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温补法共二条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凡治伤寒,瘟疫宜温补者,为其寒邪凝滞,阳不胜阴,非温不能行,非温不能复也。寒气在脏者,以阳气虚也,或宜温补,或止温中。伤寒发热,而命门阳虚,或恶寒,或身痛,或呕,或痢,脉弱气虚,而表不能解者,必用大温中饮,或理阴煎。若伤寒身热,心肺有寒,或呕哕而欬,或腹满而喘,止有寒邪而无虚者,宜小青龙汤。...

点击显示 收起

凡治伤寒, 瘟疫宜温补者, 为其寒邪凝滞, 阳不胜阴, 非温不能行, 非温不能复也。 如寒气在经者, 以邪在表也, 宜用温散, 法具如前; 寒气在脏者, 以阳气虚也, 或宜温补, 或止温中。 然用温之法, 但察其外虽热而内无热者, 便是假热, 宜温不宜凉也; 病虽热而元气虚者, 亦是假热, 宜温不宜凉也。 真热者, 谁不得而知之, 惟假热为难辨耳。 病假热者, 非用甘温, 热必不退, 矧真寒者, 又在不言可知。 大都实证多真热, 虚证多假热, 故治实者多宜用凉, 治虚者多宜用温。 真假不识, 误人不浅矣。 又真寒假热之辨, 则实亦有寒, 实亦有热, 虚亦有寒, 虚亦有热, 若谓实者皆热, 虚者皆寒, 则凿而谬矣。 但实而寒者, 只宜温散, 不必滋补, 虚而热者, 只宜调补, 最畏寒凉。 盖寒凉无生意, 而善败元气。 若以寒凉治虚证, 则热未必退, 且暂用则或可, 久则无不败脾而危者。 既已病热, 又不宜寒, 则总云假热, 本非过也。

伤寒发热, 而命门阳虚, 或恶寒, 或身痛, 或呕, 或痢, 脉弱气虚, 而表不能解者, 必用大温中饮, 或理阴煎。 若伤寒身热, 心肺有寒, 或呕哕而欬, 或腹满而喘, 止有寒邪而无虚者, 宜小青龙汤。 若阴证伤寒, 自利脉沉, 身痛发热, 腹痛厥逆, 但有寒邪而元气无虚者, 当用温药, 宜四逆汤。 若寒在太阴, 腹痛吐痢, 或胀满厥逆, 脾胃虚寒, 而邪有不解者, 宜温胃饮, 或理中汤。 若伤寒一二日, 邪在太阳, 或在少阴, 背恶寒而表不解者, 宜附子理阴煎。 在仲景则用附子汤。 若风寒在表, 阴寒在里, 外为身热, 而内则泻痢不能止, 或见呕恶, 或腹因痢痛者, 此其中气下泄, 则外邪益陷, 必不能解, 宜速用胃关煎, 或大温中饮。 凡患伤寒, 有阴阳大虚, 元气将败, 而邪不能解者, 非六味回阳饮不可。 然但有大虚大寒之意, 即当用此, 若待其败, 恐无及矣。 凡阴盛隔阳, 内真寒而外假热者, 其证必头红面赤, 或干渴舌焦, 或口疮喉痛, 或烦喘狂躁, 或身热如火, 或见虚斑而蚊迹遍身, 或发阴黄而溺如金汁。 虽其外有此证, 而脉则微弱不鼓, 且或为呕恶, 或为泄泻, 或背腹畏寒, 或气短似喘, 或昏睡无知, 或惊惶惧怯, 或虽热不渴, 或言虽谵妄而气促声微, 或身虽躁狂而举动无力, 禁之则止, 是皆内虚外实, 真寒假热之证。 须用理阴煎, 或六味回阳饮, 大温中饮, 八味地黄汤之类, 大剂与之, 庶可保全。 若虚火上浮, 喉痛热躁, 不能热饮者, 用井水浸药冷与饮之, 此用假寒之味, 以解上焦之假热, 真热之性, 以救下焦之真寒, 回阳起死, 真神妙之法也。 其有血气本虚, 用补相便, 然温补既多, 而病日昏愦, 且见烦热难愈者, 此其阳邪独亢, 阴气不至, 而虚中有热也, 但改滋阴, 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芩, 麦冬, 或一柴胡饮加知母之类。 此十补一清之法, 一剂即效, 其妙如神。 医中圆活, 最宜知此。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