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六经证七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太阳经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身体痛,无汗,脉浮紧。以太阳经脉由脊背连风府,故为此证,此三阳之表也。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为此证,此三阳之里也。肋,终于耳,故为此证。...

点击显示 收起

太阳经病, 头项痛, 腰脊强, 发热恶寒, 身体痛, 无汗, 脉浮紧。 以太阳经脉由脊背连风府, 故为此证, 此三阳之表也。

阳明经病, 为身热, 目疼, 鼻干, 不眠, 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 故为此证, 此三阳之里也。

少阳经病, 为胸痛, 耳聋, 寒热, 呕而口苦, 咽干目眩, 脉弦而数。 以少阳之脉循?肋, 终于耳, 故为此证。 此二阳三阴之间也。由此渐入三阴, 故为半表半里之经。

太阴经病, 为腹满而吐, 食不下, 嗌干, 手足自温, 或自利腹痛不渴, 脉沉而细。 以太阴之脉布胃中, 络于嗌, 故为此证。

少阴经病, 为舌干口燥, 或自利而渴, 或欲吐不吐, 或引衣蜷卧, 心烦, 但欲寐, 其脉沉。 以少阴之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 故为此证。

厥阴经病, 为烦满囊缩, 或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消渴, 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蚘, 下之利不止, 脉沉而弦。 以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为此证。

成无己曰: 热邪自太阳传至太阴, 则腹满而嗌干, 未成渴也。 传至少阴, 则口燥舌干而渴, 未成消也。 传至厥阴而成消渴者, 热甚能消水故也。 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者, 谓之消渴。 肝居下部, 而邪居之, 则木火相犯, 所以邪上撞心。 木邪乘土, 则脾气受伤, 所以饥不欲食, 食即吐蚘。 脾土既伤, 而复下之, 则脾气愈虚, 所以痢不止。

正阳明腑病者, 由表而传里, 由经而入腑也。 邪气既深, 故为潮热自汗, 谵语发渴, 不恶寒, 反恶热, 揭去衣被, 扬手掷足, 或发斑黄狂乱, 五六日不大便, 脉滑而实。 此实热已传于内, 乃可下之。 若其脉弱无神, 或内无痞满实坚等证, 又不可妄行攻下。

仲景曰: 尺寸俱浮者, 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 尺寸俱长者, 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 尺寸俱弦者, 少阳受病也, 当三四日发。 此三阳皆受病, 未入于腑者, 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 太阴受病也, 当四五日发。 尺寸俱沉者, 少阴受病也, 当五六日发。 尺寸俱微缓者, 厥阴受病也, 当六七日发。 此三阴俱受病, 已入于腑者, 可下而已。

成无己注曰: 三阳受邪, 为病在表, 法当汗解, 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 入腑则宜下, 故云未入于腑者, 可汗而已。 三阴受邪, 为病在里, 于法当下, 然三阴亦有在经者, 在经则宜汗, 故云已入于腑者, 可下而已。

太阳证似少阴者, 以其发热恶寒, 而脉反沉也。 少阴证似太阳者, 以其恶寒脉沉, 而反发热也。 仲景曰: 太阳病, 发热头痛, 脉反沉, 身体疼痛, 若不瘥者, 当救其里, 宜四逆汤。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按此二证, 谓病在太阳, 其脉当浮, 而反沉者, 因正气衰弱, 里虚而然, 故当用四逆汤, 此里虚不得不救也。 病在少阴, 证当无热, 而反热者, 因寒邪在表, 犹未传里, 故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表邪不得不散也。 此二证者, 均属脉沉发热, 但其有头疼, 故为太阳病, 无头疼, 故为少阴病。 第在少阴而反发热者, 以表邪浮浅, 可以汗解, 其反犹轻; 在太阳而反脉沉者, 以正气衰微, 难施汗下, 其反为重。 由此观之, 可见阳经有当温里者, 故以生附配干姜, 补中自有散意; 阴经有当发表者, 故以熟附配麻黄, 发中亦有补焉。 此仲景求本之治, 其它从可知矣。

 

作者: 佚名 2008-5-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