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伤寒下) 144方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1治湿气病欲死方:苦参一两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尽饮之,当吐则除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2(张丈仲及附后云治热毒气垂死破棺千金汤)治热病五六日已上苦参汤方:苦参(三两)、黄芩(二两)、生地黄(八两)。右三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适寒温服一升,日再。中烦乱欲死,起死人拓汤方:芫花......

点击显示 收起

1 治湿气病欲死方: 苦参一两以酒二升煮, 取一升尽饮之, 当吐则除诸毒病, 服之覆取汗皆愈,
2 (张丈仲及附后云治热毒气垂死破棺千金汤) 治热病五六日已上苦参汤方: 苦参 (三两) 、黄芩 (二两) 、生地黄 (八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煎取二升, 适寒温服一升, 日再。
3 凝雪汤, 治时行毒病七八日, 热积聚?中烦乱欲死, 起死人拓汤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渍故布薄?上, 不过三薄, 热即除。 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
4 治伤寒中风五六日已上, 但?中烦干呕, 栝楼汤方: 栝楼实 (一枚) 、黄芩、甘草 (各三两) 、生姜 (四两) 、大枣 (十二枚) 、 柴胡 (半斤) 。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五升, 绞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日三。
5 治伤寒后呕哕反胃, 及干呕不下食, 芦根饮子方: 生芦根 (切青) 、竹筎 (各一升) 、粳米 (三合) 、生姜 (三两) 。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只, 取五升, 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 随便饮, 不差, 重作取差。
6 治伤寒后呕哕方: 通草 (三两) 、生芦根 (切一升) 、橘皮 (一两) 、粳米 (三合)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随便稍饮, 不差, 更作取差止。
7 治伤寒后虚赢少气呕吐方: 石膏 (一升) 、竹叶 (二把) 、麦门冬 (一升) 、人参 (二两) 、半夏 (一升)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内粳米一升, 米熟汤成。 饮一升, 日三服, 一方加生姜五两, 此方正是仲景竹叶汤方前卷汗后。 门中已有此方仍少甘草分两小别。
8 治毒热攻手足, 赤肿焮热疼痛欲脱方: 煮马屎若羊屎汁渍之, 日三度。
9 又方 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10 又方 浓煮虎杖根, 适寒温以渍手足, 令至踝上一尺止。
11 又方 取酒煮苦参以渍之。
12 又方 稻穣灰汁渍之。
13 又方 取常思草绞取汁以渍之, 一名苍耳。
14 漏芦连翘汤, 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瘫疽丹轸毒肿, 及眼赤痛生鄣?方: 漏芦、连翘、黄芩、麻黄、白敛、升麻、甘草 (各二两) 、枳实、大黄 (各三两) 。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相去五里久更服, 热盛者可加芒消二两。
15 治伤寒五六日斑出, 猪胆汤方: 猪胆、苦酒 (各三合) 、鸡子 (一枚) 。 右三味合煎三沸, 强人尽服之, 赢人须煎六七沸, 分为二服, 汗出即愈。
16 治人及六畜时气热病豌豆疮方: 浓煮黍穣汁洗之, 一茎是穄穣, 即不差疮若黑者, 捣蒜封之。
17 又方 煮芸台洗之。
18 治热病后发豌豆疮方: 黄连三两以水二升, 煮取八合, 顿服之。
19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枣, 水服之差。
20 又方 青木香二两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顿服之。
21 又方 若赤黑发如疥大一作痰火者, 煎羊脂摩傅之。
22 又方 小豆屑鸡子白和博。
23 又方 妇人月水帛拭之。
24 又方 小儿着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25 治疮出烦疼者, 木香汤方: 青木香 (二两) 、薰陆香、丁香、矾石 (各一两) 、麝香 (半两)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 分再服, 热毒盛者加犀角一两, 无角犀角以升麻代, 病轻者去矾石, 神验。
26 又方 疮上与芒消和猪胆涂, 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黄圭木上良, 此病小便涩有血者, 内坏疮皆黑, 厌不出脓者, 死不治也。
27 治内发疮盛方: 酢 (四合) 、大猪胆 (一具) 。 右二味合煎三沸, 服一合, 日五服之良验。
28 治豌豆疮初发觉欲作者方: 煮大黄五两服之愈。
29 治时行病发疮方: 取好蜜遍身摩疮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数数食之。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30 治伤寒鼻,肺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蛎 (一两半) 、石膏 (一两六铢)。 右二味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服如梧子大, 用治大病差后小劳便鼻。
31 治伤寒热病, 喉中痛闭塞不通方: 生乌扇 (一斤) 、切猪脂 (一斤) 。 右二味合煎, 药成去滓, 取如半鸡子薄绵里之, 内喉中, 稍稍咽之取差。
32 又方 升麻 (三两) 、通草 (四两) 、射干 (二两) 、芍药、羚羊角 (各三两) 、 生芦根 (切一升) 。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33 治热病口中苦下气, 除热喉中鸣煎方: 石膏 (半升) 、蜜 (一升)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 取二升, 乃内蜜复煎, 取如饧含如枣核, 尽复合之, 大?
