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死生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久长。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

点击显示 收起

经义
寿夭一
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天师曰: 余闻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势异耶? 人将失之耶? 岐伯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憺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 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年篇帝曰: 愿闻人之始生, 何气筑为基, 何立而为楯, 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岐伯曰: 以母为基, 以父为楯, 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也。 帝曰: 人之寿夭各不同, 或卒死, 或病久, 愿闻其道。 岐伯曰: 五脏坚固, 血脉和调, 肌肉解利, 皮肤致密, 营卫之行, 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 气以度行, 六腑化谷, 津液布扬, 各如其常, 故能久长。 帝曰: 人之寿百岁而死, 何以致之? 岐伯曰: 使道隧以长, 基墙高以方, 通调营卫, 三部三里起, 骨高肉满, 百岁乃得终。 帝曰: 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岐伯曰: 其五脏皆不坚, 使道不长, 空外以张, 喘息暴疾, 又卑基墙, 薄脉少血, 其肉不石, 数中风寒, 血气虚, 脉不通, 真邪相攻, 乱而相引, 故中寿而尽也。

五阅五使篇曰: 脉出于气口, 色见于明堂。 详面病门。

五色篇曰: 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 去之十步皆见于外, 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详面病门。

寿夭刚柔篇曰: 形与气相任则寿, 不相任则夭。 皮与肉相果则寿, 不相果则夭。 血气经络胜形则寿, 不胜形则夭。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 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 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 气衰则危矣。 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 骨小则夭矣。 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 肉坚则寿矣; 形充而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肉脆则夭矣。 墙基卑, 高不及其地者, 不满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 不满二十而死。 平人而气胜形者寿; 病而形肉脱, 气胜形者死, 形胜气者危矣。

五常政大论曰: 阴精所奉其人寿, 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 一州之气, 生化寿夭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曰: 高下之理, 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 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帝曰: 其有寿夭乎? 曰: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 地之小大异也, 小者小异, 大者大异。 故治病者, 必明天道地理, 阴阳更胜, 气之先后, 人之寿夭, 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神气死证二
五常政大论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机, 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 命曰气立, 气止则化绝。

移精变气论帝曰: 余欲临病人, 观死生, 决嫌疑, 欲知其要, 如日月光, 可得闻乎? 岐伯曰: 色脉者, 上帝之所贵也, 先师之所传也。 色以应日, 脉以应月, 常求其要, 则其要也。 治之要极, 无失色脉, 用之不惑, 治之大则。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帝曰: 善。

邪客篇曰: 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 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

营卫生会篇曰: 营卫者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 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疏五过论曰: 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 身必败亡。

汤液醪醴论帝曰: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 神不使也。 帝曰: 何谓神不使? 曰: 针石, 道也。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 营卫不可复收。 何者? 嗜欲无穷, 而忧患不止, 精神弛坏, 营涩卫除,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病成名曰逆, 则针石不能治, 良药不能及也。

逆调论曰: 人生与志不相有, 曰死。

阴阳死证三
四气调神论曰: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道者, 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 是谓内格。

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胜则身热, 腠理闭, 喘粗为之俛仰, 汗不出, 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 汗出身常清, 数慓而寒, 寒则厥, 厥则腹满死, 能夏不能冬。

寿夭刚柔篇曰: 阴阳俱动, 乍有形, 乍无形, 加以烦心, 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 其形不久。

阴阳别论曰: 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

通天篇曰: 太阳之人, 多阳而少阴, 必谨调之, 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 阴阳皆脱者, 暴死不知人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曰: 火形之人, 似于赤帝, 好颜急心, 不寿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 水形之人, 似于黑帝, 善欺绐人, 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

至真要大论帝曰: 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 厥阴之复, 甚则入脾。 冲阳绝, 死不治。 少阴之复, 甚则入肺, 欬而鼻渊。 天府绝, 死不治。 太阴之复, 甚则入肾, 窍泻无度。 太溪绝, 死不治。 少阳之复, 甚则入肺, 欬而血泄。 尺泽绝, 死不治。 阳明之复, 甚则入肝, 惊骇筋挛。 太冲绝, 死不治。 太阳之复, 甚则入心, 善忘善悲。 神门绝, 死不治。 阳明司天, 清复内余, 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乘年之虚, 则邪甚也。 失时之和, 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 亦邪甚也。 重感于邪, 则病危矣。 至而和则平, 至而甚则病, 至而反者病, 至而不至者病, 未至而至者病, 阴阳易者危。 反者死。

