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夏月伏阴在内,此本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正理,顾丹溪特为此论而反乖其义,因以致疑于人。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凉看,其误甚矣。若于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若以阴冷二字为误,而夏月禁用温热,此则余所不服也。...

点击显示 收起

夏月伏阴在内, 此本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正理, 顾丹溪特为此论而反乖其义, 因以致疑于人。其谓何也? 观其所论曰: 人与天地同一橐钥, 子月一阳生, 阳初动也; 寅月三阳生, 阳初出于地也, 此气之升也。巳月六阳生, 阳尽出于上矣, 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 气于此时, 浮于肌表, 散于皮毛, 腹中虚矣。 世言夏月伏阴在内, 此阴字有虚之义, 若作阴凉看, 其误甚矣。且其时阳浮地上, 燔灼焚燎, 流金烁石, 何阴冷之有? 若于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 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 此丹溪之言虚, 是固然矣。若以阴冷二字为误, 而夏月禁用温热, 此则余所不服也。何以见之? 夫天地之道, 惟此阴阳, 阴阳之变, 惟此消长, 故一来则一往, 一升则一降, 而造化之机, 正互藏为用者也。经曰: 阴主寒, 阳主热。又曰: 气实者热也, 气虚者寒也。此本阴阳之常性也。 今既云夏月之阳尽浮于外, 则阴伏于内矣, 阴盛则阳衰也, 非寒而何? 阳浮于外, 则气虚于中矣, 气虚即阳虚也, 非寒而何? 此固不易之理也。然而尤有显然者, 则在井泉之水, 当三冬之寒冽, 而井泉则温, 盛夏之炎蒸, 而泉源则冷, 此非外寒内热, 外热内寒之明验乎? 此又岁岁皆然, 主气之常候也。至若主气之外, 又有客气, 而天以五周, 地以六备, 寒暄递迁, 气更应异, 如伏明之纪, 寒清数举; 卑监之纪, 风寒并兴; 坚成之纪, 阳气随阴治化; 流衍之纪, 寒司物化, 天地严凝; 太阳司天, 寒气下临, 寒清时举; 太阴司天, 地乃藏阴, 大寒且至等义, 是无论冬夏, 皆有非时之气以动为民病者也, 又岂因夏月之火令, 遂可谓之无寒而禁用温热乎? 且伏阴之义, 本以阴阳对待, 寒热为言, 若但以阴字为虚, 则夏月伏阴, 宜多虚证, 冬月伏阳, 即无虚矣, 岂其然乎? 又若夏月宜禁温热, 则冬月宜禁寒凉, 无待言也。今见四时之病, 盛夏每多吐泻, 深冬偏见疮疹, 诸如此类, 岂非冬多内热, 夏多中寒乎? 总之, 夏有热证, 亦有寒证, 冬有实证, 亦有虚证, 虽从时从证, 贵乎因病制宜, 然夏月伏阴之义, 此实天人之同气, 疾病之玄机, 有必不可不察而忽之者也。今若丹溪之论, 则于理反悖, 而何切于用? 即无此论, 亦何不可? 近见徐东皋亦述丹溪之说云: 夏月无寒, 世人不察, 而用温热, 为世通弊。若谓夏月伏阴, 宜服温热, 则冬月伏阳, 宜服寒凉, 然则孟子冬日饮汤, 夏日饮水, 亦不足信欤? 噫, 此公都子之言也, 不过借喻内外, 原非用析阴阳, 而徐氏曲引为证, 独不思经文<易>义, 傥相背乎? <内经>曰: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曰: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曰: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曰: 相火之下, 水气承之;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曰: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又如<周易>之两仪, 有阴必有阳也。两仪而四象,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也。 在泰之义, 则曰内阳而外阴, 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在否之义, 则曰内阴而外阳, 小人道长, 君子道消也。由此观之, 则丹溪之论, 东皋之引证, 皆吾之所不信也, 故复为此续论。
作者: 佚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