34 治伤寒热病后口干喜唾咽痛方: 大枣 (二十枚) 、乌梅 (十枚) 。 右二味合捣, 蜜和含如杏核大, 咽其汁甚验。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 心下痞, 坚服泻心汤竟, 复以他药下之,
35 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而利益甚, 理中治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方: 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碎。
36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尿二升,分三服,若不止,当利小便,治伤寒后下利脓血方: 阿胶 (一两) 、黄蘗 (二两) 、黄连 (四两) 、栀子人(十四枚) 。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阿胶更煎令消分为三服。
37 (甲乙方无黄蘗有黄芩) 治赤白下脓, 小儿得之三日皆死, 此有?虫在下部方: 麝香、矾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黄。 右六味等分治合, 取桑条如箭簳长三寸, 以绵缠头二寸, 唾濡绵展取药着绵上, 内谷道中, 半日复易之, 日再神效。 治伤寒六七日, 其人大下后脉沈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 唾脓血?
38 泄利不止, 为难治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知毋、萎蕤 (一作昌蒲) 、黄芩 (各三两) 、升麻、芍药、当归、干姜、 石膏、茯苓、白术、桂心、甘草、麦门冬 (各二两) 。 右十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 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微取汗愈。
39 治温毒及伤寒, 内虚外热攻胃, 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 伏气腹痛诸热毒方: 栀子 (二十枚) 、豉 (一升) 、薤白 (一握)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内豉,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频服取差。
40 治病后虚肿方: 豉 (五升醇) 、酒 (一斗) 、煮 (三沸) , 及热顿服, 不耐酒者随性, 覆取汁。
41 治汗不止方: 地黄三斤切,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
42 又方 白术叶作饮饮之。
43 又方 白术方寸匕, 以饮服之。
44 治卒得汗不止方: 温酒服牛羊脂。
45 又方 服尿亦止。
46 治温盗汗及汗无时方: 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 煮一升顿服。
47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 服不差, 更合服, 不过三剂止。
48 又方 死人席缘灰煮汁, 洗身差。
49 止汗方: 杜仲、牡蛎 (等分) 。 右二味治下筛, 夜卧以水服五钱匕。
50 又方 麻黄根、牡蛎、雷丸 (各三两) 、干姜、甘草 (各一两) 、米粉 (二升) 。 右六味治下筛, 随汗处粉之。
51 牡蛎散, 治卧即盗汗, 风虚头痛方: 牡蛎、白术、防风 (各三两) 。 右三味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 日二, 止汗之验无出于此方, 一切泄汗服之, 三日皆愈, 神验。 劳复第二 (论二首食忌九录方二十一首) 。 论曰, 凡热病新差及大病之后, 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 必当大下利, 医所不能治也, 必至于死, 若食饼饵粢黍饴哺鲙灸枣栗诸果物脯脩, 及坚实难消之物, 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 必更结热, 适以药下之, 则胃气虚冷, 大利难禁, 不下之必死, 下之复危, 皆难救也, 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 不可不慎也。 病新差后, 但得食糜粥, 宁少食令饥, 慎勿饱, 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 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 不可食猪狗肉也, 新差后当静卧, 慎勿早起, 梳头洗面, 非但体劳, 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 凡此皆令人劳复, 故督邮顾子献得病已差未健, 诣华勇视脉曰, 虽差, 尚虚未得复, 阳气不足, 慎勿劳事, 余劳尚可, 女劳则死, 当吐舌数寸其妇闻其夫差, 从百余里来省之, 经宿交接, 中间三日发热口噤, 临死舌出数寸而死, 病新差未满百日, 气力未平复 而以房室者略无不死, 有士盖正者, 疾愈后六十日, 已能行射猎。 以房室则吐涎而死, 及热病房室名为阴阳易之病皆难治多死, 近者有一士大夫, 小得伤寒差以十余日, 能乘马行来, 自谓平复, 以房室。 即小腹急痛, 手足拘拳而死。 时病差后未满五日, 食一切肉面者, 病更发大困。 时病差后新起, 饮酒及韭菜, 病更复。 时病新差, 食生鱼鲊, 下利必不止。 时病新差, 食生菜, 令颜色终身不平复。 时病新汗解, 饮冷水者损心包, 令人虚不复。 时病新差, 食生枣及羊肉者, 必膈上作热蒸。 时病新差, 食犬羊等肉者, 作骨中蒸热。 时病新差, 食鱼肉与瓜生菜, 令人身热。 时疾新差, 食蒜鲙者, 病发必致大困。 黄龙汤治伤寒差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 (仲景名小柴胡汤) 柴胡 (一斤) 、 半夏 (半升) 、黄芩 (三两) 、人参、甘草 (各二两) 、生姜 (四两) 、 大枣 (十二枚)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去滓, 服五合, 日三, 不呕而渴者? 去半夏加栝蒌根四两。 补大病后不足虚劳方, (万病虚劳同用) 取七岁己下五岁己上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 煎取一升, 如人体温稍稍饮之, 不得过多, 十日服, 不绝为佳。
52 治伤寒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 栀子人 (三七枚) 、石膏 (五两) 、鼠屎 (尖头大者二十枚) 、香豉 (一升)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53 治病后劳复, 或因洗手足, 或梳头, 或食等劳复方: 取洗手足汁饮一合, 又取头中垢如枣核大吞一枚。
54 枳实栀子汤, 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方: 枳实 (三枚) 、栀子 (十四枚) 、豉 (一升绵里)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酢浆七升先煎, 减三升, 次内枳实栀子, 煮取二升。 次内豉煮五六沸, 去滓, 分再服, 覆取汗, 如有宿食者, 内大黄如博?子五六枚。
55 治病新差遇美饮食, 食过多食复者方: 取所食余烧作, 未饮调服二钱匕, 日三服。
56 治新差早起及食多劳复方: 豉 (五合) 、鼠屎 (二十一枚尖头者) 。 右二味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尽服之, 温卧令小汗愈, (崔氏加栀子七枚九良肘后有麻子人内一升加水一升亦可内枳实三枚?白一虎口) 治
57 重病新差, 早起劳及饮食多, 致复欲死方: 烧?甲末服方寸匕。
58 治食大饱不消, 劳复脉实者方: 豉 (一升) 、鼠屎 (二十一枚) 、栀子 (七枚) 、大黄 (三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微取汗, 应小鸭溏者止 ?
