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青岛卫生志

第一节中医队伍

来源: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摘要: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有的中医受聘药铺坐堂或受雇商号,也有自设诊室,诊脉开方,设摊问病,为国人治病。1912年前,在胶澳德占区登记的中医私人开业者公仅1名。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坐堂中医较多,在黄岛路卫生药房,汶上路云集里、胶州路胶济大药房均有内科、外科、眼科和治疗麻风病的坐堂中医。当时中医铺在市区内共90......

点击显示 收起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有的中医受聘药铺坐堂或受雇商号,也有自设诊室,诊脉开方,设摊问病,为国人治病。1912年前,在胶澳德占区登记的中医私人开业者公仅1名。1914年后,开始有针灸按摩诊所开业。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坐堂中医较多,在黄岛路卫生药房,汶上路云集里、胶州路胶济大药房均有内科、外科、眼科和治疗麻风病的坐堂中医。当时中医铺在市区内共90家,在市外四方6家、沧口9家、李村5家。多数药铺聘请中医坐堂或医药兼施。1929年筹备青岛中医业公会时,有100多名中医。1930年青岛市有照开业中医141人,1934年底增加到321人(其中2名女中医)。1935年中医为363人。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歧视国医限制中医,中医只能称“士”,不准称“师”,中医界举步维艰,流动性大,至年底仅有229人。1940年开业中医有236人。1942年居青德国侨民及社会捐款,由日伪社会局组织“青岛社会局贫民免费中医诊疗处”,设在四方路三江会馆,是年6月开诊,下设8个分诊所免费诊查,只收中药成本费。开业中医已平仅是拜师学徒、得师传口授者,有的中医进入函授院校深造,外地中医院等各级毕业生也来青岛谋生1946年已有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等各级中医院校中医35人。青岛解放前夕,全省各地中医聚集青岛,市区中医达648人,名医荟萃,学派林立,其中以推崇张仲景者较多,清代名医黄元御和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影响也颇深。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市区有私人开业中医诊所620人,有中医621人(其中工矿保健站1人)。1953年全市591名中医均为私人开业。同年,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全市组成中医联合诊所6处。1954年市公费医疗疹部成立,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聘请5名中医组成中医科。1954年12月,青岛市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召开,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其后各大医院相继聘请中医会诊、授课并开设中医门诊。在此期间,青岛知名中医刘季三、史道生等8人先后被吸收入公立医院。1955年7月,青岛市立医院成立,各科负责人都由中医担任,名国医刘季三任院长。同年市区中医联合诊所9处,1957年增至11处。1961年全市有中医467名,其中394名被选用到各级医院、疗养院、卫生所或工矿保健站工作。1962年市卫生局对全市中医的学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进行考核登记,经山东省卫生厅批准,确定其中45人为名老中医,并为之配备助手和安排学徒,使其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得以流传。1965年后,由于中医培养工作跟不上,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部分中医被遗返回农村,市区中医人数逐年减少。1966年有中医308人,1968年减至272人。1976年底市区中医队伍回升增至423人。
  1979年青岛市人事局、卫生局、劳动局根据山东省人事局、卫生局、劳动局指示成立了选拔中医(药)人才领导小组和学术鉴定委员会,从集体所有制和城乡散在的中医人员中选拔人才,以考试选拔出89名中医(其中5名为名老中医),分配到各医疗单位的教学单位,充实中医队伍。至1986年全市中医1319人(市区709人)。1984~1985年各区、县先后办起了5所中医院。青岛市中医院于1984年成立了院属中医研究所,卫生部于同年确定青岛为全国中医现代化研究基地之一。

作者: 2007-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