五运行大论曰: 从其气则和, 违其气则病, 不当其位者病, 迭移其位者病, 失守其位者危, 尺寸反者死, 阴阳交者死。 先立其年, 以知其气, 左右应见, 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脉色死证四
平人气象论曰: 人一呼, 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无胃曰死。 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上二条详四卷脉神章。 死心脉来, 前曲后居, 如操带钩, 曰心死。 死肺脉来, 如物之浮, 如风吹毛, 曰肺死。 死肝脉来, 急益劲, 如新张弓弦, 曰肝死。 死脾脉来, 锐坚如鸟之喙, 如鸟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曰脾死。 死肾脉来, 发如夺索, 辟辟如弹石, 曰肾死。

三部九候论曰: 五脏已败, 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 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 与众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目内陷者死。 脱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真脏脉见者胜死。 足太阳气绝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九候之脉, 皆沉细悬绝者为阴, 主冬, 故以夜半死。 躁盛喘数者为阳, 主夏, 故以日中死。 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 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 若有七诊之病, 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必发哕噫。 脉不往来者死。 皮肤著者死。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 戴眼者太阳已绝, 此决死生之要, 不可不察也。

方盛衰论曰: 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 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 形气不足生。

玉机真藏论曰: 形气相失, 谓之难治; 色夭不泽, 谓之难已; 脉实以坚, 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 为不可治。 所谓逆四时者, 春得肺脉, 夏得肾脉, 秋得心脉, 冬得脾脉, 其至皆悬绝沉涩者, 命曰逆四时。

大奇论曰: 胃脉沉鼓涩, 胃外鼓大, 心脉小坚急, 皆鬲偏枯, 男子发左, 女子发右, 不瘖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 其从者瘖, 三岁起, 年不满二十者, 三岁死。 脉至而搏, 血?身热者死。 脉至浮合, 浮合如数, 一息十至以上, 是经气予不足也。 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 是心精之予夺也, 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 昃肝气予虚也, 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 省客者脉塞而鼓, 是肾气予不足也, 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 是胃精予不足也, 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 是胆气予不足也, 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 是胞精予不足也, 病善言, 下霜而死; 不言, 可治。 脉至如交漆, 交漆者左右傍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 浮鼓肌中, 太阳气予不足也, 少气味, 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 按之不得, 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 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 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 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 偃刀者浮之小急, 按之坚大急, 五脏菀热, 寒热独并于肾也, 如此其人不得坐, 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 不直手者, 按之不可得也, 是大肠气予不足也, 枣叶生而死。 脉至如华者, 令人善恐, 不欲坐卧, 行立常听, 是小肠气予不足也, 季秋而死。

宣明五气篇曰: 五邪所见, 春得秋脉, 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 秋得夏脉, 冬得长夏脉, 名曰阴出之阳, 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 皆同命, 死不治。

玉版论要篇曰: 色夭面脱, 不治, 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 病温虚甚死。 女子右为逆, 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 右为从。 易, 重阳死, 重阴死。

通评虚实论曰: 气虚者肺虚也, 气逆者足寒也, 非其时则生, 当其时则死。 帝曰: 何谓重虚? 岐伯曰: 脉气上虚尺虚, 是谓重虚。 帝曰: 何以治之? 曰: 所谓气虚者, 言无常也。 尺虚者, 行步恇然。 脉虚者, 不象阴也。 如此者, 滑则生, 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 脉满而实何如? 曰: 实而滑则生, 实而逆则死。 帝曰: 脉实满, 手足寒, 头热, 何如? 曰: 春秋则生, 冬夏则死。 脉浮而涩, 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 其形尽满何如? 曰: 其形尽满者, 脉急大坚, 尺涩而不应也, 如是者, 从则生, 逆则死。 所谓从者, 手足温也。 所谓逆者, 手足寒也。