59 治劳复垂死方: 暖汤三合洗四五岁女子阴, 取汁内口中服即愈, 小男儿亦得。
60 治劳复起死人麦门冬汤, 气欲绝用有效方: 麦门冬 (一两) 、京枣 (二十枚) 、竹叶切 (一升) 、甘草 (二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粳米一升令熟, 去米内诸药, 煎取三升。 分三服, 不能服者绵滴汤口中。 治食劳力。 曲一升煮取汁服之。
61 又方 杏人五十枚以酢二升, 煎取一升, 服之取汁。
62 又方 烧人屎灰水服方寸匕。
63 欲令病人不复方: 烧头垢如梧子大服之。
64 治伤寒差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方: 生地黄 (五斤) 、白术 (一斤) 、好曲 (二斤) 。 右三味合捣相得,暴干下筛,酒服方寸匕, 日三,加至二匕。 论曰,妇人温病虽差,未苦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之病,其人身体重,热上冲,头重不能举, 眼中生眵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里急热上冲,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 气力转少, 着床不能动摇, 起止仰人, 或引岁月方死,医者张苗说有婢得病差后数十日, 有六人奸之皆死。
65 妇人得病易丈夫, 丈夫得病亦易妇人, 治之方: 取女人中?近隐处烧, 服方寸匕, 日三, 小便即利, 阴头微肿, 此为愈矣, 女人病可取男?, 一如此法。
66 治交接劳复, 阴?肿缩, 腹中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妇人衣裳以覆男子, 立愈。
67 令病人不复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 以酒若米饮汁服。
68 治男子新病起, 近房内复者方: 取女人月经赤帛烧, 服方寸匕, 亦治阴?肿缩入腹绞痛欲死。 治病后头乱不可理, 通头法。 生麻油二升, 将头发解开安铜沙罗中, 用油淹渍之细细将钗子领发。 斯须并自通。 百合第三 (论二首方七首) 。 论曰, 百合病者, 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 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 变成斯病, 其状恶寒而呕者, 病在上焦也, 二十三日当愈, 其状腹满微喘, 大便? 三四日一大便, 时复小溏者, 病在中焦也, 六十三日当愈, 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 三十三日当愈, 各随其证以治之, 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 复不能食, 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 如有寒其实无寒, 如有热其实无热, 常默默欲卧。 复不得眠, 至朝口苦, 小便赤涩, 欲行复不能行, 诸药不能治, 治之即剧吐利, 如有神灵所为也, 百合病, 身形如和, 其脉微数, 其候每溺时即头觉痛者, 六十日乃愈, 百合病, 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 四十日愈, 百合病, 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 二十日愈, 百合病证, 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 或已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 治之喜误也, 依证治之。 论曰, 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 则阴不得解也, 复发其汗为逆也。 见在于阳而攻其阴, 则阳不得解也, 复下之其病不愈, (要略云见于阴。 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解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
69 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 治百合病已经发汗之后更发者百合知毋汤方: 百合 (七枚擘) 、知毋 (三两) 。 右二味以泉水先洗渍百合一宿, 当沫出水中, 明旦去水取百合, 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 取一升汁置之, 复取知毋切, 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汁合和百合汁中, 复煮取一升半, 分再服不差更依法合服。
70 治百合病已经下之后更发者,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 (七枚擘) 、滑石 (三两) 、代赭 (一两) 。 右三味先以泉水渍百合一宿, 去汁, 乃以水二升煮百合, 取一升去滓, 又以水二升煮二物, 一升内百合汁如前法复煎, 取一升半分再服。
71 治百合病已经吐之后更发者,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 去汁, 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取鸡子黄一枚内汁中搅令调, 分再服。
72 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 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内生地黄汁二升。 复煎取一升半, 分再服大便当去恶沫为候也。
73 治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汁先洗病人身也洗身后食白汤饼, 勿与盐豉也, 泻不差可用栝楼根并牡蛎等分为散, 饮服方寸匕, 日三。
74 治百合病变而发热者方: 百合 (一两干之) 、滑石 (三两) 。 右二味治下筛, 饮服方寸匕, 日三, 当微利, 利者止, 勿复服热即除, 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涩脐下坚急。
75 治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 捣筛为散, 饮服方寸匕, 日三, 满消痛止。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病第四 (论一首方三首) 。 论曰, 狐惑之病, 其气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 起卧不安, 其毒在喉咽为惑病, 在阴且者为狐病, 狐惑之病并恶食饮, 不欲食, 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 毒食于上者则声喝也, 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 此由温毒气所为, 食于上者, 泻心汤主之, 食于下者苦参汤淹洗之, 食于肛外者熏之, 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鉼中炭火烧向肛熏之。 并服汤也。
76 治狐惑汤方: 黄连、薰草 (各四两) 。 右二味 〔口父〕咀, 白酢浆一斗渍之一宿, 煮取二升, 分为三服, 其人脉数无热? 嘿嘿但欲卧,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鸠眼,
