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青岛卫生志

第二节普及新法接生

来源: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摘要:建国前,青岛市的助产士须经青岛市社会局登记注册发有执照者,方准按规则从事助产、接生等项事宜。1933年发给部证的助产士8人,1934年2人,1935年6人。1935年在青岛市登记助产士3人。市区虽有公私医院妇产科和助产士,多数产妇还是由旧式产婆接生。...

点击显示 收起


  建国前,青岛市的助产士须经青岛市社会局登记注册发有执照者,方准按规则从事助产、接生等项事宜。1933年发给部证的助产士8人,1934年2人,1935年6人。1935年在青岛市登记助产士3人。市区虽有公私医院妇产科和助产士,多数产妇还是由旧式产婆接生。尤其是在乡村,由于旧式接生造成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的产妇和儿童不计其数。1931年后,青岛市由社会局派助产士到乡镇接生,同时对乡村旧式产婆进行技术培训。自1931年8月至1934年共培训产婆74名,每期培训班时间为40天,培训内容为清洁消毒法、接生法、脐带扎切法、初生儿假死苏醒法和产妇产褥热看护法。对合格者分别发给证书,回各乡开展助产业务。
  1939年6月22日,日伪青岛市卫生局执行伪华北政务委员会颁布的《管理接生婆规则》,要求接生婆必须“年龄在25岁以上,50岁以下,身体机能及精神状态健全,且无传染病或恶性疾病者,始得领取执照”,还必须“经过临时助产讲习训练2个月授课,期满考核成绩优者”始得从事接生。1946年11月,青岛市政府建立妇婴保健院后,提倡科学接生和住院分娩。1947年7月28日,青岛市助产士协会成立,全市会员66人,多数是自行开业的助产士。
  建国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普及新法接生,青岛市卫生局把改造旧产婆,推广新法接生,减少婴儿死亡率,预防产褥热作为妇幼保健的中心任务。1950年首先在崂山郊区建立第一个妇幼保健站,并成立青岛市助产士联合会,逐步建立健全市区保健机构,组织各医疗单位,结合1951年省妇幼卫生展览会的展出,广泛深入地宣传妇幼卫生常识和新法接生的好处;并组织市妇幼保健院各医院妇产科和助产士联合会等单位大力开展新法接生工作。
  1950年1~6月,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市妇婴保健院助产士联合会筹备处半费接生1300余人。全市接生站发展到6处。1951年,发展到15处。1953年市内5区和崂山效区公私立保健机构发展到21处,妇产科病床258张,联合保健站病床29张,市纺织工业局产院2处。该年全市妇科医师34名,助产士176名。烈、军、工属及贫苦市民享受免费接生,市区全年新法接生25925人,占全市出生人口数的29.63%。在普及新法接生的同时,1954年青岛市在重点医院产科试行苏联无痛分娩法,召集妊娠8个月后的孕妇到医院接受无痛分娩教育,到临产前共进行3次教育,由于时间长,组织宣传占用人力过多,少数病人效果不明显。
  1956年由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全市群众性的妇幼保健站和接生站发展到62处,产妇大部分入院分娩。1959年上半年统计,全市共有妇幼保健机构257处(其中市妇幼保健院1处,设有妇产科的医院21处),共有妇产科病床1016张,全市妇产科医生42名,助产士225名,接生员3204名,市区新法接生率达80%以上。
  崂山效区1950年新生儿9226名,新法接生仅有55例,占出生率的0.57%,新生接生率相当低。为普及新法接生,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动员市区开业的优秀助产士到崂山建立妇幼保健站。助产士联合会的刘桂英率先到崂山效区李村镇组建妇幼保健站,培训接生员,开展宣传教育和新法接生工作。1951年3月,在市效流亭镇举办两期助产员训练班,共有59名学员(其中7名是旧产婆)。学员结业时,每人发给3个脐带包,以开展新法接生。同年11月,市卫生局又在李村镇举办第三期助产士训练班,学员17名(其中7名旧产婆)。1952~1953年,在市区先后举办6期助产员学习班(有少数乡镇派人参加)。为使乡村都有助产员,于1954年至1955年又在李村开办2期补课训练班,无新法接生员的空白都参加。从1951年到1955年,市卫生局在崂山郊区共办新法接生员训练班11期,培训接生员438名,改造旧产婆157名(占接生员总数的38.5%)。崂山效区8个行政区78外乡,426个自然村(划为321个行政村),共有接生员463名,除海中的大小官岛外,村村都有新法接生员,新法接生率达88.7%,并开展产前检查,产后访视。1955年,产妇10344人,产前检查16782人次,平均每人1.6次;产后访视25709次,平均每人2.5次。
  自1958年农村实现人同公社公后,接生站都相应地扩大了房舍,使接生站的卫生、消毒条件大为改善。尤其是公社卫生院相继建立后,崂山郊区形成区人同医院、公社卫生院接产室、大队卫生室的三级接生网络。广大农村妇女改变在家旧式分娩的习惯,而入公社卫生院或接产室分娩,新法接生率达93.4%。但个别地区发展缓慢,如即墨县西边的5个公社,新法接生率只占2%。
  1960~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这两段时期,新法接生工作受到很大干扰和破坏,农村许多接生站解散,多数产妇只得在家中分娩,只有部分基础好的乡村重视新法接生工作。
  1974年,国家卫生部重新发出《关于认真搞好新法接生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培训。青岛市把新法接生与培训合作医疗的女赤脚医生结合在一起,把新法接生列入女赤脚医生的必修必考课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法接生工作又普遍开展起来。即墨县于1978年发出了(78)36号文件,要求在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普及新法接生,全县培训能担负新法接生的女赤脚医生672人、接生员345人。1985年,市区新法接生率为100%,农村平均99%以上。

作者: 2007-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