阴阳别论曰: 所谓阴者, 真脏也, 见则为败, 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 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 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 知死生之期。 三阴俱搏, 二十日夜半死。 二阴俱搏, 十三日夕时死。 一阴俱搏, 十日平旦死。 三阳俱搏且数, 三日死。 三阴三阳俱搏, 心腹满。 发尽不得隐曲, 五日死。 二阳俱搏, 其病温, 死不治, 不过十日死。 凡持真脉之脏脉者, 肝至悬绝急, 十八日死。 心至悬绝, 九日死。 肺至悬绝, 十二日死。 肾至悬绝, 七日死。 脾至悬绝, 四日死。

玉机真藏论曰: 真肝脉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责责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 五藏脉详脉神章真藏条。

终始篇曰: 脉口四盛, 且大且数者, 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 诸脉俱详关格门。

五脏生成篇曰: 凡相五色之奇脉, 面黄目青, 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者, 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 皆死也。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黄如枳实者死, 黑如炱者死, 赤如衃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 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者生, 此五色之见生也。

论疾诊尺篇曰: 诊寒热, 赤脉上下至瞳子, 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一岁半死, 见二脉二岁死, 见二脉半二岁半死, 见三脉三岁死。

病传死期五
玉机真藏论曰: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 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 病乃死。 此言气之逆行也, 故死。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 气舍于肾, 至肺而死。 脾受气于肺, 传之于肾, 气舍于心, 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 传之于肝, 气舍于脾, 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 传之于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 此所以言死生之旦暮也。 帝曰: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 法三月若六月, 若三日若六日, 传五脏而当死, 是顺传所胜之次也。 故曰: 别于阳者, 知病从来; 别于阴者, 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风者, 百病之长也。 肾传之心, 病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 当此之时, 可灸可药。 弗治, 满十日, 法当死。 肾因传之心, 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 发寒热, 病当三岁死。

标本病传论曰: 夫病传者, 心病先心痛, 一日而欬, 三日?支痛, 五日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 肺病喘欬, 三日而?支满痛, 一日身重体痛, 五日而胀,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 ?支满, 三日体重身痛, 五日而胀, 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 一日而胀, 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 三日背?筋痛小便闭,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背?筋痛小便闭, 三日腹胀, 三日两?支痛, 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 夏晏晡。 胃病胀满, 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背?筋痛小便闭, 五日身体重, 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后, 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 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 一日腹胀, 一日身体痛, 二日不已死, 冬鸡鸣, 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 如是者, 皆有死期, 不可刺。 间一脏止, 及至三四脏者, 乃可刺也。

病传论曰: 大气入脏, 腹痛下淫, 可以致死, 不可以致生。 帝曰: 大气入脏奈何?

岐伯曰: 病先发于心, 一日而之肺, 五日而之脾, 三日不已, 死, 冬夜半, 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 三日而之肝, 一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十日不已, 死, 冬日入, 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 二百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三日而之肾, 三日不已, 死, 冬日入, 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 一日而之胃, 二日而之肾, 三日而之膂膀胱, 十日不已, 死, 冬人定, 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 五日而之肾, 三日而之膂膀胱, 五日而上之心, 二日不已, 死, 冬夜半, 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 三日而之膂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 三日而之小肠, 三日不已, 死, 冬大晨, 夏晏晡。 病先发膀胱, 五日而之肾, 一日而之小肠, 一日而之心, 二日不已, 死, 冬鸡鸣, 夏下晡。

气厥论曰: 心移寒于肺, 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 死不治。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肾移热于脾, 传为虚, 肠澼死, 不可治。

阴阳别论曰: 死阴之属, 不过三日而死; 生阳之属, 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 肝之心谓之生阳, 心之肺谓之死阴, 肺之肾谓之重阴, 肾之肝谓之辟阴, 死不治。

#000000
岁时死证六
九宫八风篇曰: 太一移日, 天必应之以风雨, 以其日风雨则吉, 岁美民安少病矣。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 主生, 长养万物; 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 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弗能害, 此之谓也。 风从西北方来, 名曰折风, 其伤人也, 内舍于小肠, 外在于手太阳脉, 脉绝则溢, 脉闭则结不通, 善暴死。 三虚相搏, 则为暴病卒死。