77 得之七八日其四眦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 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 令生牙足, 乃复干之, 加当归三两为末, 浆水服方寸匕, 日三即愈。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 血散脉中, 伤脉尚可, 伤藏则剧, 并输益肿黄汁出 经合外烂, 肉腐为痈脓, 此为火疽, 医所伤也, 夫脉数者不可灸, 因火为邪, 即为烦因虚逐实, 血走脉中, 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 血难复也,
78 应在泻心, 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 腹中愊坚而呕吐肠鸣者方: 半夏 (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 (各三两) 、黄连 (一两) 、甘草 (三两) 、 大枣 (十二枚)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分服一升, 日三, (仲景名半夏泻心要略用甘草泻心。 ) 伤寒发黄第五 (论一首证五条方三十首灸图三首) 。 论曰, 黄有五种, 有黄污黄疽谷疽酒疽女劳疽, 黄汗者, 身体四肢微肿, ?满不? 汗出如黄蘗汁, 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 黄疽者。 一身面目悉黄如橘, 由暴得热以冷水洗之, 热因留胃中, 食生黄瓜熏上所致, 若成黑疽者多死, 谷疽者, 食毕头眩, 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 由失饥大食, 胃气冲熏所致酒疽者, 心中懊痛, 足胫满, 小便黄。 面发赤斑黄黑, 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女劳疽者, 身目皆黄, 发热恶寒, 小腹满? 小便难, 由大劳大热而交接, 竟入水所致, 但依后方治之。 黄汗之为病, 身体洪肿发热, 汗出不渴, 状如风水, 汗染衣色正黄如蘗汁, 其脉自沉, 从何得之, 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得之。
79 治黄汗, 黄耆芍药桂苦酒汤方: 黄耆 (五两) 、芍药 (三两) 、桂心 (三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 饮二升当心烦也, 至六七日稍 心烦者, 苦酒阻故也。 黄疸之病, 疸而渴者, 其病难治, 疸而不渴其病可治, 发于阴部, 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 其人振寒而微热。
80 诸病黄疸, 宜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 当以汗解, 宜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芍药 (各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 黄耆 (五两) 。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微火煎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汗 ? 饮稀热粥以助汤, 若不汗更服汤。
81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麻黄淳酒汤方: 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 煮取一升半, 尽服之, 温覆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 酒春月宜用水。
82 治黄疸方: 瓜蒂、赤小豆、秫米 (各二七枚) 。 右三味治下筛, 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内着鼻孔中, 痛缩鼻, 须臾当出黄汁, 或从口中出汁升余则愈, 病轻者如一豆, 不差间日复用, 又下里间以筒使人极吹鼻中, 无不死。 大慎之, (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藏腑沉伏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痘谷疸马黄等病喘息须
83 臾不绝) 治黄疸大黄丸方: 大黄、葶苈子 (各二两) 。 右二味末之, 蜜和丸如梧子未食服十九, 日三, 病差止。
84 又方 大黄 (二两) 、黄连 (三两) 、黄蘗 (一两) 、黄芩 (一两) 、曲衣 (五合) 。 右五味末之, 蜜和丸如梧子, 先食服三九, 日三, 不知加至五九。
85 茵蔯汤, 主黄疸身体面目尽黄方: 茵蔯、黄连 (各三两) 、黄芩 (二两) 、大黄、甘草、人参 (各一两) 、 栀子 (二七枚)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日三, 亦治酒疸酒癖。
86 治黄疸身体面皆黄, 三黄散方: 大黄、黄连、黄芩 (各四两) 。 右三味治下筛, 先服方寸匕, 日三, 亦可为丸。
87 五苓散, 主黄疸利小便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心 (各三十铢) 。 右五味捣筛为散, 渴时水服方寸匕, 极饮水, 即利小便及汗出愈, 此。 方与第九相重以分两不同故再出之。
88 秦椒散, 主黄疸饮少溺多方: 秦椒 (六铢) 、瓜蒂 (半两) 。 右二味治下筛, 水服方寸匕, 日三, 古今录验用治膏瘅。 黄疸小便色不异, 欲自利腹满而喘者, 不可除热, 热除必哕哕者, 小半夏汤主之方 半夏 (半斤) 、生姜 (半斤) 。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五合, 分再服, 有人常积气结而死, 其以此半夏汤少许汁入口遂活。
89 黄疸变成黑疸, 医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捣汁一小升顿服, 日一服, 平朝服至食时病从小便出, 先须量病人气力, 不得多服, 力衰则起不得。
90 治黄疸方: 取生小麦苗捣绞取汁, 饮六七合, 昼夜三四饮, 三四日便愈, 无小麦积麦亦得用。
91 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 小便如浓煮蘗汁, 众医不能疗者方: 茵蔯、栀子 (各二两) 、黄芩、柴胡、升麻、大黄 (各三两) 、龙胆 (二两) 。 右七味〔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七合, 分三服, 若身体赢去大黄加栀子人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延年秘录无茵蔯有栀子四两栝楼三两芒消二两近效方加枳实二两) 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也, 宜与大茵蔯汤,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 黄当明,不复作桃皮? 心下自宽也,(大茵蔯汤方出次后十一味者是)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 气力无异, 食饮不妨,已服诸汤散,
