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皮肤病学

银屑病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来源:论文汇编
摘要:摘要近年来银屑病的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瞩目,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对银屑病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相关性,其它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及遗传模式等作一简述,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及意义进行展望。一、银屑病与遗传学银屑病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由自身免疫系统慢性调节障碍导致的炎症性皮肤过度增......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近年来银屑病的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瞩目,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对银屑病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相关性,其它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及遗传模式等作一简述,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及意义进行展望。

  一、银屑病与遗传学

  银屑病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由自身免疫系统慢性调节障碍导致的炎症性皮肤过度增生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2%[1]。1963年,Lomholt对Faroer岛上的20000名居民做了调查,发现91%的银屑病患者至少有一个亲属受累,首次清楚地显示银屑病是一种可遗传的疾病。自此以后很多研究小组对银屑病的遗传学作了大量的研究。1974年,有人对患银屑病的孪生子进行研究发现同卵双生中银屑病的同时发病率为73%,异卵双生者同时患病率为20%,且同时发病的孪生子都有着相识的临床过程,相似的皮损分布区及发病年龄等支持银屑病的发病中存在遗传因素[2]。

  对于银屑病的遗传模式各研究小组结论不一,早在1972年,有研究认为其为多因素遗传模式;1994年一个研究小组对5197个银屑病家族作了调查只分析了与先证者一级亲属有关的资料且将注意力集中于遗传模式上,结果显示36%的先证者有一或两个双亲为银屑病。当父母无一受累,而有一子女受累时则其他同胞发病可能性接近25%,这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符;致病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为25%。用这种模式可计算出不同的复发风险率:父母同时患病,子女的风险为75%;只一个亲代发病后代风险为15%;父母均非银屑病但有一个子女是则其他人患病风险为20%,这种计算结果与Lomholt的经验性资料是一致的,但与孟德尔常染色体隐性所计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3]。尽管多种研究清楚地表明遗传素质是银屑病发展所必需,但也表明(尤其是孪生子的调查)获得性遗传易感因子本身并不足以使银屑病发病,环境因素作为一种激发因子在其发病与复发中起一定作用。目前人们多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多基因疾病[4]。因为从医学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倾向,但不表现出典型的孟德尔遗传;从遗传学角度而言,它是由多个基因与外源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如精神压力、皮肤外伤、细菌感染等;也可能是基因的外显不全或遗传异质性引起[5]。最近,人们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寻找可能的遗传性决定因子上。

  二、HLA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

  对银屑病遗传特性及对其发病过程中异常免疫反应的认识促使人们去研究HLA与遗传的关系。现已确定了银屑病与HLA的相关性,认为至少有一个银屑病基因位于HLA之内或附近。Elder等在同源基因假设基础上寻找银屑病遗传决定簇,假定在HLA中至少有一个基因存在。在300例银屑病患者中用10cM的基因组扫描,确定了HLA与银屑病有密切的联系[5]。它支持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假设。1996年Grahovac小组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对HLA-C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中Cw6与银屑病尤其是银屑病家族史有关。早在1991年就有人在日本及犹太人发现HLA-C分子上的Ala-73在寻常型银屑病中是一个有意义的标志,Cw4、Cw6、Cw7在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显著升高,多数情况下Ala-73与这几种HLA分子有关,但不清楚Ala-73的作用[6]。Chew等人对Ala-73是HLA-Cw6与银屑病相关性的基础的假设作了进一步研究。Cw6*0602存在与63%的Ⅰ型银屑病中,对照组为24%,P<0.0003证明Cw6与银屑病易感性有关,但未发现与Ala-73相关的证据,他们认为结果的不同可能是人群差异造成的[7]。1997年Mallon研究小组采用特异序列扩增引物的基因分型技术对87例互不相关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HLA-C位点进行分析,不仅证实了HLA-Cw6*0602是Ⅰ型银屑病的易感基因而且找到了Ala-73在男性Ⅰ型银屑病患者中升高的证据。认为HLA-C上的Ala-73的频率显著升高说明它也是银屑病的一个易感基因,但HLA-Cw6*0602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性别与免疫遗传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银屑病的易感性[8]。