岁露论帝曰: 其有卒然暴病暴死者何也? 少师曰: 三虚者, 其死暴疾也。 得三实者, 邪不能伤人也。 帝曰: 愿闻三虚。 曰: 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时之和, 因为贼风所伤, 是为三虚。 故论不知三虚, 工反为粗。 帝曰: 愿闻三实。 曰: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满, 得时之和, 虽有贼风邪气, 不能危之也。 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 命曰遇岁露焉。 因岁之和, 而少贼风者, 民少病而少死;

岁多贼风邪气, 寒温不和, 则民多病而死矣。 帝曰: 虚邪之风, 其所伤贵贱何如? 候之奈何? 曰: 正月朔日, 太一居天留之宫, 其日西北风, 不雨, 人多死矣。 正月朔日, 平旦北风, 春, 民多死。 正月朔日, 平旦北风行, 民病多者, 十有三也。 正月朔日, 日中北风, 夏, 民多死。 正月朔日, 夕时北风, 秋, 民多死。 终日北风, 大病死者十有六。 正月朔日, 风从南方来, 命曰旱乡, 从西方来, 命曰白骨, 将国有殃, 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 风从东方来, 发屋, 扬沙石, 国有大灾也。 正月朔日, 风从东南方来, 春有死亡。 正月朔日, 天和温不风, 籴贱, 民不病; 天寒而风, 籴贵, 民多病。 此所以候岁之风, 残伤人者也。 二月丑不风, 民多心腹病。 三月戍不温, 民多寒热。 四月已不暑, 民多瘅病。 十月申不寒, 民多暴死。 诸所谓风者, 皆发屋, 折树木, 扬砂石, 起毫毛, 发腠理者也。

本神篇曰: 心怵愓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脱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 不精则不正当人, 阴缩而挛筋, 两?骨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 察观病人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以伤, 针不可以治之也。

玉机真藏论曰: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 喘息不便, 其气动形, 期六月死, 真脏脉见, 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项, 期一月死, 真脏脉见, 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项, 身热脱肉破?, 真脏见, 十日之内死。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肩髓内消, 动作益衰, 真脏来见, 期一岁死, 见其真脏, 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 腹内痛, 心中不便, 肩项痛身热, 破?脱肉, 目眶陷, 真脏见, 目不见人, 立死; 其见人者, 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 五脏绝闭, 脉道不通, 气不往来, 譬于堕溺, 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 若人一呼五六至, 其形肉不脱, 真脏虽不见, 犹死也。

三部九候论曰: 寒热病者, 以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 以日中死。 病风者, 以日夕死。 病水者, 以夜半死。

平人气象论曰: 肝见庚辛死。 心见壬癸死。 脾见甲乙死。 肺见丙丁死。 肾见戊己死。 是谓真脏见皆死。

气交变大论曰: 岁木太过, 风气流行, 脾土受邪, 上应岁星, 冲阳绝者死不治。 岁火太过, 炎暑流行, 肺金受邪, 上应荧惑星, 太渊绝者死不治。 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 肾水受邪上应镇星, 太溪绝者死不治。 岁金太过, 燥气流行, 肝木受邪, 上应太白星, 太冲绝者死不治。 岁水太过, 寒气流行, 邪害心火, 上应辰星, 神门绝者死不治。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 六位之气, 盈虚何如? 岐伯曰: 太少异也。 太者之至徐而常, 少者暴而亡。 木郁之发, 甚则耳鸣眩转, 目不识人, 善暴僵仆。 火郁之发, 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

六微旨大论曰: 天符为执法, 岁位为行令, 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 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 中执法者, 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 其病徐而持; 中贵人者, 其病暴而死。 帝曰: 位之易也何如? 曰: 君位臣则顺, 臣位君则逆, 逆则其病近, 其害速; 顺则其病远, 其害微。 所谓二火也。