92 余热不除久黄者, 苦参散吐下之方: 苦参、黄连、瓜蒂、黄蘗、大黄 (各一两) 、葶苈 (二两) 。 右六味治下筛, 饮服方寸匕, 当大吐, 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 亦得下,
93 服五日知可消息, 不觉退, 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治发黄方: 茵蔯、黄蘗、栀子、大黄 (各二两) 、黄连 (二两) 。
94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先服汤, 后服丸方: 大黄 (五两) 、茵蔯、栀子 (各三两) 、黄芩、黄蘗、黄连 (各二两) 。 右六味末之, 以蜜丸白饮服如梧子二十丸, 令得微利。
95 治伤寒瘀热在里, 身体必发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麻黄、连翘、甘草 (各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杏人 (三十枚) 、 赤小豆 (一升) 、生梓白皮 (切二升) 。 右八味 〔口父〕咀, 以劳水一斗先煮麻黄, 去沫内诸药, 煎取三升分三服。
96 治伤寒七八日, 内实瘀热结, 身黄如橘, 小便不利, 腹微胀满茵蔯汤下之方: 茵蔯 (六两) 、栀子 (十四枚) 、大黄 (三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茵蔯, 得五升, 去滓内栀子大黄, 煎取三升? 分服一升, 日三, 小便当利如皂莱沫状, 色正赤, 当腹减, 黄悉随小便去也。 (范汪用疗壳疸小用石膏一斤) 利而赤, 自汗出, 此为表和里实, 当下之,
97 大黄黄蘗栀子芒消汤方: 大黄 (三两) 、黄蘗 (四两) 、栀子 (十五枚) 、芒消 (四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消复煎, 取一升, 先食?
98 治时行病急黄, 并瘴疠疫气及?疟茵蔯丸方: 茵蔯、栀子、芒消、杏人 (各三两) 、巴豆 (一两) 、怕山、?甲 (各二两) 、 大黄 (五两) 、豉 (五合) 。 右九味末之, 以饧为丸, 饮服三丸如梧子, 以吐利为佳, 不知加一丸, 神方, 初觉体气有异, 急服之即差。
99 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方: 大黄 (一两半末) 、生地黄汁 (八合) 、芒消 (一两) 。 右三味合和, 一服五合, 日二, 以利为度, 不须二服。
100 风疸, 小便或黄或白, 洒洒寒热, 好卧不欲动方: 三月生艾 (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大黄、黄连、凝水石、栝楼根、苦参、 葶苈 (各六铢) 。 右六味末之, 以艾煎和, 先食服如梧子五丸, 日二, 可至二十丸, 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 小便涩如葶苈, 小便多加凝水石, 小便白加黄连, 大便难加大黄。 湿疸之为病, 始得之一身尽疼, 发热, 面色黑黄, 七八日后壮热, 热在里有血,
101 当下去之如豚肝状, 其小腹满者, 急下之亦一身尽黄, 目黄腹满小便不利方: 矾石、滑石 (各五两) 。 右二味治下筛, 大麦粥汁服方寸匕, 日三, 当先食服之, 便利如血者已, 当汗出? 寸口脉浮而缓, 浮则为风, 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 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 跗阳?紧而数数则为热, 热则消谷, 紧则为寒, 食则满也, 尺脉浮为伤肾, 跌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薄食谷即眩,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 小便不通, 阴被其寒, 热流膀胱, 身故尽黄, 名曰谷疸。
102 治劳疸谷疸丸方: 苦参 (三两) 、龙胆 (一两) 。 右二味末之, 牛胆和为丸, 先食以麦粥饮服如梧子五丸, 日三, 不知稍加之, (刚繁方加栀子人七枚以猪胆和丸) 夫酒疸, 其脉浮者先吐之, 沈弦者先下之, 夫人病酒疸者, 或无热靖言了了, 腹满欲吐呕者, 宜吐之方煎苦参散七味者, 是酒疸必小便不利, 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 是其证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状, 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故知之 治伤寒饮酒, 食少饮多, 痰结发黄酒疸, 心中懊?而不甚热或干呕。
103 枳实大黄栀子鼓汤方: 枳实 (五枚) 、大黄 (三两) 、豆豉 (半升) 、栀子 (七枚)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心中热疼懊?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疽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 此病得之从酒。 凝水石、白石脂、栝楼根、桂心 (各三十铢) 、菟丝子、知母 (各十八铢) 。 右六味治下筛, 麦粥饮服五分匕, 日三服, 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圆。
104 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 是酒疽者方: 茯苓、茵蔯、干姜 (各一两) 、白术 (熬) 、枳实 (各三十铢) 、半夏、 杏人 (各十八铢) 、甘遂 (六铢) 、蜀椒、当归 (各十二铢) 。 右十味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 空腹服三丸, 日三, 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 千金翼加黄连一两大黄十八铢名茵蔯丸治黑疽身体闇黑小便涩。 半夏汤, 治酒澼荫?, 心胀满, 骨肉沉重, 逆害饮食, 乃至小便赤黄,
105 此根本劳风冷,饮食冲心, 由脾胃内痰所致方:半夏 (一升) 、生姜、黄苓、茵蔯、当归(各一两) 、前胡、枳实、甘草、大戟 (各二两) 、茯苓、白术 (各三两) 。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106 牛胆圆, 治酒疽身黄曲尘出方: 牛胆 (一枚) 、芫花 (一升) 、荛花 (半升) 、瓜蒂 (三两) 、大黄 (八两) 。 右五味四味 〔口父〕咀, 以清酒一斗渍一宿, 煮减半, 去滓内牛胆微火煎。 令可丸, 如大豆服一丸, 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蔯汤, 治内实热盛发黄, 黄如金色。 脉浮大滑实紧谷者夫发黄多是酒客劳热, 食少胃中热, 或温毒内热者,
107 故黄如金色方: 茵蔯、黄蘗 (各一两半) 、大黄、白术 (各三两) 、黄苓、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 (各一两) 、栀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
