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中医学

中医理论中量、象关系问题浅探

来源:论文汇编
摘要:中国图书分类号R22量、象关系体现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中医学在探索人类生老病死的过程中,量象关系贯彻始终。1量、象关系的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中的“气”现象,反映了人体生命物质和功能的生化过程。从脏腑理论而言,肺朝百脉,胃主受纳是“量”的体现。...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图书分类号 R22

  量、象关系体现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如人们常提到的定性与定量、质变与量变等均是通过量和象的变化规律,来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中医学在探索人类生老病死的过程中,量象关系贯彻始终。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以量的变化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其象的变化占主导地位。它们在疾病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着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权数及价值,有时忽略其量变,有时忽略其象变。

  1 量、象关系的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中的“气”现象,反映了人体生命物质和功能的生化过程。现细胞生物学所揭示的细胞的生殖、发展变化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反映的气化运动如出一辙,其中万物即是“象”。

  从脏腑理论而言,肺朝百脉,胃主受纳是“量”的体现;而心主神明,肾主决断等则是“象”的体现。这些关系在揭示生命现象中,虽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等以量来标象就值得三思。

  2 量、象关系在临床中的转换

  基于量、象关系的普遍性,那么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如何呢?临床中,有时以定量的指标决定病(象)的严重程度,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有时以外在表现决定疾病(量)的变化程度。如外象的变化,共同构成了柴胡汤证。而“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界定不需所有症状都体现在一个柴胡汤证的病人身上。在判断疾病痊愈中,“设不了了者,得屎而鲜”,即尽管服药后效果难辨,但只要见病人大便通一症,就知其它病象将解。

  再如弦脉,多为肝之脉象;数脉多为热证,为阳盛;见脉沉,多为里证,为寒证和虚证等。方剂学中为了便于记忆,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六一散、八正汤、四逆散等以量命名,青龙汤、清膈散、真武汤等以象命名。凡此种种,均说明量、象在中医理论中的权数及位置是互相转换的,是相辅相成的。

  3 由象、量关系引发的歧见及对中医发展的思考

  产生于两千年前的中医药理论,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其与现代科学的由实验分析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异,给今天的学习和运用带来不便。一则易使初学者感到困惑,另则,由于这种量、象关系的模糊性,使临床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只能凭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和归纳,影响了疗效的提高。

  由于这种量、象关系转化的模糊性,还使得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难度加大。如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论,只要在实验室得出结论,再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便可发现新观点、新技术。但中医科研则不然,他的主要目标是找到定性的量化指标来验证理论,经历从实验室到实践验证,并得到传统理论的认可才算取得成果,增加了发现新观点、新技术的难度。

  既然量、象关系具有普遍的规律性,而这种关系又在中医理论中充分体现,那么,我们就应依据这种理论思维方法,推衍和宣畅它,使其更易为人们所理解。事实上,现行的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较古代教科书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中医科研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医理论将不断现代化、科学化。

  其次,我们要在学习和整理提高的基础上,加强中医理论的研究,注意体现中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注意其象、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如人们依据现代内分泌学的理论,探讨中医心与肾之间的关系,发现心脏分泌的10多种生物活性肽,有影响和调节心脏的作用,而且还作用于肾脏,并调节全身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血管活动,为验证中医的“心肾相交”的象关系,提供了量的变化依据。然而,内分泌学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而验证“心肾相交”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却是有限的,而且即便将内分泌学全部观点拿来研究,可能用其它学科理论也会得出阳性结果。

  因此,我们要努力使中医尽快现代化,并尽快走向世界,就必须正视中医理论的美中不足之处,采用一切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提高它。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惧怕相关学科会取代它,实际上也是取代不了的。

  当今,我们应引导初学中医的学生,充分认识中医的特殊性,调整学习态度,转变思维模式,改变因中医阴阳五行等理论与所学物理、化学以实验手段证明的理论之间的差别而造成的困惑状态。先学好书本知识,然后才能认识中医理论的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使中医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沈福道,男,1945年生,研究员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