  Henseler等人将银屑病分为两型,Ⅰ型有家族史,发病年龄早(40岁前发病,皮损多广泛),与HLA-Cw6、B13、B57有相关性;Ⅱ型散发,发病晚(60岁左右,皮损局限),只与HLA-Cw2、B27有微弱的联系。Marcus等人在此基础上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对60例Ⅰ型30例Ⅱ型HLA单倍型银屑病患者的HLA-Ⅰ进行血清学分析,对HLA-Ⅱ进行基因型分析,用不同民族的供血者作对照。发现HLA-Ⅰ与Ⅰ型银屑病有关,高加索人中HLA扩展单倍型(EH)“Cw6-B57-DRB1*0701-DQA1*0201-DQB1*0303”显著升高,P<0.001。这种特殊的EH在35%的Ⅰ型银屑病中出现而对照组中只有2%,携此单倍型的个体患银屑病的风险比无EH的个体高26倍。在EH内HLA-Ⅰ(Cw6-B57)与Ⅰ型银屑病的相关程度高于HLA-Ⅱ等位基因。对三代均有发病的3个家系分析显示存在EH-57.1的共分离,暗示此基因型与一个致家族性银屑病基因有关[9]。

  在日本群体中有人注意到HLA-A2-B46-DR8-DQ6单倍型与关节型银屑病之间有密切关系。HLA-A*0207的频率在关节型银屑病中显著性升高,而关节型银屑病的感染因子首选链球菌,在关节型银屑病患者有M-蛋白的高滴度抗体,机体发动的针对自身抗原(与链球菌抗原有交叉)的异常免疫反应可能在关节型银屑病发病中起作用,HLA-A*0207也许是控制对微生物免疫反应的一个基因[10]。

  三、其他的银屑病易感基因的搜寻

  尽管HLA-Ⅰ、Ⅱ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与银屑病的联系已被发现,但此联系的遗传机制仍不清楚。由于银屑病的外显率很低(>10%),甚至在带有与银屑病最密切的相关基因的个体也很低,所以其它的环境因素和(或)遗传因子一定参与了致病过程[11]。与HLA无关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决定了银屑病的易感性且只有几个(除HLA外)导致银屑病,其他的可能起调节严重程度的作用[1]。近年来微卫星标志被广泛应用到银屑病的基因的基因搜寻与定位中。微卫星DNA即短的串联重复DNA(STR)具有高度多态性,在同一物种中不同基因型差异很大,其突变率很低,呈孟德尔共显性方式遗传。Tomfohrde等利用多态性STR对8个多发性银屑病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发现在染色体17q远端区域有一位点D17S784与银屑病易感性有关。与其连锁最突出的家族中此位点最大的两点的Lod score值为5.33。21个家族成员有此易感性单倍型,其中21例为银屑病患者,估计外显率为95%(P<0.0001)。在表现连锁的家族中未发现与Cw6的联系,在不与其连锁的4个家族中Cw6与银屑病易感性之间具有相关性[12]。1995年Botta等对三代均有发病的10个意大利家系用3个微卫星标记D17S802、D17S784、D17S928进行连锁分析,未发现染色体17q上有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的基因,他认为这表明银屑病有遗传异质性,位于17q的相关基因只出现在小部分家系中,需要寻找其它的候选基因区域[13]。这与Nair和Matthews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后者发现17q远端D17S836-D17S784-D17S928形成的基因族比D17S784对银屑病的易感更有意义,而后者可能仅是一个参与基因[2]。1996年Matthews等在银屑病家系中的染色体4q上找到一个与银屑病易感性有关的基因位点D4S1535。目前此两种候选基因D17S784、D4S1535已被收入OMIM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分别称为PSORS2和PSORS3基因[1]。