108 茵蔯丸, 治气淋胪胀腹大, 身体面目悉黄, 及酒疸短气不得息方: 茵蔯、栀子、天门冬 (各四两) 、大黄、桂心 (各三两) 、通草、石膏 (各二两) 、 半夏 (半升) 。 右八味, 蒸大黄通草天门冬半夏栀子, 暴令干, 合捣筛, 蜜丸服如大豆三丸, 日? 忌生鱼, 以豆羹服不得用酒, 一方去石膏内滑石二两, 于知加至十丸。 黄家至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当膀胱急, 小腹满体尽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其腹胪胀而满如欲作水状, 大便必黑, 时溏泄, 此女劳疸非水也
109 腹满者难治, 治女劳疸消石矾石散方: 消石、矾石 (各半两) 。 右二味治下筛, 大麦粥汁服方寸匕, 日三, 重衣覆取汗, 病随大小便出, 小便正? 大便正黑。 黄疸之为病, 日晡所发热恶寒, 小腹急, 身体黄, 额黑, 大便溏黑。
110 足下热此为女劳, 腹满者难治治之方: 滑石、石膏 (各等分) 。 右二味治下筛, 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 日三, 小便极利则差。 针灸黄疸法。 正面图第一 (寅门、侠人中、上龂里、侠承浆、上胶、巨阙、舌下、上管、唇里、 阴缝、颞?) 寅门穴, 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 绳取一分, 入发际, 当绳头针, 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 上龂里穴, 正当人中及唇, 针三?, 治马黄黄疸等病。 上?穴, 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 针三?, 治马黄黄疸四时等病。 舌下穴, 侠舌两边针, 治黄疸等病。 唇里空, 正当承浆里边逗齿龂, 针三?, 治马黄黄疽寒暑温疫等病。 颞?穴, 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 针灸之, 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等。 侠人中穴, 火针, 治马黄黄疸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侠承浆穴, 去承浆两边各一寸, 治马黄急疫等病。 巨阙穴, 在心下一寸灸七壮, 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 上管穴, 在心下二寸, 灸七壮, 治马黄黄疸等病。 男阴缝穴, 拔阴反向上, 灸治马黄黄疸等病。 若女人玉门头是穴, 男女针灸无在。 覆面图第二 (风府肝输热府脾输肺输肾输心输肺后跟) 风府穴, 在项后入发际一寸, 去上骨一寸, 针之治头中百病马黄黄疸等病。 热府穴, 在第一节下两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针灸无在, 治马黄黄疸等病。 肺输穴, 从大椎数第三椎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灸主黄疸通治百毒病。 心输穴, 从肺输数第二椎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输穴, 从心输数第四椎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输穴, 从肝输数第二椎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输穴, 从脾输数第三椎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脚后跟穴, 在白肉后际, 针灸随便, 治马黄黄疸寒暑诸毒等病。 侧面图第三 (耳中、臂石子头、颊里、钱孔、手太阳、太冲) 耳中穴, 在耳门孔上横梁是, 针灸之, 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颊里穴, 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 针主治马黄黄疽寒暑温疫等病颊两边同法。 手太阳穴, 手小指端, 灸随年壮, 治黄疸。 臂石子头穴, 还取病人手自捉臂从腕中太泽 (泽当作渊) 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际, 灸七壮, 治马黄黄疸等病。 钱孔穴, 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 灸百壮, 治黄疸。 太冲穴, 针灸随便, 治马黄温疫等病。 温疟第六 (论一首方三十四首灸刺法十九首?疟法一首符二首) 。 论曰, 夫疟者皆生于风, 夏伤于暑秋为?疟也, 问曰, 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对? 夫寒者阴气也, 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 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问曰, 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对曰,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 故先热而后寒也, 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 阴气先绝, 阳气独发, 则少气烦冤, 手足热而欲呕, 名曰瘅疟, 问曰, 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 舍于何藏, 对曰, 温疟者得之冬, 中于风寒, 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 脑髓铄, 肌肉消, 腠理发泄, 因有所用力, 邪气与汗皆出, 此病邪气先藏于肾, 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如是则阴虚而阳盛。 盛则病矣, 衰则气复反入, 入则阳虚, 虚则寒矣, 故先热而后寒, 名曰温疟, 问 瘅疟何如, 对曰, 瘅疟者, 肺素有热, 气盛于身, 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 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 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 其气不及于阴, 故但热而不寒, 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 令人消烁脱肉, 故命曰瘅疟, 夫疟之且发也, 阴阳之且移也, 必从四末始也, 阳已伤阴从之, 故气末并, 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紧束其手足十指, 令邪气不得入, 阴气不得出, 过时乃解。 夫疟脉自弦也, 弦数者多热, 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可下之, 弦迟者可温之, 若脉紧数者可发汗, 针灸之脉浮大者吐之差, 脉弦数者风发也, 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岁岁发至三岁, 或连月发不解者, 以胁下有痞也, 治之不得攻其痞, 但得虚其津液, 先其时发其汗服汤, 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 疟者病人形瘦, 皮上必粟起也,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 设不差当月尽解也?
