、卫生状况、居住条件、健康状况全面登记建卡。通过调查发现儿童死亡原因有麻疹、肺炎、脑炎、腹泻、早产等。婴儿喂养方法大部分不合理,6个月以下添加副食品的仅占57.3%。
  1960~1965年,在服务于工农业生产防病灭病的同时,扶助农村兴办托幼组织,改善托儿卫生,防治小儿营养不良,发放代用营养食品。据抽样调查,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占25.31%。“文化大革命”期间,儿童保健工作受到很大干扰和破坏,工作基本停顿。
  1978年以后,儿童保健逐步恢复和发展,儿童保健机构也逐步恢复和健全,结合围产医学的开展,加强了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保健,逐步开展系统保健和系统管理,健全地段保健责任制,加强儿童“四病”(肺炎、腹泻、佝偻病、营养性贫血)防治,对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使用儿童保健手册,健全托幼机构的卫生保洁制度,有计划的进行保教人员培训,提高其素质,发展示范性托儿所和幼儿园,认真总结对散居儿童保健管理经验,使儿童保健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作者: 2007-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