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

作渴三十三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李氏曰:人病疽多有愈后发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后患疽者,尤为难治,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或未发疽而先发渴者,服此不惟渴止,且疽亦不作,气血加壮,真神剂也。若误投以丹药,则祸在反掌,急用加减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汤以滋补之。又云:一贵人病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饮水数升,予以加减八味丸治之。...

点击显示 收起

李氏曰: 人病疽多有愈后发渴而不救者, 十有八九, 或先渴而后患疽者, 尤为难治, 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 若疽安而渴者, 服此丸则渴止; 疽安而未渴者, 预服此丸则永不生渴; 或未发疽而先发渴者, 服此不惟渴止, 且疽亦不作, 气血加壮, 真神剂也。 又曰: 痈疽已安之后, 或未安之际, 口舌燥黄如鸡内金者, 乃肾水枯竭, 心火上炎, 此证最恶。 古人云: 玉华池竭七庙亡。 若误投以丹药, 则祸在反掌, 急用加减八味丸, 桑枝煎, 五味子汤以滋补之。 又云: 一贵人病疽, 未安而渴作, 一日饮水数升, 予以加减八味丸治之。 诸医大笑云: 此能止渴, 我辈当不复业医。 皆用木瓜, 紫苏, 乌梅, 人参, 茯苓, 百药煎等剂, 服多而渴愈甚。 不得已用此药, 三日渴止, 久服遂不复渴, 饮食加倍, 健于少壮。 盖此药非出鄙见, 自为儿时闻先君言, 有人病渴用渴药, 累年不愈, 一名医使服此药, 降心火, 生肾水为最。 家藏此方, 亲用尝验, 患者当知所鉴。 详<外科精要>。

马益卿曰: 痈疽作渴, 乃气血两虚, 宜用参, 耆以补气, 当归, 地黄以养血。 或用黄耆六一汤, 或用忍冬丸。 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内, 加无灰酒, 微火煨一宿, 取出晒干, 少加甘草, 俱为末, 仍用余酒调糊为丸, 桐子大, 每服百余丸, 温酒下。 兼治五痔诸瘿气。

立斋曰: 尺脉大或无力而渴者, 宜滋阴降火。 上部脉沉实而渴者, 宜泻火。 上部脉洪数而渴者, 宜降火。 胃脉数而渴者, 宜清胃火。 气虚不能生津液而渴者, 宜补中气。 脉大无力或微弱而渴者, 宜补气血。 脓血大泄, 或疮口出血而渴者, 宜大补气血; 如不应, 急用独参汤。

薛氏<枢要>曰: 疮疡作渴, 若焮肿发热, 便利调和者, 上焦热也, 用竹叶石膏汤。 肿痛发热, 大便秘涩者, 内脏热也, 用四顺清凉饮。 焮肿痛甚者, 热毒蕴结也, 用仙方活命饮。 漫肿微痛者, 气血虚壅也,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 用竹叶黄耆汤。 若胃气虚弱不生津液者,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气受伤, 内无津液者, 用七味白朮散。 若肾水干涸作渴, 或口舌干燥者, 用加减八味丸。 或先口干作渴, 小便频数, 而后患疽, 或疽愈后作渴饮水, 或舌黄干硬, 小便数而疽生者, 尤其恶也。 苟能逆知其因, 预服加减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可免是患。 <心法>曰: 予治疮疡作渴, 不问肿溃, 但脉数发热而渴, 以竹叶黄耆汤治之。 脉不数, 不发热, 或脉数无力而渴, 或口干, 以补中益气汤。 若脉数而便秘, 以清凉饮。 若尺脉洪大, 按之无力而渴, 以加减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黄, 饮水不歇, 此丸尤效。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