111 今不愈当云何, 师曰, 此病结为症瘕名曰疟毋, 急当治之?甲煎丸方: 成死? (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甲三两) 、半夏、人参、大戟 (各八铢) 、瞿麦、 阿胶、紫葳 (一作紫?) 、牡丹皮、石韦、干姜、大黄、厚朴、桂心、 海藻 (要略作赤消) 、葶苈、羌蜋 (各十二铢) 、蜂窠、桃人、 芍药 (各一两) 乌羽 (烧一作乌扇) 、黄芩 (各十八铢) 、?虫、 ?虫 (各三十铢要略作鼠归) 、柴胡 (一两半) 。 右二十四味末之, 取鍜?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 以酒渍灰, 去灰取酒, 着?其中煮?尽烂泯泯如漆, 绞去滓下诸药煎, 为丸如梧子, 未食服七丸, 日三,
112 (仲景方无大戟海藻) 疟而发渴着, 与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方: 柴胡 (八两) 、黄芩、人参、甘草、生姜 (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 、 栝楼根 (四两)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更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113 牡疟者多寒, 牡蛎汤主之方: 牡蛎、麻黄 (各四两) 、蜀漆 (三两无以恒山代之) 、甘草 (二两) 。 右四味, 先洗蜀漆三过去腥,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黄得六升, 去沫乃? 煮取二升, 饮一升, 即吐出, 勿复饮之多寒者牡疟也。
114 蜀漆散主之方: 蜀漆、云母、龙骨。 右三味等分治下筛, 先未发一炊顷以酢桨服半钱, 临发服一钱, 温疟者加蜀漆半分云母, 取火烧之三日三夜, 要略不用云母用云实。 有瘅疟者,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而脉微, 其候必少气烦满, 手足热欲呕。 但热而不寒, 邪气内藏于心, 外舍于分肉之间, 令人消烁脱肉也, 有温疟者, 其脉平无寒时病六七日, 但见热也, 其候骨节疼烦时呕, 朝发暮解, 暮发朝解,
115 名温疟, 白虎加桂汤主之方: 石膏 (一斤) 、知毋 (六两) 、甘草 (二两) 、粳米 (六合)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烂, 去滓, 加桂心三两, 煎取三升。 分三服, 覆令汗, 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116 麻黄汤, 治疟须发汗方: 麻黄、栝楼根、大黄 (各四两) 、甘草 (一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未发前食顷一服, 临发一服后皆厚覆取汁。
117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 怕山、竹叶 (各二两) 、秫米 (一百粒) 、石膏 (八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口八升铜器中渍药, 露置星月下高净处, 横刀其上。 明日取药于病人房门, 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 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一食顷一服, 临欲发一服, 三服讫, 静室中卧, 莫共人语, 当一日勿洗手面及漱口, 勿进食, 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 并用药汁涂五心! 前头面药滓置头边曾用神验,
118 (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肉臛面饼饱食之, 并进少酒随所能, 其令欣欣有酒气, 入密室里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即差。
119 又方 烧黑牛尾头毛作灰, 酒服方寸匕, 日三。
120 怕山丸, 治?疟说不可具方: 怕山知毋甘草大黄各十八铢麻黄一两。 右五味末之, 蜜和丸, 未食服五丸如梧子, 日二, 不知渐增以差为度 (肘后无大黄) 栀子汤主疟经数年不差者, 两剂差,
121 一月已来一剂差方: 栀子 (十四枚) 、怕山 (三两) 、车前叶 (二七枚) 、灸干、秫米 (十四粒)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未发一服, 发时一服。 发后一服, 以吐利四五行为差, 不止, 冷饭止之。
122 丸方: 怕山三两末之, 以鸡子白和并手丸如梧子, 置铜?中于汤中煮之令熟, 杀腥气则止? 以竹叶饮服二十丸, 欲吐但至发, 令得三服, 时早可断食, 时晚不可断食, 可竹叶汁煮糜少食之。
123 治老疟久不断者方: 怕山 (三两) 、?甲、升麻、附子、乌贼骨 (各一两) 。 右五味 〔口父〕咀, 绢袋盛, 以酒六升渍之, 小令近火转之一宿成, 一服一合, 比发可数服或吐下。
124 治疟无问新者方: 小便 (一升) 、半蜜 (三匕) 。 右二味煮三沸顿服, 每发日平旦时服, 自至发勿食, 重者渐退, 不过三服差。