本病论帝曰: 人气不足, 天气如虚, 人神失守, 神光不聚, 邪鬼外干, 致有夭亡, 可得闻乎? 岐伯曰: 人之五脏, 一脏不足, 又会天虚, 感邪之至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 又或遇少阴司天, 天数不及, 此即天气人气同虚也。 又遇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 因而三虚, 神明失守, 却遇火不及之岁, 有黑尸鬼犯之, 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又或遇太阴司天, 天数不及, 此即人虚而天虚也。 又遇饮食饱甚, 汗出于胃, 醉饱行房, 汗出于脾, 因而三虚, 脾神失守, 却遇土不及之年, 即有青尸鬼犯之, 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 强力入水即伤肾, 因而三虚, 肾神失守, 却遇木不及之年, 有黄尸鬼见, 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 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 又遇厥阴司天, 天数不及, 此谓天虚人虚也。 又遇疾走恐惧, 汗出于肝, 神位失守, 神光不聚, 又遇大不及之年, 有白尸鬼犯之, 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 天虚而人虚也, 神游失守其位, 即有五尸鬼干人, 令人暴亡也, 谓之曰尸厥。 此谓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诸经死证七
经脉篇曰: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 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 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 丙笃丁死, 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笃癸死, 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 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 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 人中满则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 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 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 肉软却故齿长而垢, 发无泽, 发无泽者骨先死, 戊笃己死, 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 故脉弗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 目运者为志先死, 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诊要经终论帝曰: 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 太阳之脉, 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 其色白, 绝汗乃出, 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 耳聋百节皆纵, 目瞏绝系, 绝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 乃死矣。 阳明终者, 口目动作, 善惊妄言, 色黄, 其上下经盛, 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 面黑齿长而垢, 腹胀闭, 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 腹胀闭不得息, 善噫善呕, 呕则逆, 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 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 中热嗌干, 善溺心烦, 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诸病死证八
脉要精微论曰: 五脏者, 中之守也。 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 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 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 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垂, 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附, 筋则惫矣。 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 失强则死。

玉版篇帝曰: 诸病皆有逆顺, 可得闻乎? 岐伯曰: 腹胀, 身热, 脉大, 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 四肢清, 泄, 其脉大, 是二逆也。 ?而不止, 脉大, 是三逆也。 欬且溲血脱形, 其脉小劲, 是四逆也。 欬, 脱形身热, 脉小以疾, 是五逆也。 如是者, 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 四末清, 脱形, 泄甚, 是一逆也。 腹胀便血, 其脉大, 时绝, 是二逆也。 欬溲血, 形肉脱, 脉搏, 是三逆也。 呕血, 胸满引背, 脉小而疾, 是四逆也。 欬呕腹胀, 且飧泄, 其脉绝, 是五逆也。 如是者, 不过一时而死矣。

五禁篇帝曰: 何谓五逆? 岐伯曰: 热病脉静, 汗已出, 脉躁盛, 是一逆也。 病泄, 脉洪大, 是二逆也。 着痹不移, ?肉破, 身热, 脉偏绝, 是三逆也。 淫而夺形, 身热, 色夭然白, 及后下血衃, 血衃笃重, 是四逆也。 寒热夺形, 脉坚搏, 是谓五逆也。

玉机真藏论曰: 五实死, 五虚死。 帝曰: 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此谓五实。 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 帝曰: 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 浆粥入胃, 注泄止, 则虚者活, 身汗得后利, 则实者活。 此其候也。

保命全角论曰: 夫盐之味咸者, 其气令器津泄; 弦绝者, 其音嘶败; 木敷者, 其叶发; 病深者, 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 是谓坏府, 毒药无治, 短针无取。

五色篇雷公曰: 人不病卒死, 何以知之? 帝曰: 大气入于脏腑者, 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 病小愈而卒死者, 何以知之? 帝曰: 赤色出两颧, 大如母指者, 病虽小愈, 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 大如母指者, 必不病而卒死。

奇病论帝曰: 有癃者, 一日数十溲, 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 颈膺如格, 人迎躁盛, 喘息气逆, 此有余也。 太阴脉细微如发者, 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 名为何病? 岐伯曰: 病在太阴, 其盛在胃, 颇在肺, 病名曰厥, 死不治, 此所谓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 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曰: 所谓五有余者, 五病之气有余也; 二不足者, 亦病气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余, 内得二不足, 此其身不表不里, 亦正死明矣。

阳明脉解篇曰: 阳明厥则喘而惋, 惋则恶人。 帝曰: 或喘而死者, 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 厥逆连脏则死, 连经则生。