  最近Barder及其研究人员用102个双亲子女三连对法用8个微卫星标记在患者的染色体6p21区寻找连锁不平衡基因,发现有两个等位基因D6S273和HLA-C同时在传递中与银屑病发生连锁不平衡。他们推断在HLA-C的1-2cM区域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35%的家族聚集性银屑病有关[14]。David认为银屑病发病受男性性别的影响。他用位于17q、4q、6q上的1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发现有受累父亲的先证者多于受累母亲的先证者,同时发现6p上的D6S291与银屑病紧密相关,Lod score为4.63。未找到与17q,4q连锁的证据[15]。

  有文献报道HLA-Cw6与青少年银屑病发病有密切关系,但不清楚是其本身还是与其有紧密连锁的其它基因在起作用。TNF-α是银屑病一个重要致病性中介因子,其基因位于HLA-B和DR之间。Hohler等人对TNF-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的联系作了研究。38%少年发病的高加索人该启动子的-238位点有一变异(P<0.0001)正常人中只有2%。其纯合子频率显著升高,说明TNF-238启动子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它与HLA-B57有着强的连锁不平衡,与Cw6的连锁较弱,由此作用认为启动子变异是与少年发病相关的单倍型Cw6-B57-TNF238和2-DR7的一部分,它本身或与其有连锁不平衡的基因致银屑病发生[16]。Arias的研究支持上述观点,在Ⅰ型银屑病中TNF-238多态性分布,即TNF-(G,A)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TNF-G纯合子频率下降,TNF-(G,A)杂合子频率升高,推断纯合子与银屑病的低风险率有关,杂合子与Ⅰ型银屑病的高风险率有关[17]。

  对银屑病易感基因的寻找结果各研究小组并不十分一致。Nair在12.5cM范围内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证实了与HLA的连锁,还发现了两个与银屑病连锁的新区域:染色体16q和20p上距短臂分别为60~83.1cM和7.5~25cM的区域。前者与最近发现的Crohn病的易感基因重叠,而银屑病中伴此病的机率较对照组高,说明此区域可能存在着能影响这两种疾病的免疫调节位点[18]。

  尽管已发现了很多与银屑病有关的等位基因位点,但将它们作为致病遗传因子仍很困难。Tamiya等对人类MHCⅠ区进行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时找到了262个在HLA-B1、C1、E附近的微卫星标记,这将对HLA-Ⅰ进一步的连锁分析,精确定位相关基因非常有用[19]。

  四、展望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已被证实,数以万计的微卫星标记的发现及分类系统化,使其在人类进化研究、个体识别、基因定位、作图等方面在巨大的应用价值;基因分型也已由传统的同位素标记向快速精确半自动荧光标记——377荧光自动检测系统过度。这种技术为进一步寻找银屑病致病候选基因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各种遗传学分析方法人们还可能将已发现的候选基因区域再缩小。克隆银屑病致病相关基因将有助于治疗,而要克隆它必须将其精确定位于染色体的某一小区域,利用候选基因法对其分离并进行结构,表达谱分析以了解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所以银屑病基因搜寻与定位应是其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Henselsr T et al.J Am Acad Dermatol,1997;37(2pt3):S1~S11

Steensel V et al.Clin Dermatol,1997;15:669~675

Swanbeck G et al.Br J Dermatol,1994;131:32~39

Clough R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26

Elder J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25

Grahovac B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38

Chew E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25

Mallon E et al.J Invest Dermatol,1997;109(2):183~187

Schmitt-Egenolf M et al.J Invest Dermatol,1997;106(4):711~714

Muto M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25

Nair RP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26

Tomfohrde J et al.Science,1994;264:20

Botta A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38

Barker J et al.Br J Dermatol,1996;135:825

Burden DA et al.Br J Invest Dermatol,1998;110(6):958~960

Hohler T et al.J Invest Dermatol,1997;109(4):562~564

Arias AI et al.Exp Chin Immunogenet,1997;14(2):118~112

Nair RP et al.Hum Mol Genet,1997;6(8):1349~1356

Tamiya G et al.Tissue Antigens,1998;51(4pt1):337~346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