125 又方 鼠尾草、车前子 (各一虎口) 。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未发前服尽。
126 又方 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 分三服。
127 又方 服翘摇汁。
128 又方 捣莨菪根烧为灰, 和水服一合, 量人大小强弱用之。
129 又方 瓜蒂二七枚捣, 水渍一宿服之。
130 又方 水服桃花末方寸匕。
131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 酒服末方寸匕。
132 又方 故鞋底去两头烧作灰, 并华水服之。
133 治疟方: ?甲 (方寸) 、乌贼骨 (二方寸) 、附子、甘草 (各一两) 怕山二两。 右五味 〔口父〕咀, 以酒二升半渍之, 露一宿, 明日涂五心手足过发时疟断, 若? 可饮一合许差。
134 蜀?圆, 治劳疟并治积劳寒热发有时似疟者方: 蜀?、麦门冬、知毋、白薇、地骨皮、升麻 (各三十铢) 、甘草、?甲、乌梅肉、 萎蕤 (各一两) 、恒山 (一两半) 、石膏 (二两) 、豉 (一合) 。 右十三味为末, 蜜和丸如子大, 饮服十丸, 日再服之, 稍稍加至二三十丸, 此神验无不瘥也, 加光明砂一两。 乌梅圆治寒热劳疟久不瘥, 形体赢瘦, 痰结?堂, 食饮减少, 或因行远久经劳役,
135 患之积年不瘥, 服之神效方: 乌梅肉、豆豉 (各一合) 、升麻、地骨皮、柴胡、?甲、恒山、前胡 (各一两) 、 肉苁蓉、玄参、百合、蜀?、桂心、人参、知毋 (各半两) 、桃人 (八十一枚) 。 右十六味为末, 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 日二服, 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136 治劳疟积时不断, 众治无效者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 第二服取临发时。
137 大五补汤, 治时行后变成瘴疟方: 桂心 (三十铢) 、远志、桔梗、白术、芎藭 (各二两) 、茯苓、干地黄、芍药、 人参、白术、当归、黄蓍、甘草 (各三两) 、竹叶 (五两) 、大枣 (二十枚) 、 生枸杞根、生姜 (各一斤) 、半夏、麦门冬 (各一升) 。 右十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三斗者, 竹叶枸杞, 取二斗, 次内诸药, 煎取六升, 一日一夜令尽。
138 鲮鲤汤, 治乍寒乍热有乍无山瘴疟方: 鲮鲤甲 (十四枚) 、?甲、乌贼骨 (各一两) 、恒山 (三两) 、附子 (一枚) 。 右五味 〔口父〕咀以酒三升渍一夕, 发前稍稍啜之, 勿绝吐也, 兼以涂身。 断食过时乃食饮之。 治肝邪热为疟, 令人颜色苍苍, 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 或久热劳微动如疟,
139 积年不差, 乌梅丸方: 乌梅肉、蜀漆、?甲、萎蕤、知母、苦参 (各一两) 、恒山 (一两半) 、 石膏 (二两) 、甘草、细辛 (各十八铢) 、香豉 (一合) 。 右十一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酒服十丸, 日再, 饮服亦得, 治心热为疟不止,
140 或止后热不歇, 乍来乍去, 令人烦心甚, 欲饮清水, 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 (一两) 、蜀漆 (三两) 、恒山 (四两) 、石膏 (五两) 、?甲 (四两) 、 香豉 (一升) 、栀子、乌梅 (各三七枚) 、淡竹叶 (切二升。 ) 。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治脾热为疟, 或渴或不渴, 热气内伤不泄, 令人病寒腹中痛, 肠中鸣, 汗出,
141 恒山丸方: 恒山 (三两) 、甘草 (半两) 、知毌、?甲 (各一两) 。 右四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未发前酒服十丸, 临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 治肺热痰聚?中, 来去不定, 转为疟, 其状令人心寒, 寒甚则发热。
142 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恒山汤方: 恒山 (三两) 、秫米 (二百二十粒) 、甘草 (半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至发时令三服尽, 治肾热发
143 令人凄凄然腰脊痛, 宛转大便难, 目眴眴然身掉不定, 手足寒恒山汤方: 恒山 (三两) 、乌梅 (三七枚) 、香豉 (八合) 、竹叶 (切一升) 、?白 (一握)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至发令尽。 五藏并有疟候六腑则无, 独胃腑有之, 胃腑疟者令人旦病也, 善饥而不能食,
144 食而支满腹大, 藜芦丸主之方: 藜芦、皂荚、恒山、牛膝 (各一两) 、巴豆 (一千枚) 。 右五味先熬藜芦皂荚色黄, 合捣为末, 蜜丸如小豆大, 旦服一丸, 正发时一丸, 一日勿饱食 (肘后无恒山牛膝) 肝疟刺足厥阴见血。 心疟刺手少阴。

作者: 孙思邈 2008-5-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