厥论曰: 三阴俱逆, 不得前后, 使人手足寒, 三日死。 少阳厥逆, 机关不利, 腰不可以行, 项不可以顾, 发肠痈不可治, 惊者死。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 详厥逆门。

通评虚实论帝曰: 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 脉实大, 病久可治; 脉悬小坚, 病久不可治。 帝曰: 癫疾何如? 曰: 脉搏大滑, 久自已; 脉小坚急, 死不治。 帝曰: 癫疾之脉, 虚实何如? 曰虚则可治, 实则死。 帝曰: 肠澼便血何如? 曰: 身热则死, 寒则生。 肠澼下白沫何如? 曰: 脉沉则生, 脉浮则死。 帝曰: 肠澼下脓血何如? 曰: 脉悬绝则死, 滑大则生。

癫狂篇曰: 癫疾者, 癫发如狂者死不治。

厥病篇曰: 风痹淫泺, 病不可已者, 足如履冰, 时如入汤中, 股胫淫泺, 烦心头痛, 时呕时悗, 眩已汗出, 久则目眩, 悲以喜恐, 短气不乐, 不出三年死也。 真心痛, 手足清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真头痛, 头痛甚, 脑尽痛, 手足寒至节, 死不治。

痹论帝曰: 痹其时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不已者,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其入脏者死, 其留连筋骨间此疼久, 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伤寒死证九
俱详列伤寒瘟疫二门热病篇曰: 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 营卫不行, 五脏不通, 则死矣。

误治死证十
六元正纪大论曰: 大积大聚, 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过者死。

诊要经终篇曰: 凡刺胸腹者, 必避五脏。 中心者环死, 中脾者五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 中膈者皆为伤中, 其病虽愈, 不过一岁死。

刺禁论曰: 脏有要害, 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 膈肓之上, 中有父母, 七节之傍, 中有小心, 从之有福, 逆之有咎。 刺中心, 一日死, 其动为噫, 刺中肝, 五日死, 其动为语。 刺中肾, 六日死, 其动为嚏。 刺中肺, 三日死, 其动为欬。 刺中脾, 十日死, 其动为吞。 刺中胆, 一日半死, 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 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 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 入脑立死。 刺阴股中大脉, 血出不止死。 刺臂太阴脉, 出血多立死。

小针解曰: 取五脉者死, 言病在中, 气不足, 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取三阳之脉者, 唯言尽泻三阳之气, 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 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夺阳者狂, 正言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 脉口气内绝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 有留针以致阳气, 阳气至则内重竭, 重竭则死矣。 其死也无气以动, 故静。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 脉口气外绝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输, 有留针以致其阴气, 阴气至则阳气反入, 入则逆, 逆则死矣。 其死也阴气有余, 故躁。

玉版篇曰: 夫针之与五兵, 其孰小乎? 能杀生人, 不能起死者也。 帝曰: 愿卒闻之。 岐伯曰: 经隧者, 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迎而夺之而已矣。 帝曰: 上下有数乎? 曰: 迎之五里, 中道而止, 五至而已, 五往而藏之气尽矣, 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 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 帝曰: 愿卒闻之。 曰: 窥门而刺之者, 死于家中; 入门而刺之者, 死于堂上。

痈疽死证十一
痈疽篇, 玉版篇等义, 俱详列外科。

绝谷死证十二
平人绝谷篇帝曰: 愿闻人之不食, 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 故肠胃之中, 常留谷二斗, 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后, 后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留水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 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乳子死证十三
通评虚实论帝曰: 乳子而病热, 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 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 帝曰: 乳子中风热, 喘鸣肩息者, 脉何如? 岐伯曰: 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 缓则生, 急则死。

论疾诊尺篇曰: 婴儿病, 其头毛皆逆上者, 必死。

热病篇曰: 老人婴儿, 热而腹满者死。

述古十四
华元化曰: 不病而五行绝者死。 不病而性变者死。 不病而暴语妄者死。 不病而暴不语者死。 不病而喘息者死。 不病而强中者死。 不病而暴目盲者死。 不病而暴肿满者死。 不病而大便结者死。 不病而暴无脉者死。 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 此内外先尽故也。 逆者即死。 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